ZKX's LAB

从彩电到智能手机,再到共享单车和长租公寓,可怕的底线竞争

2020-11-09新闻14

由于我们国内的市场足够大,产品已足够丰富,加上传统文化的量大从优,教材上的“规模效益”理论等影响。我们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是全球范围内都相当高的,当然垄断行业除外。特别是降价、促销加广告攻势结合以后,爆发式销量增长,让很多的企业尝到了甜头,就都想到把量给做起来,把成本给摊下去。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当然规模大了以后,效益可能下降的理论可能是书上给省略掉了,还是大家有意给忽略了,于是,壮观的场面就这样发生了。

每一个传统的生产厂家在工厂稳定以后,就开始了疯狂的产品价格竞争。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竞争。当时的长虹、康佳、TCL和创维,几大巨头纷纷降价,不断的刷新各种规格彩电的最低价。从CRT大块头、背投,一直打到等离子和液晶,现在是激光彩电,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地鸡毛。除了TCL在面板等方面转型成功,有所成就以外,其他几家都不同程度的没落了。

当然这里面更牛的是格兰士,建成全球最大的超级微波炉工厂,直接把全球的微波炉行业,弄成无利可图的夕阳产业。现在的微波炉除了高端还有其他厂家以外,中低端就只剩下它和美的在玩了。

接着就是小米开始了1999元的顶配智能手机销售,把家电行业的价格战,延续到智能手机市场。这次连工厂都不要了,只要PPT就行了,请富士康等代工生产就可以了。

不得不说,智能手机上的价格战,效果也还算可以的。因为实在是烧钱,一些实力较弱的品牌退出以后,国产手机驱赶走了苹果以外的几乎所有国际品牌,而且还走出国内,走向全球,甚至产生了传音这种非洲手机之王。但后续的情况在美国加强限制后发生了变化,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就算玩到智能手机,价格战始终都还是要受成本的约束,操作起来会受制于内部管理水平、采购和供应商管理水平,以及低成本销售模式等的制约。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于是又兴起了流量竞争。流量竞争完全抛开了成本等因素,赔本赚吆喝的只为流量而战。

几乎是一之夜之间,各种共享单车品牌,就摆满了各地铁口。这时的竞争已经变得非理性了,很多的共享单车品牌,长期免费骑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消费者交押金。半年的乱战以后,最终剩下的共享单车品牌寥寥无几,而退不了的押金却不是小数目,特别是号称共享单车的发明人之一ofo小黄车的押金问题,现在都没有解决。

共享单车玩过了,现在又成了长租公寓。还是跟共享单车差不多的套路,不用考虑成本,而主要是做流量,用长收短付结余的现金,疯狂扩张,这已经涉嫌庞氏骗局了。当然他们还是有扭亏的套路,那就是让消费者住上一段时间,然后要求涨价,嫌麻烦的租客可能就会默认他们这样的玩法了。

表面上可以持续的模式,在疫情下现出了原形。原因就是租客的减少,导致所收租金无法增长,却面临向房东付款的资金压力。当然,如果是共享单车当时遇上疫情可能比长租公寓出问题都还要快一些。

当几乎所有的市场竞争者都按差不多一样的模式来展开竞争的话,市场竞争就会白热化。大家一般还是会避免这样直接开战,比如,可口可乐强调老传统老味道,百事可乐就会搞一个年轻人喜欢的可乐,这就是趋于理性的略有差异性的竞争。非理性的竞争就是,你可以高于租房市场价10%的价格从房东手里收房,我就可以高出30%、50%,甚至就有敢翻倍了,反正是抢到房源才算数。

那么监管部门怎么办?是不是就把这些新事物全部掐死?这也不能,如果每一项稍微有一点争议或问题的新事物都被掐死的了话,那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了。但是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的话,又可能导致系统性的行业风险。所以大家才要说监管难度确实是越来越大。

那么作为消费者和房东怎么选?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去占这些小便宜,否则可能会有非常大的麻烦。只有观察着看,如果新模式真的是效果不错,还稳定下来了,长租公寓这种模式还是有一些好处的。但其经济实质上是加钱买更好的服务,而不是长期有人来赔本赚吆喝。

#共享单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