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个“关键小事”东城交出合格成绩单!

2020-11-09新闻13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六个多月。经过半年的实践和摸索,东城区垃圾分类从专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基本形成了“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法治导向、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格局。

记者从东城区城管委获悉,东城区2283组垃圾桶站基本实现规范达标建设,130条胡同实现全面撤桶,组建3200人的常态化“盯桶”力量,对前端居民投放垃圾进行监督指导。半年来,东城区其他垃圾同比减少7.96万吨,降幅40.1%,厨余垃圾分出率提升至25.7%。

坚持早晚“盯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

变化:大家主动参与,投放准确率提高了

“早上趁着大家伙儿还没起床,我先提前做好垃圾桶站的消毒、清扫、分拣工作,等到他们下来扔垃圾的时候,再一个一个看仔细了,没分好的也要及时提醒。”今年71岁的金慧敏是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57号楼的一位老住户,从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到现在,她每天早晚都要在院里盯守垃圾桶站,见证了院内居民从最初抗拒到现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变化。

“一开始,院里很多居民认为垃圾分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分拣塑料袋还会弄脏手,有的居民专门挑没人监督的时候,偷偷把垃圾囫囵塞到垃圾桶内。”在金慧敏看来,居民接受新生事物都要有一个过渡,日复一日的宣传是让居民自觉垃圾分类的有效方式。“吃完的玉米棒是其他垃圾”“泡沫塑料包装可以做强力胶,是可回收垃圾”……盯桶值守期间,金慧敏总会见缝插针地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现在,小区大部分居民都掌握了基本的垃圾分类规则,其中不少人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纸箱子属于什么垃圾?”东四六条社区星光环保垃圾分类小分队志愿者杨泯一大早跟着垃圾收运车转胡同,她随身带着几张小卡片,遇到分类不清楚的居民,就拿出自备的教具普及相关知识。正面画着不同的物品,背面标注着垃圾类别,这样的卡片杨泯有满满一袋子。 “起初大家对我们有抵触情绪,但是随着胡同蚊蝇变少,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对我们的态度也转变了,现在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杨泯说。

像金慧敏、杨泯这样的“盯桶人”,东城区累计有3200位,累计盯桶47.03万人次,涌现出“夫妻档”“母女档”和“祖孙档”等盯桶典型,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城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个人是分类投放责任主体”的认识更加清晰,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性显著提升。

130条胡同全面撤桶实现“垃圾不落地”

变化:家中自觉分类,定时定点投放

丁会是东四街道的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同时也是胡同垃圾收运人员。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东四街道平房区采取“定时定点,小车巡回收运”的形式,统一对胡同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运,真正做到了“垃圾不落地”。

每天早晚的7点至9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也是丁会最忙碌的时候。早晨7点以前,丁会要对垃圾桶进行全面擦拭、消杀,7点准时驾驶收运小车驶向自己负责的胡同。丁会在胡同内每个垃圾投放点停留10分钟左右,等待居民过来投放,碰到不配合的,还要做二次分拣。有时候一忙起来就是三四个小时,连饭都来不及吃。即使如此,丁会还是一有机会就对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进行分类。

“现在胡同内的大部分居民已经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能够做到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且定时定点投放,甚至还会主动寻找或等待收运小车。”东四街道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刘海洪告诉记者,东四五条东口有位大爷,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时很不情愿,认为这是“形式主义”,但是看到垃圾收运人员日复一日的分类装运,这位大爷现在不仅分类投放垃圾,还带动周围邻里一起加入到垃圾分类队伍中来。

与东四街道不同的是,交道口街道着手打造平房区移动式巡回保洁收运工作模式,批量订购了垃圾桶推车。车辆体型小,推行方便,保洁员在胡同清扫作业时可随时进行垃圾收运,成功解决了垃圾车到垃圾楼倾倒垃圾期间胡同垃圾无法收运的问题。此外,交道口街道还专门为垃圾收运车辆配置扩音喇叭,每到一处收运点位,喇叭就会播放轻音乐,提醒居民倾倒垃圾。

据了解,东城区已有包括东四街道在内的6个街道、130条胡同整合了垃圾收运和街巷保洁业务,实现全面撤桶,改为小车巡回收运、居民当面分类模式,不仅节约设施投入,还根除了桶站卫生隐患和错分风险。收运上来的厨余垃圾被转运至街道设置的厨余垃圾站点,再由区环卫中心专用车辆运送至指定垃圾处理终端场。整个过程采用“桶换桶”“桶车对接”的方式,以确保垃圾不落地,避免二次污染。

倡导源头减量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变化:餐饮特色街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比均下降50%

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东城区要求辖区内餐馆不再主动向客人提供一次性餐具包。

记者在现场看到,簋街胡大三店在门口醒目位置放着“助力环保,胡大在行动,本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温馨提示牌。“如今,随着餐饮经济的日渐回暖,即使是在用餐高峰期间上座率100%的情况下,客人对一次性餐具包的使用量依然极少,甚至无人使用,而外卖订单如果没有勾选需要餐具包的,店里也不再提供。”胡大餐饮办公室主任方绪虎介绍,为了减少一次性打包盒的使用,胡大三店积极倡导“光盘行动”,服务员在点餐时会提示客人菜量已够食用,避免点多。截至10月底,胡大三店外卖一次性餐具包的使用量下降了75%左右。此外,胡大餐馆从三年前就开始推行“净菜进店”。每次送菜前,供应商会按照要求把菜去皮,把需要切段或者切丁的菜按标准切好,蔬菜送到店里后用清水冲洗后就可以直接烹饪,减少了烂菜叶子等厨余垃圾。目前,全区餐饮特色街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比均下降50%。

目前,东城区3309家餐饮单位均已规范了分类容器和收运合同,不断强化控水控杂,推广净菜进店,提高食材利用,倡导适度点餐,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除了餐饮单位,东城区的部分超市也相继推出了净菜服务。在奥士凯物美新兴里店,记者看到,果蔬区域陈列着已经包装好的净菜、水果,来往购物的顾客只需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即可,不再需要像以前用撕裂袋单独包装称重。“净菜都是统一重量和价格,不需要摘菜,也不需要称重,顾客买回家直接清洗即可。”店长谢玉珍介绍,超市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了净菜服务,减少撕裂袋用量约三成,蔬果垃圾产出量也较往年减少三成。

深化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

变化:“开始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并为垃圾分类宣传想妙招”

在东花市街道的居民看来,垃圾分类是一项绣花般的细活,需要足够丰富的知识和耐心。今年,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东花市街道垃圾分类宣传也开始逐渐深化,宣传形式越来越新颖,宣传内容越来越丰富。

“垃圾分类,各就各位。顺手一分一点不难,谁都能学会……”观看量破百万的《“垃”啦操》一度成为花市广场舞的“尖儿货”,吸引了一众网友的好评,而如此火爆的歌曲是花市居民共同创作的,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将垃圾分类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来。不仅如此,东花市街道还将广外南里社区的暖心驿站转型为垃圾分类宣传站点,把垃圾分类写进楼门公约,居民签名许下分类承诺。半年来,东花市街道不断强化沉浸式体验和持续性养成,开展“21天垃圾分类打卡”行动、“达人选拔赛”“楼门挑战赛”等特色活动,保持了对垃圾分类的热度。

和平里街道充分利用科技化手段,对街道358个垃圾桶站进行集体升级。化工社区居民张女士手提一袋垃圾刚刚接近垃圾桶站,红外语音播报系统便开启自动播报,督促她分类投放垃圾。据了解,化工社区已将辖区内的旧垃圾桶全部替换成分类清晰的四类桶,其中部分启用了红外语音播报系统。红外语音播报系统可以辐射桶站周围五米内的距离,利用红外线识别来扔垃圾的居民,自动启动语音播报功能,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此外,和平里街道还在化工社区正门的垃圾桶站试点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如果有居民扔垃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分类,可以按下电子监控设备旁的按钮,与物业工作人员远程对话,寻求帮助。

“一开始,我们只会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对可回收物的了解也仅限于塑料瓶、易拉罐。现在有了这些科技设备的帮助,大家知道得更清楚了。”社区居民张清波说。

数据 自5月1日以来,其他垃圾同比减少7.96万吨,降幅40.1%;厨余垃圾分出率提升至25.7%。东城区2283组垃圾桶站基本实现规范达标建设,130条胡同实现全面撤桶。盯桶人员累计3200人,累计盯桶47.03万人次,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动自觉性明显提升。利用腾退空间建成2座“生态岛”,其中“东直门生态岛”半年来共将58.6吨厨余垃圾降解转化变成8.76吨有机肥料,并对2165立方米大件废弃物进行拆解。东城区3309家餐饮单位规范了分类容器和收运合同,餐饮特色街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比均下降50%。

文字 | 庄蕊

摄影 | 张维民 等

部分图片由区城管委提供

编辑 | 小末

#垃圾分类#城管#垃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