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匡胤明明有儿子,为什么在他驾崩后,却是其弟赵光义登基?

2020-11-09新闻11

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必定有谜团。

话说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其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

在我国古代,皇位讲究的是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只是少数,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是他没有儿子吗?

并不是。

要知道,赵匡胤共有四子六女,除了大儿子赵德秀、三儿子赵德林幼年夭折外,其二儿子赵德昭、四儿子赵德芳,在赵匡胤驾崩时,都已经成年了。

在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的情况下,却把皇位传给弟弟,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真像野史中记载的那样,‘烛影斧声’,是赵光义谋杀了宋太祖,夺得了皇位?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从唐朝灭亡进入五代时期,一直到北宋建立,这段时间内皇位继承的规则是怎么运转的。

大家知道,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是中原地区先后建立起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则是中原之外存在过的十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

这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正所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因此,五代时期的皇帝,在很多时候,实际上只是各个军阀的利益代言人而已。

皇帝对于大小军阀们而言,那就是,如果你不能为我们争取到更大的利益,那我们随时可以把你干掉再换一个。

例如,五代的后唐皇帝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承了皇位。

做皇帝的只要不傻,肯定都想中央集权啊,而一切权利都是建立在军权之上,这位李从厚自然想把枪杆子捏在自己手里。

于是李从厚脑袋一热:把‘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改到河东,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到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至天雄,让自已的堂兄弟李儿璋到风翔任职。

然后凤翔节度使李从珂不干,于是李从厚发兵去打李从珂,于是李从珂就跟手下的士兵表示,只要跟我到洛阳清君侧,每人得钱百缗[mín]!

一听有钱拿,李从珂手下的兵将们顿时群情激奋,说‘我们早就看皇上身边的小人们不顺眼了!清君侧清君侧!同去同去!’

李从珂于是带着反水的大军一路打回洛阳,李从厚仓惶出逃,不成想被石敬瑭捉到后幽禁了起来。

李从珂干掉了皇帝李从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枪杆子自己选择了一个代言人。

不过事情并没有完。

登基之后的李从珂尴尬的发现,自己手头没有足够的钱用来赏赐士兵。

于是先把皇宫里的东西划拉了个干净,不够,把后宫的衣服首饰也划拉了一圈,还不够;李从珂又开始疯狂的勒索百姓和官员,让每户上交五个月“房租”,但是还不够。

最后李从珂为了少发点钱,差点给那些兵将跪地求饶,皇帝做的毫无威严。

话说,不给钱行不行?恐怕是不太行的。

你不给钱,大不了大家集体造反,找个带头的把你这个皇帝弄死,再换一个肯给钱的上来。

翻开五代史,类似的情况实在是数不胜数,成年人尚且如此,少主继位以后出事的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前车之鉴一个接着一个,你说赵匡胤会怎么想?

赵匡胤

不过能握住枪杆子的也都不是傻子,他们也一直在想办法收权、加强中央禁军建设。

大家一直诟病宋朝的所谓“兵将分离”制度,其实在五代后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些许的影子。

从后汉到后周,禁军将领调动那是家常便饭,兵将分离之后将不知兵,兵不附将,你再想造反难度就变大了。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几十年的传统你想一朝改变,这个不太现实。

所以尽管从朱温开始,五代里有点抱负的主君,都试图加强中央集权,但很可惜的是,大家谁也没能真正把这事彻底搞成。

而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过程,又使得皇帝的位子变得愈发诱人起来,所以一个强悍的皇帝挂掉之后,他下面的大小军头,马上就开始蠢蠢欲动,想要趁势上位。

这种情况下你别说让小孩子继位,就算是留下一个成年人,实力不够,照样没法继位,皇位分分钟被有实力的军头给抢去。

赵匡胤刚上位的时候,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没成年,而外面还有后汉、南唐一大堆敌人虎视眈眈,国内也经常会有一些心怀不轨的野心家。

这种情况下,他有把握说他建立的宋朝一定能顺利传承下去?

恐怕是没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是硬要把皇位给自己儿子,在朝中人为的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还是让自己的弟弟跟上来,在自己有个万一之后,能保证老赵家接着做皇帝。

我想这个大家很容易就能做出选择。

既然已经确定了,要栽培弟弟赵光义做接班人,这里还要说清楚五代时的一个有意思的规矩,那就是“隐皇储”的规则。

那时候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就是立太子,皇上不开心。

而要被立为太子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通常也不会很开心,说不定还要去找出这个馊主意的人理论一番。

我们知道五代的时候是乱世,乱世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假的,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一旦立了太子,对皇上来说,相当于在朝廷之内出现了第二个权力中心,大大增加了自己执政的风险。

万一不幸摊上一个野心儿子,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

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

而对于太子来讲,一个明面上的继承权,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太子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也是一万个不高兴的。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又不太科学,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准又是一次改朝换代。

因此在大家反复权衡之下,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

所谓隐皇储制,就是说我中意谁来接班的话,我不会把你立为太子,但是,我会让你来做亲王兼京兆尹,京兆尹就是首都的一把手。

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一是大家虽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这个位置上,以后是要你来接班的,但是你毕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因此名义上咱们还是君臣,我就不用太担心你哪天急着上位,悄悄的弄死我了;

二是虽然名分上没将你立为皇储,但封你做了亲王,使你的地位凌驾于群臣之上,又让你做京兆尹,相当于把首都地区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给了你,这样也让你安了心,在紧急时刻接班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因此这个方法风靡一时,大家都觉得十分科学。

而赵光义在宋朝是个什么地位呢?

他恰恰就是‘开封府尹+晋王’的这么个配置。

在这个位置上,赵光义都做了些什么呢?培植势力、控制开封府、搞好后勤,这些都是应有之意。

然而在自己兄长的默许下,赵光义还结交禁军将领、招揽亡命,这个操作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

宋太祖一朝,由于害怕五代故事重演,哪天蹦出来个野心家,再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对武将在禁军中培植势力、豢养亲兵这事十分反感,甚至到了反应过激的地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光义却可以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招揽亡命、搜罗勇士、结交禁军。

这在太祖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而为了自己的这个弟弟,赵匡胤甚至可以弄死曾经救过自己的部下。

假如说宋太祖有逆鳞的话,那么这块逆鳞上面,一定刻着三个字:赵光义。

为了自己这个弟弟,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在赵匡胤这翻了车,张琼在赵匡胤这翻了车。

赵匡胤的意思很明确:天下虽然未定,但这接班人我已经钦定啦!

别人招揽亡命之徒,抓到了就是个死,赵光义招揽勇士,他哥哥看见了之后喜笑颜开。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赵匡胤并不介意自己弟弟为日后上位做准备。

而且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烛影斧声”前夕,赵光义忽然就搞定了禁军里的诸位将领,以至于他能够无视这些人的威胁,向自己的兄长动手。

毕竟赵匡胤时期的禁军将领,是真的无限忠诚于赵匡胤本人的。

况且,假如赵光义真的像某些地摊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拎起斧子给自己大哥一下子,赵匡胤这种猛将,大概率会先夺斧反杀。

事实上,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诟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赵光义继位时缺乏遗诏;

第二,孝章皇后在宋太祖驾崩后,试图召秦王德芳入宫继位;

第三,有人认为在太祖统治的后期,赵匡胤已经开始栽培自己儿子做接班人了。

第一点很好解释:老赵家很可能是有家族遗传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考虑到宋太祖还有酗酒的毛病,大醉之后脑梗直接挂掉是很合理的解释,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没有遗诏的。

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我们就必须看看,赵匡胤死前到底做过些什么了。

前面提到了,让自己的弟弟做隐储,主要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天下未定,子女年幼,一旦赵匡胤有个三长两短,那么大宋朝很可能就要重蹈五代覆辙。所以一个默认的接班人当然是必要的。

然而平了南唐之后,这个问题忽然就有拿来重新讨论的必要了。

天下一统已经是大势所趋了,而太祖的儿子们已经纷纷成年,那么还要不要保持这样一个隐储制?

是不是可以考虑,重新立太子的问题了呢?

赵匡胤或许是有过这种想法的。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经过多年的培植,赵光义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了。

第二是自己的儿子虽然出阁,但是因为前期需要保持赵光义的超然地位,所以几个儿子都没封王。

也就是说,贸然封太子在技术上不太可行,赵匡胤需要一些时间来重新培养继承人。

这意味着,假如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太子的话,从开宝八年开始,他就应该着手来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了。

因为开宝八年已经搞定南唐,只剩下孤木难支的北汉,天下一统已成定局。

那么问题来了:从开宝八年到开宝九年,赵匡胤连一个郡王都没给自己的儿子们。而五代皇子一般成年即封王!

这其中的态度就十分值得玩味了。

所以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是最强的。

他当时是大宋的隐储、位列宰相之上,地位绝对超过了赵匡胤的几个儿子。

况且就算是要找太祖之子继位,那孝章皇后为什么不找更年长二皇子找德昭,反倒去找四皇子赵德芳?

由此,综合分析来看。

刚经历过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的赵匡胤,选择已经经营多年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天下一统之后,赵匡胤就算心中动摇,但那时赵光义大势已成。

赵匡胤已无力改变,也没有时间改变了。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