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风湿亭 | 痛痛痛.....痛风最喜欢黑夜来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020-11-09新闻22

原标题:风湿亭 | 痛痛痛.....痛风最喜欢黑夜来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开栏语:

人们常说的风湿,中医称之为“痹病”,其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密切相关。如何顾护正气,有效避免外邪的入侵?“风湿亭”将每周推送有关风湿防与治的科普知识,教您远离风湿,为筋骨强壮保驾护航!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何羿婷

读过《三国演义》的亭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到里面一段文字,其文字如下:“(关羽)忽见一猪,其大如牛,浑身黑色,奔入帐中,径咬云长之足。云长大怒,急拔剑斩之,声如裂帛。霎然惊觉,乃是一梦。便觉左足隐隐疼痛。”若记载是史实,可初步判断关羽(关云长)患的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痛风。

是的,痛风犹如暗夜魔鬼,总爱在夜深人静之时,变本加厉,让人痛到无法入睡。这种发作规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有三:

一、夜间尿酸浓度相对偏高

研究表明,尿酸的溶解度与体内尿酸浓度、血液循环等因素有关。夜间睡眠中人体血液流动缓慢,且会通过呼吸、排汗、起夜等途径丢失水份,却又无法像白天一样可以随时补充水分,这样容易使得机体处于缺水的状态,导致血液浓缩,容易使得血尿酸容易在关节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析出结晶,从而更容易诱发痛风。

二、夜间激素水平相对较低

糖皮质激素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一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免疫功能都起到比较重要的调节功能,其有助于排尿酸,还能抗炎止痛。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凌晨0~2时最低,3~5时开始上升,至早晨6~8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正是因为糖皮质激素在午夜分泌减少,才给了痛风发作可乘之机。

三、夜间温度下降尿酸盐易沉积

研究表明尿酸盐的溶解度和温度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尿酸盐的饱和度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从而更容易发生沉淀。夜间入睡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体温相对较低,当尿酸达到结晶析出的温度和浓度,痛风发作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在夜间睡觉时需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肢体远端。

那么,中医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其发作是由于风寒湿浊之邪乘虚内侵,留滞关节,痹阻经络,从而导致关节疼痛,痛如虎啮,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其主要与人体的正气不足及感受外邪相关。

那么为什么其喜欢夜间来袭呢?朱丹溪在《格至余论·痛风论》曰:“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首先,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夜深寒气渐盛,尤其在夜半子时寒气最重之时,稍不注意则容易感受寒邪,从而诱发痛风。其次,夜间属于阴,而痛风发作部位常在下、在筋骨,也属阴,此时卫气行于阴经,正邪相争,故痛。第三,中医经络理论中有“亥焦子胆丑肝通”,认为丑时(夜间1点到3点)是肝经当经之时,而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此时肝奋起疏泄、正邪交争则出现疼痛。此外,素体湿浊瘀滞内阻,气血不得通达,所以夜深感寒后疼痛尤甚。

所以,了解了痛风发作的“个性”的亭友们,记得要注意多饮水,要防寒保暖,尤其是肢体远端,还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供稿:何晓红、李春花

编辑:何明坤责编:宋莉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节骨头#痛风#风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