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孩子任性、哭闹、乱发脾气,家长这么处理,比打骂更管用

2020-11-10新闻14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往往又无奈又崩溃,可实际上,发脾气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也是一种孩子传达情绪的方式。

面对孩子的坏脾气,家长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呢?

——虎妈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

“臭妈妈,我最讨厌你了!”

喊出这句话后,儿子头也不回地冲进卧室,“哐当”一声关上了门,留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发愣。

前段时间,儿子对电梯特别感兴趣,每天都坚持要自己按楼层。

但那天我们进电梯的时候,邻居刚好回来,并先一步按亮了楼层,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

儿子眼看着电梯开始运行,却不是由自己按的,“哇”得一声就哭出来了。

一旁的邻居不知所措地看着我们,我只好先向邻居道歉,又安慰儿子明天一定让他按。

可儿子不理会,边哭边拉着我的手,要出去重新坐一次。

看我不同意,儿子哭得更大声了,报复似的想去把所有楼层的按钮都按一遍。

他乱发脾气的样子一下子点燃了我的怒火,我一把拽过儿子,照着他的屁股狠狠拍了两巴掌……

以前,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坏脾气,我经常是既崩溃又无奈:

讲道理吧,他压根不听;

不理他呢,他又哭闹个没完没了;

打他骂他,生怕伤了孩子的心。

可后来,我渐渐明白,孩子发脾气,其实是一件好事呀。

孩子发脾气 标志着独立意识的萌芽

尹建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席间还坐了一位妈妈和她5岁的儿子。

一位朋友给孩子递了瓶可乐,孩子正打算接,妈妈却先一步帮孩子拒绝了,说孩子喝杏仁露就好。

孩子不愿意,并试图抗议:

“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天天让我喝酸奶、杏仁露。”

几番争执后,妈妈失去了耐心,不再理会孩子说什么,而是直接打开了杏仁露。

孩子脾气也上来了,当即表示拒绝用餐,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妈妈却对大家说:

“别理他,这孩子一点也不听话!”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太任性了”、“小孩子不懂事”。

可实际上,发脾气才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标志。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任务。

从孩子3岁开始,他们就要形成明确的个人价值观、为自己的事情做抉择、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等等。

只有当这些任务顺利完成,孩子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

可如果爸妈阻止孩子做任务,比如说,代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会用发脾气来表示抗议。

闹脾气

是孩子不会表达时的求助信号

前段时间,王诗龄因为挂妈妈电话的事上了热搜。

节目里,李湘给王诗龄打电话,说想她了。

可电话另一端的诗龄却表现得很冷淡:“我一点也不想你,你没什么事的话我就挂了。”

说罢,真的挂断了电话。

李湘被女儿的小脾气搞得下不来台,弹幕也纷纷指责诗龄“任性”、“大小姐脾气”。

可当李湘说出诗龄发脾气背后的故事时,我却突然很想抱抱这个孩子。

原来是诗龄的老师打电话给李湘,说孩子几项作业没有交。李湘听了很生气,没有问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直接批评了孩子。

而诗龄的小脾气,只是由于被妈妈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后的委屈。

想到这一点后,李湘主动跟诗龄说“咱俩和好吧。”

虽然诗龄听后傲娇地表示:“我只愿意和爸爸和好。”但李湘知道,女儿只是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而已。

正如儿童教育学家金伯莉·布雷恩所说:

“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对孩子而言,失望、委屈、受伤这些情绪都太复杂了。

所以,当他们感觉被敷衍、被冤枉、被伤害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地用任性、发脾气,甚至无理取闹来表达自己。

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

阻止发脾气才是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有个小女孩犯了错误后,妈妈惩罚了她。

女孩承认错误后,自己跑回房间关上了门,可妈妈却一直追到门口,反复问她:“错了改不改?”、“该不该被教训?”

最后,女孩彻底崩溃,情绪激动地大喊:

“我只是想自己静一静,请你出去!不要打扰我静一静的时间!”

妈妈却说:“静一静可以,但你不能关门。”

听到这里,女孩委屈地倒在床上,哭得更伤心了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在《让学龄前儿童过得更有意义》一书中写道: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

其实,对孩子而言,发脾气本身无害,但如果家长强行压制,看似解决了问题,却可能埋下更大的后患:把孩子彻底推向父母的对立面

记录片《镜子》里,有一位叫张钊的少年,他因为早恋已经辍学了4个月,还禁止父母在家里住。

被拒绝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可以前的张钊并不是这样子。

事实上,他真正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理解他的情绪,可父母却一次次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他的脾气。

等父母无力压制孩子脾气的那天,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便覆水难收了: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不被允许发脾气的孩子,很可能会坠入讨好型人格的深渊。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前两天,听她说了这样一件事:

班里有个小女孩,被几个男同学霸凌了半年。

直到不久前,被人从楼梯口推下去,摔得满脸是血,家长和老师才知道这件事。

问女孩为什么一直不说,女孩说怕家长骂她,又怕给老师添麻烦。

听见孩子这么说,家长当场就哭了。

原来一直以来,女孩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要懂事”、“不许乱发脾气”,却没想到反而让女儿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心理学家西格尔·布莱森说:

“我们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无视孩子的坏情绪。因为当孩子的情绪真的很差的时候,他们一定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

那么,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该如何接纳并引导孩子的情绪呢?

我总结了以下3点经验:

1.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上次在电梯里打了儿子以后,我就跟儿子约定:

以后如果不着急,我们就等下一班电梯,让他自己按楼层;如果时间不允许,别人先按了电梯,他也要学着理解。

神奇的是,自从按约定执行后,儿子对按电梯的“执念”一下子轻了不少。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在意按没按到电梯、喝可乐还是杏仁露,他们渴望的是被尊重,是被当成大人对待。

2. 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

玛丽是一个13个月大的宝宝,有一天,她满屋子乱跑、踢玩具,也不理妈妈。

妈妈观察了一会儿,说:“玛丽,你对妈妈生气了。”

玛丽看着妈妈,不明白生气是什么意思,妈妈接着说:

“当你跑呀踢呀不理我,怎么都觉得不对劲儿的时候,就是生气了。这没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生气的。”

这一刻,玛丽的小脸都亮了,她重复道:“生气,生气。”

帮助孩子描述情绪,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

或许孩子没办法立刻就平静下来,但是父母的理解和接纳足以让他们感觉安心,这正是情绪疏导的第一步。

3. 给孩子一点沉浸在情绪里的时间

电视剧《小谢尔顿》里,有一集小谢尔顿突然在餐桌上冲着家人大吼大叫。

可爸爸却没有立刻制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发泄完,再温和地询问他心情不好的理由,并告诉孩子愤怒是一种合理的情绪,但小谢尔顿处理情绪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等儿子平静下来后,两人达成了共识,先向家人道歉再吃完晚餐。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通常比情绪脑发育落后。特别是对6岁以前的孩子而言,他们比成年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平复情绪。

所以有时候,家长不一定要让孩子立即认错,给他们一点平静的时间同样很重要。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尽可能保持平和,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处理办法,藏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正如有句话说的,当孩子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刻,正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最后,别忘了抱抱那个发脾气的孩子,并告诉他们:

没关系,妈妈会一直爱着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