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守正创新,情缘初心丨访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徐祖健教授

2020-11-10新闻14

中国传统医学几乎是与酒相伴相随的。

早在夏代,就有关于酒的记载。汉字繁体的“醫”的下半部分“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

实际上,酒在医学中的用法极为广泛,酒有提神活血、舒缓筋骨、活络祛风、麻醉止痛的功效,适量的酒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力和免疫力。

那么,在骨伤医学专家的眼里,如何饮酒,喝什么样的酒(药酒),才有益于健康呢?本期我们走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采访了骨伤科徐祖健教授,听听他对饮酒与健康的见解。

这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平常而繁忙的一天,医院门诊大厅内、楼道中、各个科室门前人头攒动。时间临近中午,骨伤科学教研室主任徐祖健教授终于挤出些空闲,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徐祖健教授

“我是从凉山州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父辈是泸州人。我高中毕业后,选择医学专业,初衷缘于体弱多病的母亲,成为一名骨伤科医生并坚持下来,是缘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使命感与担当;潜心骨伤科学,相对于获得的荣誉与成就,更让我欣慰的莫过于看到患者从卧床蹒跚到健步行走 ……。”

愿天地炉 多衔扁鹊身

1981年,徐祖健从凉山州考入泸州医学院。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成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当时,他在优势学科肛肠、针灸、骨伤科中,选择了骨伤科作为了终身从事的事业。从此,人体的206块骨骼,成为他孜孜不倦地去破解的密码。

学医治病、教学相长。40年来,徐祖健教授不仅桃李满天下,学术成果著作等身,更让无数的患者恢复了健康。他以及他的工作团队,尤其擅长股骨头坏死、青少年椎弓根峡部裂、骨不连、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骨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治,取得了众多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徐祖健教授主创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微创术”,为根治青少年患者腰椎峡部裂提供了简洁易行、安全有效的良方,更使治疗费用从数万元,降低到了数千元,实实在在地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同时防止了峡部裂潜在的腰椎滑脱风险,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2018年11月,第21届“国际健康医学与远程医疗电影节”在西班牙巴达霍斯举行,西南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附属中医院骨科教研室徐祖健教授联合制作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微创术》医学影视教材,荣获“希腊健康女神奖”。

希腊健康女神奖奖杯

其主要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及手术实景拍摄,结合讲解新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微创治疗方法。在比赛展播中,评委们对其中的制作及新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希腊健康女神奖”是1985年创立的目前世界上最具国际性和权威性的医学影视奖项。此比赛两年举行一次,本次比赛共收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部医学影视作品,118部现场播出。

徐祖健捧回希腊健康女神奖

面对这一世界级的荣誉,已过“知天命”年纪的徐祖健教授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当晚,他和同事们在异国他乡举杯庆祝,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医学干杯,为祖国荣誉而醉!

药酒同源 善饮乃健康

现代医学特别是中医医学,注重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徐祖健教授在40年来从医经历中,骨伤科自然要经常使用到传统的药酒治疗,同时,他对科学饮酒、养生,对酒文化也很有研究。

徐祖健教授说,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小酌,一壶浊酒后,古今笑谈中。但同时他也说,酒要少饮、善饮。他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话:“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长期保持摄入适量的高品质白酒,不仅有利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从一定角度验证了中医药利用酒剂治疗风湿关节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药食同源、药酒同源。《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

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说“酒以治疾”,说明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古时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中国的药酒和滋补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酒中或在酿酒过程中加入了中草药。前者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主,有特定的医疗作用;后者以滋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作用。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以及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滋补酒用药,讲究配方,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徐教授特别强调药酒的药物作用和饮用方法。

采访中,徐祖健教授提到西晋时期的博物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一书中的记载:“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里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

医酒同源,自古有之。这仅从祖先的造字寓意就可管窥一二。“医”繁体写作“醫”,左上部分的“医”,是指外部创伤;右上部分“殳”指以按摩、热敷、针刺等治病时的动作;下半部分的“酉”,指酒。综合起来就是,受伤之后,通过按摩、针刺等手段,再内服外敷酒,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称之为“醫”。

实际上,酒在中医药中用法极为广泛,在中医看来,酒有提神活血、舒缓筋骨、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适量的酒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力和免疫力。

酒与医学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书中多有记载

除了徐教授提到的《博物志》中这段故事,还有诸多古代医家对医酒的论述——

汉代班固在《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认为“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论述:“酒味甘,辛,性热,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酒是“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并在其中收录了200余种药酒配方。

清代著作《经验神方》记载:“凡遇瘟疫盛行之时,若出门走东过西,须饮酒几杯,然后出门。回家之时亦当饮酒几杯,然后方可食别样物件,自然气壮绝不染瘟……”

……

大医精诚 初心不曾忘

徐祖健教授说:“选择做一名骨科医生并坚持走下来,并不是为了获得多大成就,最开心的是看到患者的肩膀能正常转动了,双腿能自如行走了,我的心里总会感到莫大的自豪与欣慰。而且,医生不仅是给患者治疗疾病,还要给患者带来心灵温暖。”

徐祖健教授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当记者向他请教,现在人们流行以微信步数来衡量每天的锻炼标准,那么,究竟每天走多少步数才是科学健康的?他呵呵一笑:好,你这算问对人了。他随即拿出人体膝关节模型,结合正确防护知识,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并给出了答案:常人连续走路时长最好是45或70分钟,8000步左右为宜。

徐祖健教授是一个真性情的人。2017年9月,他在40年同学会上深情致辞:“很久以前,我们因父辈的事业结缘小镇,相识凉山。螺髻山的千峰叠翠,杜鹃似海,铸就了凉山人山的胸怀,水的宽广。贫瘠的物质生活,闭塞的交通信息,没能阻止我们成长的步伐,反而锻造了我们的坚韧、诚信、友善的品德。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守正创新,谈骨论筋,救死扶伤,情缘初心”,正是徐祖健教授从医40年来的坚守和情怀。

人物简介:

徐祖健,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组部等四部委“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四川省名中医,西南医科大学教学名师,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骨伤科学教研室主任,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年,尤其擅长股骨头坏死、青少年椎弓根峡部裂、骨不连、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骨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治。

徐祖健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及骨关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南专家组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工作站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委;先后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西班牙第21届国际健康医学电影节希腊健康女神奖、教育部“2018年度智慧教学之星”奖、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西南医科大学“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写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中医骨伤科学》、《骨伤科学基础》、《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及骨伤专业系列教材《骨伤科手术学》等1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任副主编及编委;承担科技部及省市级等相关科研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1篇。

川江都市报记者 朱付春

责编 王利权 编辑 罗青

#骨质增生#关节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