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缺氧不缺精神 生命禁区响起石油赞歌

2020-11-10新闻14

来源:中国石油报

海拔4750米的唐古拉山镇。金添 摄

从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镇到千里洪荒的冷湖地区,从海拔4750米的沱沱河到长江源村,中国石油自2011年起对口支援青海冷湖特别行政区以来,9年间坚持从解决贫困地区和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探索实践具有石油特色的扶贫路径模式,从冷湖到格尔木再到茫崖,在青海地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8000万元,帮扶项目20多个。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情之所依。中国石油秉持“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理念,在当地开发出一系列精准扶贫产业模式,培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之道,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石油智慧、石油方案和石油力量,让宝石花像格桑花一样绽放在青藏高原上。

天路云端烟火旺

10月中旬,记者清晨从格尔木驾车去往沱沱河,一路9个小时的颠簸伴随着平均海拔4750米的高寒缺氧,当记者走进天路云端酒店客房时,一股暖流油然而生,等待的不再是冰冷的房间,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家”里有干净的床褥,“家”里有恒温的地暖,“家”里有弥漫式供氧系统,一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

沱沱河沿地处长江源头,是青藏线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这条热门旅游线路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路过于此,加之109国道、青藏铁路和格拉段输油管线纵贯全镇,使这个地区成为了青藏线上的一座重要驿站。

一直以来,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周边简陋不堪的住宿条件限制了这个地区的发展。镇上四川大邑餐馆老板娘说:“住都住不好,遭罪呦!”

作为滇藏和青藏公路从拉萨“下来”的必经之地,沱沱河地区旅游旺季宾馆爆满,成为许多自驾游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每年从拉萨途经沱沱河的旅客有50多万人,而沱沱河地区的配套设施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流量。

丰富的旅游资源受限于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导致当地经济水平始终发展不上去,被视为“富饶的贫困”。产业扶贫,向来被视作充分挖掘富饶资源,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

天路云端有个“家”,是过路司机们的渴望,在栉风沐雨的奔波后有一处温暖干净的地方歇脚洗尘;天路云端有个“家”,是当地政府的期盼,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当地经济无从发展;天路云端有个“家”,是当地百姓的憧憬,家门口稳定就业可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2018年8月,中国石油投资1900万元援青资金,用于唐古拉山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项目内容主要为新建三项工程:天路云端酒店、4000多平方米的景区旅客服务中心、一栋制氧站及配套附属设施。项目建成后,可以为旅客提供休息、住宿、餐饮、医疗及旅游咨询等服务。

酒店作为旅游经济的基础细胞,是当地旅游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能够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天路云端酒店建成后,成为唐古拉山镇的地标和一张闪亮的名片,拉动了地方经济攀升。“酒店试营业才一个多月,现在已经来了好几批回头客了。”天路云端酒店王经理说。

如今的天路云端酒店,49间标配弥漫式供氧和地暖的客房,整洁的卫浴,大厅内配套的超市和餐厅,让过往的旅客卸下疲惫,尽情欣赏窗外的高原风景。

酒店还解决了当地牧民的就业问题。服务员扎西英措和思措来自乌丽,离镇上有2个小时的车程。到酒店工作,一个月能拿到4500元工资。“在这么漂亮的地方上班,还能和天南海北的游客交流,生活条件比在牧区好太多了。”英措说。

长江源村幸福源

10月下旬,记者走进位于格尔木市的长江源村,一排排藏式民居风格的庭院错落其间,街道巷陌笔直,硬化的路面纵横贯穿,农贸市场、文化长廊、民族学校、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街角巷尾,老阿妈们三三两两坐在太阳下悠闲地缝制着民族服饰,一派祥和安宁。

“我的两个阿哥都不住在这里,阿妈的日常起居都需要我照顾,她年轻时放牧吃了很多苦,落了一身病,我就是希望她能在晚年好好享享福。”长江源村书记才让昂毛介绍,在牧区,几千亩草场只有一家人,而现在,母亲每天都可以在闲暇之余与老朋友们缝制民族服饰,交流感情的同时,还可以给家里增添额外收入。

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陆续搬迁至格尔木市区南郊新家园——长江源村,告别世代居住的草原,开启了崭新生活,现已发展至230户581人。

新家园的名字连着故乡的根。为了改善新村落的人居环境,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中国石油投资876万元新建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4108平方米,是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服务用房、乡镇综合文化用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有效弥补辖区机构服务职能短板,为辖区牧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交流场所。

“以前在牧区,看病要骑马,两天才能到镇上的医院。”看病难成为才让昂毛等牧民心中的痛,尤其是牧区的老人,对鞍马劳顿的酸楚记忆犹新,“现在阿妈输液打针都可以在综合服务中心完成,真心感谢中国石油,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多亏了村里的综合服务中心,这段日子把腿脚不便的阿妈接到服务中心里面住,还有义工帮忙照顾,自己在外也放心。”28岁的村民永措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刚刚从拉萨旅游回来,一边给记者展示手机里的风景照一边说。

从牧民到市民,“牧二代”在生产生活形式上与父辈形成了巨大差别。现代化的城市节奏、便捷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已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小时候在牧区,煮饭大都是烧牛粪、杂草,照明基本都用羊油灯,下趟山买日常用品来回要用一星期。”自村里的综合服务中心投入运营使用,永措应聘成为第一批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如今每月固定收入能有3000多元,“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都特别好,村子里的人都叫这里‘小布达拉宫’。”永措开心地说。

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牧民到市民,生产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变化让长江源村的村民们幸福感与日俱增。如今走在长江源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希望和活力,村民们鼓足干劲,朝着更加幸福的生活前行。

高原极地四季青

10月中旬的冷湖地区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农业种植园内却似春意盎然。居民们晚饭后经常选择过来遛弯消食,这里青枝绿叶伴随富足的氧气,一解高寒缺氧带来的身心疲惫。远处杨树婆娑,环绕冷湖镇7公里防沙林带已经成形。甘洌的天然湖水沿着管道进入家家户户,居民吃着用“纯净水”和天然气烹饪出的美味佳肴。在戈壁严冬,暖意洋洋的校舍、居民家中,盆景花卉争相绽放……

这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冷湖所带来的变化。

“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这句话是对冷湖地区环境最真实的写照。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生命禁区”最西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柴达木石油开发西移,青海油田总部驻地迁出冷湖,石油人大量撤离,冷湖由盛而衰,冷湖地区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目前常住人口不足900人。

自2011年中国石油对口帮扶冷湖以来,中国石油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克服极端恶劣和艰苦的环境,结合当地的资源特征和自身产业优势,在短短几年里,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面貌。

沉寂的小镇再一次焕发生机,一个新的冷湖再次崛起于柴达木的边缘。

“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奢望,尤其是冬天,一周能吃上一顿新鲜蔬菜就心满意足了!”在冷湖生活了半辈子的居民王阿水说,“最近几年交通方便了,在冷湖也能见着绿色蔬菜了,但这些蔬菜全都是长途运来的,价格贵、品种单一而且不新鲜。”

当地人多年来的奢望,已经于2016年实现——中国石油援建冷湖设施农业种植园的第一批数十种蔬菜种苗培植成功,并上架生长。

为满足区内职工群众对果蔬供应的基本需求,结合冷湖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等有利条件,2016年,中国石油在冷湖投入2258万元,援建农业种植园项目。种植园占地4200平方米,年产蔬菜70吨以上,满足当地市场全年三分之一供应,解决了当地职工群众冬季吃菜难的问题,缓解了当地蔬菜品种单一、价格偏高等情况。

种植园不仅丰富了冷湖居民的“菜篮子”,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氧舱。

无数石油人奋斗在这块镌刻着石油大爱的生命禁区里,一抹抹宝石红为这块土地带来了滋养与改变。中国石油把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方向,让宝石花像格桑花一样绽放在青藏高原上。

背景链接

中国石油对口支援时间:2011年

地点:冷湖

冷湖位于青海与新疆、甘肃的交界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

中国石油2011年开始在青海冷湖开展对口援青工作,充分结合地方需求和政府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帮扶项目20多个。

6年间,组织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工程、冷湖饮水工程、中学地理园建设、中学生物园建设、设施农业种植园建设等援建项目,结束了冷湖依靠煤炭取暖供暖的历史,改变了当地无蔬菜种植的现状,提升了供水质量,改善了教育设施,使当地居民吃上了新鲜蔬菜,用上了洁净的天然气,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石油对口支援时间:2017年

地点:格尔木市

2017年,按照中组部要求,中国石油对口援青地点调整到青海格尔木市。经与地方政府反复沟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确定支持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生态旅游项目,投入3000万元(2017至2019年帮扶资金)援建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游客中心配套设施,为周边群众提供文体活动、社区建设及居家养老等各项服务,完善当地旅游配套设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中国石油对口支援时间:2020年

地点:茫崖市

按照中组部安排,中国石油下一阶段对口援青任务将调整到茫崖市,中国石油驻青企业将以“企地共建、产城融合”为思路,深刻领会茫崖新建“市”的政治意义,强化矿区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在公共服务和运动场馆、卫生医疗等方面,向格尔木、茫崖市居民优惠开放。在水电气暖供应方面,给予茫崖市最大优惠支持,共同努力把茫崖市打造成为青藏高原绿色“石油新城”,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贡献石油力量。

各方声音

天路云端酒店服务员 扎西英措:

以前在牧区的时候,我们取暖大多是烧牛粪。来中国石油援建的天路云端酒店工作以后,收入稳定,一个月能拿4500元,而且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好,酒店干净又明亮。我从心里感谢中国石油,扎西德勒!

冷湖镇政府办公室主任 马文彬:

冷湖设施农业种植园满足冷湖镇三分之一的蔬菜供应量,丰富了冷湖地区居民的“菜篮子”,解决了地区蔬菜品种单一、价格偏高等实际问题,对稳定地区干部职工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干部职工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具有积极作用,是一项实实在在雪中送炭的惠民工程。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管道处、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部主任 马得良:

几年来,我同建设天路云端酒店的大伙儿同吃同住,看着酒店一步步建成。现在的酒店自带给氧站,客房弥漫式供氧,还配备地暖设施,游客住得干净舒适、安全便捷,也拉动了唐古拉山镇的经济和旅游,解决了附近藏族同胞就业问题,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 赵守元:

居民们可足不出村在综合服务中心里开展娱乐活动、强身健体、查体输液,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中心的建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区具有非凡意义。感谢中国石油援建的“小布达拉宫”为我们长江源村锦上添花。

定点扶贫大事记

青海

1.玉树液化天然气接收(气化)项目(2011年)

为支持玉树藏族自治州灾后重建,中国石油投资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气化)项目,向青海藏区提供了绿色清洁的天然气能源,保护了绿水青山,2017年无偿捐赠给玉树藏族自治州。

2.冷湖饮水工程(2012年)

冷湖镇居民告别喝了40多年的“黄汤水”。

3.冷湖中学生物地理教学园(2013年)

首次让冷湖中学56名学生通过实物标本和三维图景身临其境地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4.天然气入户工程(2015年)

解决了冷湖镇居民40多年来用煤炉、液化气罐取暖和做饭的问题。

5.农业种植园项目(2016年)

满足当地市场全年三分之一的蔬菜供应,解决了当地职工群众冬季吃菜难问题,缓解了当地蔬菜品种单一、价格偏高等情况。

6.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综合服务中心(2018年)

为周边群众提供文体活动、社区建设及居家养老等各项服务。

7.唐古拉山镇文化旅游建设项目(2018年)

完善当地旅游配套设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8.联企兴村“1+1”行动结对村项目(2018年)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百合种植、小尾寒羊养殖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村民收入,形成了村级固定资产,实现村集体年年有收益。

项目介绍

◇玉树液化天然气接收(气化)项目

为支持玉树重建,中国石油投资建设的玉树液化天然气接收(气化)项目,向青海藏区提供了绿色清洁的天然气能源,保护了绿水青山,2017年10月无偿捐赠给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联企兴村“1+1”行动

中国石油在青企业积极响应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联企兴村“1+1”行动,捐赠资金近2300万元,帮助21个村改善村容村貌。开展羔羊繁殖育肥、新建枸杞加工厂、新建幼儿园等,所帮扶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部分村有了固定资产,实现村集体年年有收益。

◇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文化旅游建设项目位于青海省与西藏的传统界线沱沱河沿,距格尔木市区425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青藏公路上的重要驿站。项目主要新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4031.5平方米、制氧站100平方米及配套附属设施,用于沿路旅客休息、住宿、餐饮等。

◇冷湖饮水工程

中国石油投资2133万元援建冷湖饮水工程于2012年4月15日启动,同年9月15日投产。冷湖饮水工程的顺利竣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冷湖镇饮用水水质问题,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系数,进一步改善了全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油田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冷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至此,冷湖镇2000多居民终于告别喝了40多年的“黄汤水”。

图说青海

中国石油援建的冷湖饮水工程。王得刚 摄

沱沱河地区中国石油援建的天路云端酒店。金添 摄

村干部们正在综合服务中心的党员活动室里开会。金添 摄

来源:中国石油报

本报记者:陈东升

平台编辑:王聪 李博 杨帆

#扶贫#就业#养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