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打破“围墙”和“心墙”,鄂州打造永不熄灭的“文明之光”

2020-11-10新闻4

楚天都市报11月10日讯(记者梁传松 通讯员曹彦)市民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灵魂,打造城市宜人的“温度”,需要城市决策者们正确的引导。从2018年开始,鄂州便投入8亿元在中心城区开展老旧社区整治和改造,并正式启动“拆墙透绿”工程,打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围墙”和“心墙”,成为与百姓心连心的纽带。经过几年的努力,11月10日,当鄂州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出来后,曾为“创城”出过汗的鄂州人,都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内发布了这条消息。

“拆墙透绿”是全面打响“40工程”的第一仗。鄂州老城区新建绿地的空间十分有限,为实现大院绿色空间向社会开放,与市民共享,鄂州市积极推行“还绿于民”,将“拆墙透绿”工程分为两批序时推进。

鄂城区市民李先生近日在忙装修,装的并不是新房,而是10余年前就从老城区搬离的“老房子”。

“创城后,老社区天天有新变化,现在是由里而外的精致,我们就想搬回来住。”李先生说,女儿即将升入大学,老城区有便捷的“5分钟生活圈”,家人都热衷低碳出行的“慢生活”方式,如今社区硬件、软件都舒心,“回迁”是一件提升幸福指数的喜事。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幸福在哪里,百姓最知道!

文明交通的马路上,诚信经营的市井摊贩中,宽敞洁净的楼道里,困难不便时的相互帮衬,微笑弥散的每个角落……为民创建,为幸福聚能,是文明新风的起点亦是终点。

“全市167条背街小巷,每一条都要确定一名‘巷长’,每一个楼栋都要选定楼栋长,要明确职责、落实奖惩措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鄂州市委书记王立号召网格员和热心居民担当重任,做好街巷、楼栋的“一把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用行政的力量将文明风气“推一把”。这项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从地方到部门,从街口到家门口,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迅速将创建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疏通城市管理“毛细血管”。

鄂州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可追溯至二十世纪90年代初,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创,一任紧跟一任干,有着愚公移山式的创建决心。

“一抓就好,一放又乱!”垃圾清运不及时、路面坑洼不平、车辆违章停放、消防通道不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墙面污损、下水管网不畅……一桩桩民生小事累积为“陈年旧疾”,成为居民堵心事,不除不快。

创城,成了这个城市蝶变的新契机。2018年,一场旨在为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怨民生问题的“40工程”打响鄂州“硬核”创城“第一枪”——投入8亿元在中心城区开展老旧社区整治和改造。

“改造方案居民拿,改造效果群众评。”两年时间,老旧社区历久弥新,变身美丽家园,这项市民点赞最多的工程开启文明鄂州新征程,一个日益精致的鄂州迈开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铿锵步伐,以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情怀改变着城市。

“文明的城市,才是和谐宜居富有温度的城市。”鄂州市新庙派出所副所长李文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对待人的态度,往往要看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多拿一把蔬菜足以让城市形象蒙尘,一次出租宰客足以令人对城市反感。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关键,有了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

“市委、市政府向110万鄂州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严格兑现,没有回旋余地。”王立誓师立命,开放奋进的鄂州要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永恒承诺。

#王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