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保市场主体 护民营经济?走基层】江北:三家民企险“倒闭”,都是发票“惹的祸”

2020-11-11新闻18

“公司预计年产值在4000万左右,还在谈两笔业务,如果成功了,又会增加1000多万的销售收入……”近日(10月30日),在重庆某机械制造公司生产车间,前来回访的江北区检察院检察五部负责人王东海、检察官余名洋边看边听着经营情况介绍。

“在老总带领下,我们公司已建成从铸造到机械加工的一体化自动生产线,还有很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厂房的生产线上,一名公司员工告诉检察官,“公司常年与重庆多家汽车公司有业务往来,他们对我们的配件质量都很满意”。

眼前的这番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几个月前这家公司曾差一点濒临倒闭。

这都是“发票”惹的祸。

据了解,该公司是当地一家经营汽车配件、机械锻造的重点企业。原本公司生产所需要的废钢、生铁等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一家国有企业,但前几年因竞标失败,只得将原材料收购转向个体企业。

“虽然采购原材料便宜些,但个体企业大多不能开增值税发票,公司所得税就会很高,运营成本大幅增加。”正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王鹏(化名)愁眉不展之时,“发票贩子”陆刚(化名)打来的电话,让他动起来歪主意。

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该公司先后多次从陆刚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纸终究包不住火。去年5月,王鹏因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案发后,该公司向税务机关补缴了全部涉案税款。

今年4月,案件移送江北区检察院审查起诉。依法审查该案后,承办检察官余名洋认为,该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王鹏的行为已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但若简单对王鹏“一诉了之”,可能对企业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王鹏的三家公司每年缴纳税收300余万元,已经成为我们街道的‘纳税大户’。”该公司所在街道负责人介绍,这家公司每年纳税100余万元,吸纳150余名农民工就业。不仅如此,王鹏还是另外两家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每年缴纳税收近200万元,也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所在公司员工待遇也很好,他其实是一名很实干的民营企业负责人。”

“三家公司的生产经营及销售都由王鹏负责,如果他被起诉判刑,公司信誉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债权债务无法正常履行……甚至将面临倒闭风险,200多个家庭也会丧失经济来源。”走访调查后,余名洋根据企业就业、生产、销售、纳税等情况认真进行经济影响评估。

综合考虑到王鹏到案后如实供述、自愿认罪认罚,且已足额补缴应纳税金、缴纳滞纳金并接受行政处罚等因素,并结合经济影响评估情况,10月19日,江北区检察院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王鹏作微罪不起诉。

“不起诉并不意味着没有违法行为,该案也暴露出企业在依法经营、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的问题。”在回访过程中,余名洋严肃对向王鹏开展法治教育,并向现场送达了一份加强法律风险管理的检察建议书。

“一份不起诉决定书,一份检察建议书,体现了检察机关为我们民营企业发展的良苦用心。”王鹏当场检察官承诺,今后一定合法合规经营,结合检察建议建立健全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监督制度,使企业行稳致远、做大做强。

“接下来,我们还将针对办理的虚开增值税发票系列案件所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适时发出检察建议。”王东海表示。

小编手记

苏琪惠

重庆市潼南区检察院政治部干警

跟随检察官走进A公司的厂房,轰鸣的机器不停地响着,生产线稳而有序地运转,工人们忙碌地对产品进行检验、分装......昔日可能倒闭的企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今日景象。

作为检察机关审慎办理涉企案件的一个缩影,不起诉决定的背后是检察官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调查走访、审慎考量的结果,更是体现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涉企案件中,始终把让民营企业“活下来”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不仅彰显了司法办案的温度,也展现了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检察担当。

#就业#民营经济#公司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