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腾讯22年:见证互联网“封闭”向“开放”的演变

2020-11-12新闻14

原标题:腾讯22年:见证互联网“封闭”向“开放”的演变

2020年11月7日,是腾讯成立22年的日子,腾讯官方发布腾讯22周年年度主题曲——《我们》,不知不觉中,自1999年创立的腾讯,如今已度过了22个春夏。

从华强北赛格的一个小办公室出发,如今的腾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腾讯控股市值在站上6万亿港元关口,其实自930变革后,腾讯通过在产业互联网和新文创上的发力,已经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科技文化公司。

22年来,腾讯的足迹已经遍布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腾讯从一个只有5个人的小公司,成长为员工人数超过4万,营业收入超过4千亿的庞然大物。

而让腾讯成功的密钥,也即腾讯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封闭”到“开放”。

2010年11月,在“3Q大战”之后,腾讯迎来了公司成立12周年纪念日。

尽管那时与360的战争仍在进行,但腾讯还是按原计划举行了4000人的盛大庆典。马化腾发表完演讲后,意犹未尽,又回到办公室,用两个小时时间写了一封长长邮件,发给全体员工。

在这封标题为《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中,马化腾写道:

“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从未遭到过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机。作为公司领导人,我个人有必要在此刻进行反思: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与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

▲ 腾讯餐厅的“勿忘初心”餐巾纸包装

多年前,在腾讯开始QQ注册收费时,马化腾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腾讯不会被骂死,但是会失血而死。”

那个时候,他们并不顾忌承受大众的骂声,只要能活下来。

而现在,腾讯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活下来的目标。他们的行动策略,却还是不顾一切地活下来,结果把自己活成了全民公敌,活成了“狗日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狗日的”腾讯》这篇文章,和360的这场大战,也许让马化腾认识到,他和腾讯,早就超越了生理和安全需求的阶段,该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了。

在“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公司”这一光辉理想的照耀之下,腾讯开始了剧烈的转向。

腾讯接连开了十场名为“诊断腾讯”的专家座谈会,邀请72位专家批评腾讯。马化腾要求腾讯每一位高管必须至少参加一场诊断会。会上,很多专家的言论非常尖锐,甚至是激烈攻击,但是腾讯的人,不能辩解,只能默默听着。

腾讯的经营理念从封闭、独占,逐渐变成了开放、共享。竞争策略从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变成了春风化雨润泽万物。

马化腾公开宣称:现在腾讯的战略是“半条命”。我们把公司一半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交给合作伙伴。

原来的腾讯,做搜索、做电商,走一切能走之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后来,腾讯把搜搜给了搜狗,把拍拍网给了京东。它没有把搜狗和京东打死,反而投钱、给流量,让他们做得更大。

腾讯还建立了产业共赢基金,投了美团、投了滴滴、投了拼多多、投了知乎、投了B站、投了同程艺龙,投一切能投的公司,并在微信和QQ的接口开放给他们使用,让他们能在巨大的流量支持下快速成长。

从前,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腾讯进入这个行业,你怎么办?后来,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获得腾讯的投资?

从那以后,腾讯在公众中的名声,开始一点点地改变。

到了2019年,腾讯提出使命和愿景升级为“科技向善”,网络上已经没有多少嘲讽的声音,更多是严肃的讨论和期待。

腾讯的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下半场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自2010年开始,腾讯就确立了开放战略,专注做“连接器”,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社交平台、内容平台、支付平台以及技术能力,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创造性地连接了人与人、人与数字内容、人与服务。

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硕果累累,互联网即将转入下半场。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表示,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词,通过数字技术为产业升级,把消费者和产业对接起来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产业价值。

在互联网上半场,腾讯的使命是做好连接;而在下半场,腾讯的使命是成为各行各业最贴身的数字化助手。

多年来,腾讯已经在云、支付、AI、安全等诸多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能力。目前,腾讯云已经有2000多个合作伙伴,行业解决方案超过六十种,助力各行各业打造自己的超级大脑,在政务、医疗、工业、零售、交通、金融等领域都创造了大批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案例。

未来,腾讯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推动产业升级和生态繁荣,也为用户创造更多元化、多场景的优质服务。不仅如此,由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升级,是连接战略的自然延伸,也是搭建新一代智能产业生态的未来路径。腾讯除了在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能力,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腾讯的微信和QQ两大社交产品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从而成为连接消费者与商业服务的桥梁。

从2010年的开放平台长出一朵云,到“互联网+”深入各行各业、To B业务遍地开花,再到2018年,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成立、落地产业互联网战略,腾讯不断深入到企业级服务市场,披坚执锐。

跨越十年,今天腾讯首支To B业务纪录片《云起十年》正式上线。近30位亲历者直面镜头,为你还原腾讯深入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创业”故事。

腾讯的新文创

说到新文创,可能大家有点陌生,“新文创”这个说法本身有些不好理解,展开来似乎就是“新的文化创意”,但创意本身就是新的,又怎么会有“新的文化创意”一说呢?

首先,它要求文化产品不光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式,能给受众带来好的体验。其次,新文创时代的数字文化应该是可以广泛参与的,而且是动态发展的。以及,新文创时代的数字文化,追求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那么腾讯会在这方面做些什么,以及这个理念能带来哪些和过往案例不同的新进展。

2016年夏天,马化腾造访故宫。在仔细鉴赏了穿越千百年而来的古代中国的宝藏后,他留下了一句话:故宫是中国最大的文化IP。而在近两年,腾讯在故宫这个IP上的深耕已经让人看到了某种未来图景。原本故宫给人的印象也就是一个古建筑群,是一个板着面孔的博物馆,但就在过去这两年间,腾讯基于故宫做出了包括手机游戏《故宫:口袋宫匠》,漫画《故宫回声》和电视剧《故宫如梦》等不同形式的尝试。

这样大概就可以总结出腾讯新文创理念。互联网的多样性和广泛连接,给不同文明带来了发展机会,给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创造了新的可能,也给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活化带来新的方式。同时新文创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文创代表着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新的文化消费趋势,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经济增长点。

腾讯将商业盘子做大,又进一步去诠释了什么叫——商者无域,垄而不断,赋能共生。从2010年起腾讯就向开放与共享转型,将“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搭建各种开放平台,5年时间成就30家上市公司。

商场上,腾讯在22年中随着中国互联网成长,成为一个走出深圳、走向世界的庞然大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深圳“小作坊”,长成港股之王,惊艳了互联网。全球五大互联网巨头之一、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全球第二大社交网络公司都是它的身份。

下一个20年,腾讯所构建的开放的商业生态,或许将会是它的领先优势。

#行业互联网#腾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