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拒绝"油改电"?这家能油会电、年产能 60 万的工厂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2020-11-12新闻22

文/吴鹏飞

MQB 延续辉煌过去,MEB 开启全新未来!"

大众要转型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大象转身何其容易。新战略指导下,公司架构、造车理念作出巨大转变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对产品进行全面革新。

近日,基于 MEB 的首款车型 ID.4 自国内正式量产发布,新车型依然延续大众的"双车战略",一台是一汽大众的 ID.4 CROZZ;另一部则是上汽大众的 ID.4 X。两部车的最长续航可达555km,补贴后售价不超过 25万元。

价格发布后,很多传统消费者都直呼"很香"。在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大放异彩的今天,大众这样的传统大厂终于也在国内推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正电动车。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众全新的 MEB 平台,和往期的"油改电"不同,MEB 是根正苗红的纯电平台,是大众迈向电动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之前的ID.3 折戟数字化,一直未能登陆中国市场,那卷土重来的 ID.4 系列能否帮大众挣回脸面?我们赶在两部车刚刚发布之时,也来 ID.4 CROZZ 的脱胎之地——一汽大众的佛山工厂一探究竟。

押宝 MEB,佛山工厂发力新能源

"MQB 延续辉煌过去,MEB 开启全新未来!"在一汽大众佛山工厂,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佛山工厂是一汽大众在国内的第四个工厂,更是全球第一个完全满足 MQB 平台生产平台的工厂。接下来,它将发力 MEB 平台,助推一汽大众的电动化进程。(国内同样身兼 MEB 重担的还有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工厂,海外是德国萨克森州的茨维考工厂。)

从鸟瞰图上来看,佛山工厂的四大工艺呈 U 字形的的布局,总装车间生产线呈现出小写的 h 型布局,大众说这是 100 年实践下来最高效的布局。

目前,佛山工厂的年总产能超过 60万辆,其中生产纯电车的能力以及达到 30 万辆,而到2024 年,该工厂整体生产产能将达到 77 万辆。

高度自动化是一家现代化工厂的"基本能力"

60 万的总产能,30 万给到纯电车,这非常考验一家工厂的混线生产的能力。和新建的上汽大众安亭工厂不同,年岁稍长的佛山工厂设计之初并不是为电动化而生的,如今要想兼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同的生产要求,高度自动化是工厂改造的基础。

以焊装车间为例,这个车间有超过 1269 台库卡机器人,自动化率达到了 90%,其中主焊部分的自动化率高达 100%。据了解,这个车间的核心线可以实现 MEB 六款产品的共线生产,门盖范围可实现八款产品共线生产。

总装车间的自动化率则达到了 21%,这个数据在行外人看起来并不惊人,但已经是一汽大众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总装车间了。全自动打号、自动 PGD、自动车门密封条、自动高压电池抓手,很多原本人工进行组装的部件,现在都交给了机器人自动化作业。

涂装作业对精细度、温度、湿度、无尘环境等等指标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高精度的机器人是最好的"工人"。佛山工厂在这块做到了 100% 的自动化,51 道喷漆工序,面漆 100% 全自动喷涂,喷漆精度可以做到 1um。在全面机器人加持后,涂装作业也尽可能做到了环保最大化,在佛山工厂,造 1 台车大概只需要消耗 1 立方米的水。

激光焊一直都是大众引以为傲的焊接技术,大众是最早大规模应用该技术的汽车品牌。该技术有几个特点就是速度快、变形小、强度高,对于车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提升焊接处的美观度、降低车身重量、提高车身的装配精度、增加车身的刚度。

电池这块,ID.4 CROZZ 采用的是宁德时代提供的 811 配方电池模组(后期很有可能使用国轩高科),新车电池包分配置可以灵活兼容 7-12 个模组,佛山工厂的电池车间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模组进行封装成包,主要工作是壳体的焊装和电池的装配。

据了解,这个电池车间的装配线大量采用了视觉识别技术,它可以对零件进行精确定位,同时通过红外成像对电池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MEB 对于大众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大众是一家非常注重效率的公司,极强的规模效应造就了大众车极高的毛利。MQB 如此,MEB 亦然。

MEB 从架构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拓展和兼容性,包括车身尺寸、级别、车身形式、品牌协同,这一模块化的平台可以快速实现多种车型的规模量产,从而降低大众的生产成本。

相比"油改电",纯电平台的优势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其一,得益于电池包有了"量身定制"的位置,车身的配重能够更合理,ID.4 CROZZ 就把车辆的前后配重比做到了理想化的 50:50,操控性也随之变得更优秀;

其二,空间利用率更高,对应的零部件在设计之初就"一个萝卜一个坑",相比强行塞入三电机构的「油改电」车型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最显著的就是车内地台可以做到更低,给乘客更多的空间。

其三,全新研发的纯电平台能够更好地匹配一套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ID.4 便搭载了大众最新的 E3 电子电气架构。在这套架构的赋能下,ID.4 就能够很灵活地去加一些高科技配置,后期也能够很容易地做 OTA 升级。

其实在新车发布之前,我们就已经在佛山工厂看到了 ID.4 CROZZ 的试制车。虽然只是一部试制车,但这部车的工艺已经堪比量产了,细节之处的做工几乎无可挑剔。在如此之高的自动化水平下,大众的品控还是可以放心的。

最让我惊喜的是 ID.4 CROZZ 的实际空间表现,正如我上文提到的,基于 MEB 平台,新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别看 ID.4 CROZZ 的外观尺寸不大,但任性的轴距拉伸带来了不小的车内空间,不夸张地说它的空间几乎可以媲美看起来更大一圈的途观了。

另外,在 E3 电子电气架构的支持下, ID.4 CROZZ 将 5.3 英寸数字仪表、12 英寸中控屏、AR-HUD 相串联,具备很强的互联能力。

AR-HUD显示信息极为丰富,10 米内的驾驶辅助信息可以尽收眼底,比如转向指示、车道偏离、碰撞预警、跟车距离、行人提示等等,还能够指出车速、导航信息、交通标志、行车信息等相关数据。

"你好,大众"一键呼出语音助手,就识别和执行的准确性而言,大众的语音系统终于从以前的"完全不能用"变成了"还算好用"的水平。同样够用就好的是 ID.4 CROZZ 的驾驶辅助系统,目前处于 L2 级的状态,功能上相对还比较保守。

写在最后

全新的电动化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与时俱进的自动化工厂,大众推出的 ID 系列是反攻特斯拉和新势力的一把利剑。

虽然在很多层面上比如车机互联、自动驾驶,ID.4 系列还无法和这些新贵们直接叫板,但大众品牌的特殊性以及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成熟老练势必会圈粉大把的传统消费者。

至少目前来说,ID 系列和 Model 3 之流并没有直接竞争关系,购买前者的消费者考虑更多的是品质,是否成熟可靠,大众品牌能够给到他们极强的信赖感;而后者这部分人往往更大胆,更执迷新兴科技,而对产品品控有着更高的宽容度。

但长久去看,大众品牌也在与时俱进,这从 ID.4 系列的新车设计就可见一斑。时尚年轻的外观设计,细腻度丝毫不输 Model 3 的中控大屏等等,我们能够看到"年长"的大众也在学着"年轻",学着拥抱极客群体。

当很多品牌还在沉醉于"油改电"的时候,MEB 的大规模量产帮助大众成功卡位了传统品牌的纯电市场,大众已经交出了一份比较合格的电动化答卷。

至于智能化,E3 电子电气架构究竟有多少想象空间?大众的自动驾驶还有多少路要走?大众的车机体验还能不能更上一层楼?这些还需要大众慢慢交出,我相信时间不会太久了。

#51-70万#中型车#大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