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让居民体验家门口的“小确幸”“井点”开放空间是这样长成的

2020-11-12新闻17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公园荡秋千。如今,人到六十,竟然又荡起了秋千,感觉像回到童年一样。”指着街角小小的秋千架,九龙社区居民刘惠敏喜上眉梢。蹦床、秋千、陀螺仪……百子湾路上名为“井点”的这处小微空间,所有人都能找到快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朝阳区创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模式,通过引入责任规划师和居民自治的力量,将原先的低效资源改造成一个个“小而美”的开放空间。

“‘井点’,意为双井街道里的一个点。”说起“井点”的改造故事,责任规划师茅明睿先道出了名字的深意。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街角公共空间,占地仅300平方米,却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地方。新潮的不锈钢装置,适合年轻人玩自拍,通过镜面反射“打卡”国贸天际线;小巧的秋千、蹦床和陀螺玩具,是孩子们放学后“撒欢儿”的首选;还有花箱座椅与可移动桌椅,是老年人休憩放松的落脚地。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儿找到乐趣。”茅明睿介绍,“井点”原先是苹果社区的老年健身空间,明明摆着10台健身器材,却因为缺失无障碍坡道导致老年人进不来,而场地又没有预留适合年轻人的设施,最后就变成了一处低效资源,改造势在必行。

“你希望这里未来变成什么样?”2020年,责任规划师团队找到经常来此的居民,发起了多场公众议事会,邀请大家就设计、植物品种、场地命名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参与空间的改造。“井点”的名字便是由社区居民票选得出。

“如今,这里可是百子湾路上最有人气的地方,孩子们不玩到天黑不回家。”后现代城社区居民小曹的相机里记录下了一张张笑脸。

建成年代较早的老旧小区,不少公共空间仍处于低效利用的状态。如何让这些空间“活”起来?2019年末,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联合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朝阳区民政局等多方共同启动了“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并选取太阳宫、双井、小关、南磨房、常营五个街乡的改造项目为试点,依托责任规划师的专业团队、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和居民自治的力量,让小空间形成大手笔。

于是,常营乡福第社区有了处“玫瑰童话花园”,蜿蜒起伏的艺术管道兼具休憩座椅、艺术晾晒、运动健身等功能。小关街道惠新东街社区多了个“幸福甜甜圈”,缤纷的糖果色点亮街道空间。南磨房南新园东小区,则增补出一处动静分区、老幼皆宜的活力空间。

目前,5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并向公众开放,居民体验上家门口的“小确幸”。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