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战略失误一切白搭?为何战术上的成功无力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2020-11-13新闻16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战国年间,有个人赶车要去楚国,楚国在他的南方,而此人却赶车往北走。路人见到,就告诉他走的方向反了。赶车人没有认识到错误,对旁人道:“我的马跑得快,而且我路费足、驾龄长,一定能达到目的地。”

可是不论赶车人如何努力,他都无法到达楚国,因为他的方向错了,这就是南辕北辙的故事。战略是战争的纲领和方向,而战术针对的是每场具体的战役,不言而喻,战略要比战术重要很多。在大多数情况下,战略失误就意味着战争的失败,哪怕战术上成功,也难以挽回败局,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一、朱允炆宠信黄子澄,重用李景隆,丢掉了江山

朱允炆接替了朱元璋的江山,可是他没有守住。在即位之前,朱允炆就意识到削藩的必要性,不过他没有找对人,反而将朱棣逼反,开始了四年的靖难之役。

面对朱允炆对藩王的忧虑,黄子澄是这么回答的“如果藩王叛乱,我们大军出动,就可以像汉朝平定七国之乱一样,平定藩王!”黄子澄没有任何实质依据,就放出狂言,明显就是纸上谈兵。

文官统兵,历朝历代有很多,但让黄子澄这种腐儒去决定军国大事,必定会以失败告终。朱允炆从战争开始之前就犯下大错,那就是用错了人,当然了,这责任也不能全怪朱允炆,他爷爷朱元璋也负一定的责任。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黄子澄本身不靠谱,那么黄子澄推荐的人就更不能用。可是朱元璋为了皇权的唯一性,武将基本被杀光,朱允炆能用的也就只有黄子澄之流。黄子澄不通军事,他便凭借直觉,推荐李景隆做主帅。

李景隆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不知李文忠泉下作何感想,他一世英名都败在了儿子身上。公元1399年,朱棣将北平交予长子朱高炽,自己则率军赶奔大宁,要拖宁王下水。李景隆率军五十万进攻北平,在张掖门快要被攻破之时,李景隆为了抢功,竟然命令瞿能停止进攻,丧失了最好的时机。

换言之,从朱允炆重用黄子澄、李景隆开始,整个战略就是错误的,哪怕有猛将平安等人,多次挫败朱棣的攻势,但整个战略局势无法改变。李景隆的两次失败,预示着南军的败局。

如果朱允炆能继续让耿炳文做主帅,将战争时间拉长,或许耿炳文无法取胜,但朱棣的胜算将大大降低。可见战略决策的重要性,从中也引申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而黄子澄之流,只能将事情搞砸。

二、唐玄宗犯错,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买单,潼关失守,京师沦陷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唐朝带入了极盛之时,不过在他晚年,犯下一次又一次错误,令帝国陷入黑暗的深渊。首先,安史之乱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李隆基,是他纵容安禄山,让安禄山逐步做大做强,成为国家最大的毒瘤。

安禄山起兵之后,唐玄宗命高仙芝、封常清等几位大将前去抵御。是时,唐军的战力早已大不如前,而且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市井子弟,没有多少作战经验,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很快便败下阵来。

封常清、高仙芝虽然战败,但他们仍然是名将,他们可以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找到那个节点,只可惜,唐玄宗不听。要想击败安禄山,就必须将时间拖长,以守待攻,安禄山要的是长安,是整个天下,只要保住潼关大门,保住长安,胜利天平终究会倒向李唐这边。

承平日久,唐军一时间根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如果贸然出击必定死路一条。战败后,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准备在此死守,并上书皇帝,陈述了撤退的成破利害。糊涂的唐玄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封常清、高仙芝不服从军令,导致战役失败,随即将这两位大将斩杀于阵前。

封常清、高仙芝死后,唐玄宗仍没有悔悟,命哥舒翰出潼关,主动向叛军挑战。哥舒翰深知必败无疑,但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没有办法,哥舒翰哭着带兵出了潼关,这其中还有奸臣杨国忠的功劳,因为杨国忠和哥舒翰有私仇。

如此这般,灵宝之战,唐军大败亏输,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唐玄宗也不得不打包袱跑路。明明不能轻易出击,偏偏唐玄宗下令进攻,从一开始,这就是个致命的战略错误。哪怕高仙芝、哥舒翰的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碰硬必定战败。

三、邯郸之战,秦国大败

公元前260年,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奋勇厮杀,在长平击溃了赵军,俘虏四十五万赵军士卒。为了以防不测,白起下令将这几十万赵军全部坑杀。

史料记载“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赵国为了避免灭国,马上派人去游说秦国宰相范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赵国使者的唇枪舌剑下,范雎败下阵来。范雎忌讳白起功劳太大,在权力上会超过自己,于是同意和谈,赵国割让六城给秦国,战争暂停。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计划是趁热打铁,直接灭掉赵国。可是范雎从中作梗,给了赵国喘息之机。仅仅十个月的时间,让赵国喘了一口气,等到秦国再次发兵攻赵,白起拒绝当这个主帅。

白起很清楚,他杀了这么多赵国人,那么邯郸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奋起抵抗,所谓哀兵必胜,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获胜,但秦军也是损失惨重,况且赵国还会联合魏、楚,此时再战,必败无疑。

白起不愧为一代名将,所有的一切都被他猜到了,近三年的邯郸之战,秦军无法取胜,反而在赵、魏、楚三国的夹击下,以大败告终,伤亡超过十万。秦昭襄王的战略从开战之前就是错的,即使秦军再强,这场战争也难以取胜。

战略决策,对战争的胜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战略失误就意味着失败降临。

参考资料:《史记·列传第十三》

#先秦时代#朱允炆#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