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科院院长告诉您,科技扶贫有哪些绝招?

2020-11-14新闻1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论文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积极探索,发挥自身优势,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哪些贡献?

“目前,科学院负责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科院承担了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这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4个县均已脱贫。此外,科学院有12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所,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承担或参与承担了地方上50多个扶贫点的扶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科学院一共派出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扶贫干部300多名,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90多名干部坚守在各自的扶贫点。另外,全院有几百名科研人员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以各种方式来参与扶贫工作。“他们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白春礼说。

例如,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1994年到广西环江县开展科技扶贫,挂职当地副县长。他把野外台站的科研工作和地方挂职的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参与创立的环江生态站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还被当地群众叫做“真扶贫”,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到扶贫第一线。

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中科院的三位扶贫女杰:猕猴桃技术扶贫的钟彩虹、青贮技术扶贫的钟瑾、马铃薯技术扶贫的仲乃琴。“她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做得非常出色,更出色的是把科研成果转移到田间地头,帮助了千千万万贫困户实现脱贫。”

科技“造血”

中科院的科技扶贫有什么特点和经验?

“我们特别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白春礼说,在扶贫之前,在当地引进科技项目之前做充分调研,了解其资源禀赋,了解该地适合什么技术,这是最重要的。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一般都比较差,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科学院因地制宜的“造血”扶贫很受各地欢迎。

比如我国西南一些贫困地区,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中科院扶贫人员针对该区域气候特点发展猕猴桃产业,既不与粮争地,还能解决当地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的问题。在贵州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其中水城县占10万多亩。在全国范围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的猕猴桃专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了40多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猕猴桃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

比如内蒙古库伦旗,当地以养殖业为主,牧民们夏秋割草贮存,但这些饲料堆积入冬后很多都霉变了,牲畜不愿吃。中科院微生物所青贮科学家团队依托长期技术积累,发明了新的微生物菌剂,使青贮饲料能保存很长时间,且味道好、营养好,牲畜爱吃,当地受益群众利用该项技术每年每户可以直接增收1200元至1500元。现在新菌剂已在当地成立工厂批量生产,并向外推广。

绿色发展

除了用科技“造血”,中科院在科技扶贫中还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

“生态的环境退化和经济的贫困通常是互为因果,相伴相生。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白春礼说。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石漠化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传统耕作模式下,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越来越少,老百姓越来越穷。为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树立了样板。

科技心理扶贫

中科院扶贫的另一大特点是“志智双扶”,坚持部署教育扶贫、心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

“扶贫只能救一时之急,要让贫困群众从心理上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来隔断‘穷根’。”白春礼介绍,目前中科院在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省水城县,已共建了4所小学和幼儿园,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中国科大发挥教育特色,在六枝特区开展的教育培训、教育扶贫和科普方面都做出了品牌。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同时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我们非常关注的命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介绍,中科院部署了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项目,由心理所的科研团队牵头,在定点帮扶的库伦旗首先开展了科技心理扶贫的工作探索,目前开展的各类心理帮扶活动已覆盖了1500多个家庭,以及当地的教师、一线扶贫干部等人群。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行业互联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