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茶“鲜味”的由来

2020-11-17新闻5

日本的玉露茶茶氨酸含量极高,鲜味十足,在采摘前3周需要提前遮盖。

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通常具有鲜味。“鲜味”的概念是由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在 1908年提出的。在日语里,“鲜”等同于“美味”。

鲜味的由来是食物中的谷氨酸盐,例如茶叶中的一种氨基酸“谷氨酰胺”。这种味道能够帮人感知到蛋白质的存在,特别是肉类蛋白质,瘦肉中 60%的谷氨酸盐是游离的,并不与其他氨基酸连接形成蛋白质。你在吃到肉时,便能感知到这种游离谷氨酸盐。

鲜味是很难定义的。西方人通常将鲜味与甜、咸甚至酸混淆。对于西方人来讲,鲜味类似于肉汤的味道。但其实茶也有鲜味!

与甜味混淆的确有它的道理。味蕾用于感知鲜味的细胞是由两个偶联蛋白组成:TAS1R2和 TAS1R3。而用于感知甜味的细胞同样含有 TAS1R3,但区别在于它是与 TAS1R1组成的。因此,能够刺激 TAS1R3的物质能够同时激活鲜味和甜味两种感知细胞。

此外还有7种感知细胞能够感知鲜味,这充分证明了鲜味存在的重要性,因为它能让人感知到蛋白质的存在,这对于生存和健康非常重要。

对于茶来讲,能够激活人体鲜味感知细胞的主要是茶氨酸。茶氨酸同时会给茶带来甜味和鲜味,这也解释了为何茶氨酸含量高的茶叶通常味道更好。

其他能够带来鲜味的物质来自于DNA和 RNA断裂的产物以及氨基酸的派生物,这些物质大多生成于美拉德反应阶段。美拉德反应是指糖与氨基酸的反应,它也正是烤面包棕色表皮形成的原因。茶在处理过程中也会加热,此外例如普洱茶等发酵茶的发酵过程,也包含一些微生物反应。

除了茶氨酸、谷氨酸盐等氨基酸以外,人体对其他鲜味物质的感知是较弱的,但可以被甲硫基丙醛增强。甲硫基丙醛是甲硫氨酸的派生物,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存在于茶叶加工的初始阶段,会随后续的加工慢慢消失。这种物质含量较高时,闻起来味道像是生土豆。实验发现,在被感知水平之下的氨基酸里加入甲硫基丙醛,能够增强人体对鲜味的感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绿茶或乌龙茶的鲜味会更浓。

那么,用于感知鲜味的味蕾细胞具体在舌头的哪个位置呢?研究发现,舌尖和舌根部位用于感知鲜味的细胞密度是不同的,与用于感知甜味、酸味和鲜味的未来细胞位置不太一样。除了味道以外,鲜味还能带来“饱满”的口感,至于其原理尚未可知。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提到日语中另一个用于形容味道的词汇“浓厚感”。浓厚感来自于一种短链类似蛋白质的物质——肽,其氨基酸链末段含有γ-谷酰基。这些物质同样存在于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中,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这种物质单独存在几乎没有味道;但如果碰到含糖溶液,溶液的甜味会更浓;遇到咸味,咸味也会变重!具体原因在于,这种物质会激活味蕾细胞中一种独特的能够感知钙的细胞,而遇到肽之后,这些独特的细胞会变得可以感知甜、鲜或咸味,且时间更加持久。

翻译:季翔 图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投稿、转载:177 7814 1370

#茶叶爱好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