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成都武侯区开展“宜居水岸”建设 让城市依水而美

2020-11-17新闻7

人民网成都11月17日电 (朱虹)“成都的河湖长建设,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公园城市’。在武侯区,路径是‘宜居水岸’。”指着眼前的江安河绿道,成都武侯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

治理出重拳:40亿元治水投资,让63公里河道“换新装”

几乎与河道平行,是当地打造的另外两条通道——骑行道和慢行道。每天早上,沿着江安河走上一段,已经成为成都市武侯区金花桥街道陆坝社区居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河道及沿线环境比以往大幅改善,这要多亏了我们开展的一项民生项目。”成都武侯区河长办干部罗中唯介绍,2018年8月,武侯区正式启动“宜居水岸”建设,覆盖江安河、清水河、黄堰河等9条主要河道,全长约63公里。

罗中唯介绍,“宜居水岸”项目通过河堤改造、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绿化提升、绿道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水务系统建设等综合,切实改善全区河道水质,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滨水区域生态环境,助推沿河城市品质提升。

据了解,成都武侯区“宜居水岸”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创新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分两期进行建设,含2年建设期和13年运营期。运营期结束后,社会资本方将该项目相关资产无偿移交给政府。

“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有效缓解了政府建设资金不足制约工程建设的难题,有力推动了政府公共部门和融资企业共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以实现更好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目的。”徐磊表示。

截至目前,武侯区“宜居水岸”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共开施工点位近30处,作业面积约80万平米,共有约900名施工人员,200余台大型机械参与建设。按照工程总体计划,“宜居水岸”一期将于明年3月完成建设,宜居水岸二期将于明年年底完成建设。

管理“智慧化”:依托“智慧水务”,打造“超级大脑”

“这里谁在管?有人排污水找哪个?”11月16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金花桥街道陆坝社区的一个长方形“电子显示屏”前,几位市民正在查阅信息。

63公里的河道整治行动结束在即,如何保障河道治理成果不反弹?答案,就是这套遍布河道的“智慧水务”系统。

有何神奇之处?“这个不是普通的电子显示屏,这个是我们建设的‘智慧河长牌’。”武侯区河长办干部罗中唯向记者介绍,通过“智慧河长牌”,社区居民和游客可以即时了解当地河流基本情况、三级河长名单和其他生活类服务。

而这块显示屏背后连接的正是不远处的成都市武侯区智慧水务指挥调度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内的液晶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江安河沿岸的动态画面以及河道各监测点位水质监测数据。

“这是我们建立的智慧水务系统,可以称得上是全区河道问题处置的一个‘超级大脑’。”成都武侯区水务局水域管理科负责人徐磊介绍,通过智慧水务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河流动态数据,还可以对接收到的涉河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确保治理成果取得长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