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P食间|“刺桐时代村”防吐槽指南

2020-11-18新闻14

原标题:小P食间|“刺桐时代村”防吐槽指南

事情是这样的…

泉州美食城10月份试营业以来

就收到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论

其中大部分诟病

来自其中的“刺桐时代村”

刺桐时代村,目标打造成泉州文化展示窗口,本想成为泉州人心中的“朱砂痣”和“白月光”,怎奈泉州人一提起它就“口吐芬芳”:

“门票得100元,去不起去不起”、“泉州小吃到处都是,外面吃难道不香吗”…

大部分吐槽其实都是围绕收门票

用一段当下很火的“凡尔赛”文体表达:我去了趟刺桐时代村,感觉还不错,毕竟我买了门票了呢!

面对大家的吐槽

刺桐时代村也委屈得像个孩子

于是“村长”坐不住了

召集了各界人士开了场征求意见会

大家纷纷“出谋献策”

(咳,其实是各种呛声)

我作为其中一位“人士”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

为大家梳理出这份——

“刺桐时代村”防吐槽指南

(如有雷同,纯属共鸣)

刺桐时代村入门广场

————————————————————

吐槽点一:卖美食还是卖文化

防吐槽指南:

这几年,长沙“超级文和友”异军突起,很多人以为“刺桐时代村”的标杆是“文和友”,这就错了,其实“刺桐时代村”的设计模版是来自台湾南投的“宝岛时代村”。宝岛时代村要早于长沙“文和友”出现。

台湾宝岛时代村2012年创办,当时号称是全亚洲最大的怀旧主题馆。同个设计团队,泉州“刺桐时代村”的设计风格和模式和台湾“宝岛时代村”如出一辙,简而言之就是造景复古+在地文化+沉浸式体验。

这种沉浸式体验模式放在当下也并不过时,甚至还尘嚣渐上。去过长沙“文和友”的就知道,排队上千号都是常态,还有北京王府井“和平菓局”也是生意兴隆,大家非常喜欢这种体验。

那为何到刺桐时代村就不灵验了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定位不清楚。

长沙“文和友”的定位很明确,定位为文化公司,要做餐饮届的迪士尼,通过全面还原老长沙的街道老店,把80年代场景搬到室内。它不叫什么美食城,而叫“文和友”,美食只是消费者和文化之间的链接。

其实这样就对了,你到底要做什么,到底要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主打是什么,这是一开始就要明确的答案。

长沙超级文和友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开始对自身定位并不大明确。把整个园区命名为“泉州美食城”,这种老干部风浓厚的名字,放到十年前也许很红,但是在当下就完全out了。

“刺桐时代村”是泉州美食城其中的一个大型场馆,但是主要小吃却都集中到了“刺桐时代村”里面。这样一来大家就有点懵逼了,我去“刺桐时代村”,到底是为了看场景还是吃美食?

如果是为了吃东西,场景体验就只是一种附加价值,为什么要为场景体验掏钱包?(就像去川菜馆吃川菜,还能看川剧变脸一样)

如果是为了体验场景,为什么要叫美食城?难道吃东西还要买门票?

一边定位为美食城,一边又要做文化,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大家看不明白到底为了什么买单,于是“刺桐时代村”陷入尴尬。

ps.泉州美食城11月16日起已整体命名为“刺桐时代村”,以后就没有泉州美食城这种称呼了。重新明确定位,沿着这条主线开展服务,这是一个认清自己“是谁”的新开始。

————————————————————

吐槽点二:为什么要收门票

防吐槽指南:

说到收门票,这正是刺桐时代村的“软肋”和症结所在。就像鞋子里进了颗沙子,也许走路的人一时不在意,但一旦走久了,就会发现这颗沙子简直要命。

“刺桐时代村”的门票,就像这颗沙子。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并不是场景造得不够逼真,也不是服务不够热情,也不是态度不够诚恳。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自己的“运营属性”,硬生生的想把运营方和消费者做一个物理隔离,这种隔离很大部分来自门票。

也许官方会说,门票是我们要运营维护啊,是我们要回收成本啊,是我们要………各种“我们要”,唯独忘了考虑“消费者要”。

“刺桐时代村”从开业起,门票采用年卡的形式收取费用,一次100元不等(不定期有优惠)。但正是这100元的价格,成为了“拦路虎”。一人100元年票也许看起来不多,毕竟能一年内无限次数入内,但人一多怎么办?

举个例子,老王外地的亲戚朋友5人来泉州,老王想带他们去刺桐时代村一站式体验泉州美食文化,但仔细一想,5个人,门票就得一次性支出500元,而且这些亲戚朋友也不大可能再来了。老王一想,不合算啊这!

这也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吐槽点所在。

说到这,泉州人差的并不是门票钱,也并不是和门票过不去,就是这种分不清主次的态度,消费者并不能体验到门票的价值,而且购买成本太大,让大家瞬间兴致全无。更何况是精明的消费者。

ps.“刺桐时代村”当下之急,就是要重新定位门票(年卡)存在的必要。长期来看,“让场景成为美食的背书,让美食成为收入的来源”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收门票也许一时爽,但这种营销策略更适合对旅游团,而不适合对散客,而当下,接团旅游数量越来越少,散客成为主流已成为大势所趋。

我们是要“养鸡下蛋”,而不是“杀鸡取卵”。不妨取消门票收费,采用充值卡方式,把门票价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更能灵活选择;对于商家来说,也打开了增加流量的闸口。

————————————————————

吐槽点三:泉州小吃遍地,为什么要去这里

防吐槽指南:

说实话,泉州小吃散落在老城区各个角落,而且高手在民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哪家小吃最好。

“刺桐时代村”同时提供小吃和场景体验本无厚非,但美食够不够吸引人?口味够不够优秀?体验够不够丰富?又成为大家吐槽的一个点。

有人觉得里面的小吃种类太少,有人觉得小吃口味一般,有人觉得不如去外边吃……各种觉得,本质在于“刺桐时代村”缺少自己的“招牌”味道,只是做集合,并没做升级。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刺桐时代村一景

凭心而论,“刺桐时代”村里的美食种类涵盖了泉州地面上的经典美食:面线糊、肉粽、牛肉羹、润饼菜、拳头母、浮粿等等,其中不乏许多老字号入驻,在品质口味方面把控较好,吃起来也是比较放心的。

能在一个地方一站式吃到这么多种类的泉州美食,省去东奔西跑的劳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但很多泉州人对此不屑一顾,对他们来说,这些味道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吸引力,想吃什么,直奔主题就够了,不必再去里面“转圈圈”。

ps.面对这个问题,建议“刺桐时代村”一方面以本地文化为内核,另一方面做足空间各个维度的体验感,深度场景化和特色街区化相融合,不仅让项目自身更具探索趣味,也让项目和周边区域互相成就,让整个地区成为一个人人喜爱的开放式生活空间。

更重要的一点,在做好传统美食的同时,让入驻“刺桐时代村”的商家推出“村内”独家美味,且在“村内”特供,这样一来,将“村内”的美食和外部的美食做一个区分,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的理由。

我们得看到“刺桐时代村”作为泉州一个文化展示窗口的优点所在,他们的初衷也是为了给泉州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和体验。只是一开始,许多营销方式并未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这份考卷他们答得并不优秀。

但能及时倾听意见、及时调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们要容许学生犯错,也更希望看到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当商业体验的文化内核更明确、游逛层次更丰富、空间感受更开放,无论是美食城还是其他类型商业,转型之路或许也会更为顺畅……

关于刺桐时代村

大家同意我的这份防吐槽指南吗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