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2020-11-18新闻25

新华社银川11月18日电题:中国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新华社记者赵倩、艾福梅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16日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随着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摘帽”,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西海固终于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瑞丰蔬菜产销合作社农户在大棚里喷药。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

“中国最贫困的地区能够如期脱贫,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文庆说。

有关评估检查数据显示,西吉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群众认可度达98.9%,行政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等实现全覆盖,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罗曼沟村是西吉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其最初的村名“落难沟”是这里村民的先辈在晚清时期逃避战乱落脚到此的心态写照。而新中国成立后,村里人嫌“落难沟”太难听,渐渐地把村子叫成“落满沟”,寓意种的粮食落得满沟都是。可是,西海固山太大、沟太深,百姓粮食“落满沟”的愿望多年来一直落空。

2014年精准扶贫开始后,村子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组易地搬迁到黄河灌区,剩余的村民就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奋力实现就地脱贫。随着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泥路变硬化路,窑洞变砖瓦房,通了自来水,有了宽带网。

“村干部不知怎么常常在材料中把‘落满沟’错写成‘罗曼沟’,后来村民们都觉得罗曼沟更好听,就索性将错就错把村名改为罗曼沟村。”村支书安发银说。如今,罗曼沟村肉牛存栏接近1000头,几乎家家养牛,全村也在今年实现贫困户清零。

移民在新家前展示以前老房子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贫困县(区)的统称,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和红寺堡区。这里全部属于山区或者干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生存和发展基础极差。

1972年,联合国专家来西海固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西海固贫困面依然高达80%以上。

西海固的贫困是中国贫困问题的缩影。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民生难题,中国政府一直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1982年,“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在西海固实施,开启了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此后30余年,西海固历经“双百”扶贫、千村扶贫、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等系列扶贫工程。

移民是西海固消除贫困的关键举措之一。“树挪死,人挪活”,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宁夏已先后组织6次大规模移民搬迁,123万人从南部山区干旱、偏远的地区搬迁至近水、近路的地方。

47岁的张鹏飞在20多年前从西吉县搬迁到距首府银川市不远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从过去为了温饱常年在外打零工,到如今作为劳务经纪人带着100多位村民致富奔小康,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太美了”。“当地政府正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我们不用走远就能把钱挣下了。”他说。

在西海固的脱贫历程中,东西协作、各级政府的政策“组合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各种优质要素资源不断向西海固集聚,更加精准发力,攻克难中之难。

如今,300多座扶贫车间拔地而起,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菌菇、黄花菜、芦笋等产业也从无到有,为留守的西海固贫困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他们看到希望,从心底喷涌出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动力。

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的田园风光。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

生态建设始终贯穿在西海固几十年的扶贫开发中,在一步步撕掉贫困标签的同时,西海固也换来了更高的“颜值”,生态底色由“黄”变“绿”。以西海固核心区域固原市为例,当地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4%增长到2019年的28.4%。

青山绿水已经转化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上当地丰富的丝绸之路遗存、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在这里凸显。2019年,固原市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45亿元,较2018年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目前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固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固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彦荣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扶贫#干旱灾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