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个吃货的好奇:博大精深中国菜在商周与汉唐时期究竟是何模样?

2020-11-20新闻20

导语:华夏民族传承千年,期间诞生了无数文化瑰宝。民以食为天,其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祭祀神灵、贵族宴请、民族融合、农牧业的发展等等,都会带来饮食的进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个朝代的饮食文化。

(1) 祭祀中的饮食文化

商周是两个非常注重礼乐祭祀的朝代,在这是期的所有宗教活动中,祭祀的仪式隆重与否,呈上的礼器是否精致、献上的祭品是否丰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一切都与商周贵族所重视的"礼"有关。

在发掘出的商朝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占卜时的文字,从中我们能看到殷人祭祀时所用牲口的数量:"羊百"、"羊三百"、"牛三百"、"五十豚"等。烹饪祭品的方法有:俎、伐、戕、用等。可见殷人对祭祀鬼神的重视程度,祭祀的场面也是隆重的无以复加。

到了周朝,周人对"天"产生了怀疑,但还是将鬼神的祭祀看的十分重要。周人对祭祀的重视,同样也反映在祭品上。在《周礼》中有记载:负责皇帝饮食的厨师,不止需要满足皇帝的口腹之欲,他们在祭祀仪式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饮食与祭祀是不可分割的,这在《诗经》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描写:"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淼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敢羝以较,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卯盛予豆,于豆予登,其香始升。这时一首周朝起源、发展和立国的诗,这句描绘的是祭祀时热火朝天的场景:在祭祀祖先时,既要舂谷又要舀米。既要簸粮,又要筛糠;淘米声沙沙作响,蒸熟的米饭香气四溢;将肥羊剥了皮炙烤,用它来供奉神灵,祈求来年能更加丰裕;碗盘用来装祭品,木碗瓦盆也有它的作用;香气升腾,溢满了整个厅堂。这样的场面,与其说是祭祀之景,不如说是厨艺竞技。淘米煮饭,烹羊宰牛,可见周人祭祀时的热闹非凡。

图一:商周时的祭祀图

(2)饮食器具中的文化

商周时期的饮食器具有着很严格的使用规范,这不仅反映了这两个朝代饮食文化的进步,人们的思想状态也体现在其中。

出土的商朝文物中的青铜器和陶器,大多数都是烹饪用的器具和酒器。殷人使用的酒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史书中有记载:"殷纣王设酒池肉林、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可见商朝时期贵族喝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工匠们不得不做出数量庞大的酒器,如爵、角、壶、觚、尊等,以此满足统治者嗜酒的欲望。商朝的畜牧业十分发达,以至于贵族在使用牲畜时都达到了浪费的地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其实也不尽是夸张的写法,由此可见殷人嗜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商朝的畜牧业虽然发达,但农业的生产工具却十分落后,盛放肉食的笾、豆、釜等器皿通常不是青铜器,而是竹制、陶制或编篮制的。至于为什么青铜器不能用来盛肉,则是与祭祀的习俗有关。在祭祀的过程中,不同的原料有着不同的盛放规则,而这个规则的根据就是"五行"。根据五行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水、木克土、土克水",以熟肉为主要成分的菜肴代表"火",青铜器代表"金",火与金不相协,所以青铜器不能用来盛放熟肉。而土与金是相协的,所以青铜器经常用来盛放代表土的谷类食物。

图二:曾侯乙菜

到了周朝,统治者认为商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商的统治者沉溺饮酒,终日昏昏沉沉,从而惹来了上天的惩罚。所以周朝的统治者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禁酒令,极大地削弱了周初的"群饮之风",于是嗜酒之风日益衰退,商朝兴起的酒器制造业也逐渐衰落。同时,铁器的出现也是在周朝,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使人们对谷类食物的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于是出现了很多如象匮、敦这样的食器。特别是专门用来盛放稻粱的簋,水稻和粮都是粮食中的珍品。从不断发展的粮食器具中能看出,周人与殷人相比,前者的饮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第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王朝。在大汉王朝存在的407年时间内,有许多西域的食物传进中国,如胡瓜、胡萝卜、胡饼等,这些食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提升了人们的饮食水平。

(1) 汉朝人的饮食习惯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一般是一日三餐,但汉朝百姓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早晨八九点左右吃第一餐,下午五点左右吃第二餐。而天子的饮食习惯是一日四餐,但这四餐不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口腹之欲。早上、中午、黄昏、晚上,分别是少阳时刻、太阳时刻、少阴时刻、太阴时刻。每一个时刻的饮食都有严格的规范,都是为了让天子与天地阴阳相协调,以保证国家能长治久安。

在汉朝之前还没有形成南吃稻,北食麦的格局。在此之前,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吃的主要是黍与稷,直到汉朝,北方人才开始有了吃麦的习惯。汉朝人吃的麦子不是像如今这样用面粉做的各种吃食,而是直接把麦子的外壳去掉,蒸煮之后直接食用,口感十分粗糙,并且很蛀牙。

当汉朝人需要出远门时,一般都会自备干粮。这些干粮就是把麦饭蒸熟后晒干制成的,在制作干粮时为了提升口感,一般还会加入蜜汁或是坚果,在食用时只需用水泡软即可,类似如今的方便面。

图三:麦饭

(2) 引进的外来食材

西汉时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使得汉朝成为了引进外来食物的一个高峰期。在汉朝前期,人们吃的饼大多是麦饼,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掌握发酵的技术,所以麦饼的做法是直接蒸熟揉好的面。另一种做法是,直接将面揉成饼的形状放到水里煮,煮出来的称为"汤饼"。以上两种烹饪方式做出来的饼在口感上都有些差强人意,直到在东汉末年时引入了胡饼。《续汉书》中有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好胡饼"。这个连皇帝都爱吃的胡饼,在做法上比较接近今天我们吃的饼,它不是蒸煮的,而是烤出来的。这一做法的引进,极大地改善了麦饼的口感。但烤的麦饼其实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吃的还是煮的或者蒸的。

图四:现在北京的胡饼

今天人们吃的食物中,带有"番"和"胡"的都是引进的外来食物,例如胡萝卜、胡瓜、番石榴等等。在汉朝有一种黄色的胡瓜(就是今天的黄瓜),由于这种瓜味甜,而当时带有甜味的食物很少,所以它是流行在汉朝皇室中的珍贵食物。除了胡瓜,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还有很多水果蔬菜,例如菠菜、石榴、葡萄等。如今我们能想到的许多食物在汉朝都能见到,这就是对外交流带来的"福利"吧。

图五:胡瓜

(3)调味品的传入

在汉代以前,中国古代留下的史书中很少有关于调味品的记载,这时大蒜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调味的方式。大蒜与韭菜、葱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调味品。用大蒜调味的方式,在此后的2000年都没有太大改变,可见影响之深远。

除了大蒜,还有两种调味品在当时比较常见。一种是"苏",它是一种辛香料,类似于今天日本的紫苏,在烹饪时它能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另一种是豆豉,这是一种用盐腌制而成食物,有黄豆豉和黑豆豉。因为它可以带来人们必需的咸味,所以豆豉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十分辉煌的朝代,全盛时期唐朝的强大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强盛的国力、四方来朝的使臣,这都使得唐朝的食物空前丰富。唐朝皇室的饮食规格也是十分高端,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唐朝的"金樽清酒"和"玉盘珍羞"。

图六:托果盘侍女图

(1)"最受宠"公主的饮食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李煜的掌上明珠,她能被皇帝如此宠爱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公主。相传同昌公主出生后一直没能开口说话,她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得活"。当时李漼在朝堂上屡遭不顺,但在同昌公主说完这两个字之后,李漼就继承了皇位。从此以后,同昌公主就被李漼视为福星,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一切的吃穿用度都羡煞旁人,在她嫁入韦府之后,懿宗还时常往公主府里送各种美味佳肴、琼浆玉液。肴馔有红虬脯和灵消炙;香茗有"紫英"和"绿华";美酒有桂花梗和凝露浆。其中的红虬脯和灵消炙,是唐宫中最重要的两道佳肴。

图七:同昌公主像

灵消炙是一道烤羊肉,做法是:挑选一头上等的羊,取其身上最好的四两肉(约等于今天的165克)来烤制。一整头羊,只用它身上的100多克肉,可见这道菜的奢侈程度。红虬脯并不是真的虬,而是一种动物的蹄筋所制,可能是因为十分有嚼劲,所以将其称为"红虬"。它的高度有30多厘米,用筷子按压它时与寻常肉脯一样,但将筷子拿回时,它就会立刻反弹,恢复原样。这两样宴中极品在百姓家都是闻所未闻,而在公主眼里却是寻常之物,可见皇室的奢华程度。

(2)皇帝的早餐

在唐代宗统治时期,天子的早饭中有一种"包子"叫"玉米面"。之所以称它为"包子",是因为它的做法与包子类似,也是用面皮包裹住馅儿,随后蒸熟制成的。只是这种"包子"的馅儿,却非普通人所能享用的。史书中有记载:"天子尤嗜以玉尖面为早馔,且此物以消熊、栈肉为陷"。这里的"孝",是熊身上最肥的肉;"栈",是精心饲养的鹿身上的肉。这两样食材都不是容易获得的,而代宗却非常喜欢吃。如此奢靡的菜肴也只是一道早餐,可见唐朝皇室的腐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唐朝中后期的税收会"猛于虎"了。

图八:玉米面

结语:

中国人从古至今最重视的还是"吃",几乎所有重大的活动都离不开美食。中华美食发展至今,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八大菜系",还有藏在大街小巷里的各种美味。是中国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才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美食变得触手可及。

#丝绸之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