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杭州都市圈 回首“十三五”扬帆再启航

2020-11-20新闻13

杭州都市圈示意图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杭州都市圈也迎来了自己十三岁的生日。过去这五年,杭州都市圈发生了许多大事——迎来十年庆、晋级跨省都市圈、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回首过往,随着都市圈各城市交流合作不断加快,地图上的杭州都市圈正越变越大,而人们心里的杭州都市圈却越变越小——一条条城际铁路拉近了各地的时空距离,跨城市上下班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常态;一个个产业园和新城在边际地区崛起,让两地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加充分;一家家杭州名校名院在都市圈各地开起了“分号”,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

展望未来,随着“十四五”的脚步渐渐迈近,杭州都市圈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迈向新的改革征程,成为践行“八八战略”和打造“重要窗口”的排头兵、领头雁。

从地方性探索到国家级战略

成立于2007年的杭州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都市圈之一。彼时,全国范围的城际跨区域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自建设伊始,杭州都市圈就确立了坚持规划编制引领推动各项工作的原则,相继出台《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以及杭州都市圈环境共保、综合交通、工业发展、旅游发展、金融合作、信息化合作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都市圈规划体系。去年,都市圈在进一步扩容的背景下,又启动了新一轮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分别启动编制新一轮交通、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积极推动专项规划与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了新的发展蓝图。

蓝图既定,规章亦成。按照“协调+统筹”的合作模式,杭州都市圈形成了层次分明、多方联动的区域合作机制。杭湖嘉绍衢黄六城市共同成立了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建立了以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政府秘书长工作会议协商机制、协调会办公室议事机制、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执行机制为框架的都市圈建设政府协调机制,并先后建立了15个专业委员会、8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这些机构成为都市圈各城市开展区域合作的有效抓手,将合作的范围拓展到了交通、环保、旅游、信用等各个领域。

这一套都市圈建设的“杭州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并得到省级和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显示,杭州都市圈位居中国18个都市圈绩效评价前三强。2014年3月,杭州都市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个都市圈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杭州都市圈迎来首次扩容,随着衢州和黄山两市的加入升格为跨省都市圈。2019年,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32038亿元,相较于“十三五”起步时的2015年增长超过60%。今年,杭州都市圈各城市又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成功实现经济“V”型回升。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14亿元,增长2.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眼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地处长三角“金南翼”的杭州都市圈在进一步加快都市圈同城化进程的同时,其“六兄弟”又迈上了抱团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

从实践“七个共”到打造“七个圈”

规划共绘、交通共联、环境共保、产业共兴、市场共构、品牌共推、社会共享……这七个“共”字,是杭州都市圈在成立之初就提出的合作理念。此后,历次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都紧紧围绕这一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都市圈跨区域合作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峰。

去年召开的杭州都市圈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又进一步对“七个共”进行总结升华,提出打造“七个圈”的具体目标。一年来,都市圈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不断深化区域合作,让“七个圈”渐渐成为群众清晰可感的“幸福圈”。

互联互通交通圈持续推进。铁路建设方面,商合杭高铁全线通车、杭绍城际线实现贯通、杭海城际建成在即、杭衢高铁与湖杭铁路也已开工……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在迅速形成;公路建设方面,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建成通车,申嘉湖高速孝源至唐舍全线贯通,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千黄高速浙江淳安段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通车。

创新活力都市圈不断成形。往北,嘉兴市正深入推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根计划”,引进浙江大学嘉兴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智慧绿洲等创新平台;往南,衢州市已与阿里巴巴签订第三轮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未来社区衢州样板。去年,杭州都市圈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支出经费达到268亿元,增长幅度达30.1%。

产业协同都市圈协同布局。在杭州都市圈六城市政府主导下,跨区域合作动作频频。杭州钱塘新区和嘉兴海宁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全面战略合作委员会,协同推进21项合作事项。桐乡市融杭经济区挂牌成立,海宁·余杭合作开发区块、江干·安吉合作产业园、滨江“诸暨岛”、衢州海创园等项目持续推进。

魅力人文都市圈焕发光彩。去年,杭州都市圈接待游客728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19亿元,分别增长11.3%和15.2%。去年10月,杭州与衢州、黄山签约“联合推广世界遗产精品游线合作项目”,今年又启动编制了《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专题研究》,以杭黄高铁、杭徽高速、千黄高速为轴线,联合培育沿线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绿色美丽都市圈形成合力。河(湖)长、联席会议、应急预警、联合执法等制度正在钱塘江、千岛湖、东苕溪等都市圈重要水源地的保护中得到深入落实,有效地消除了跨界监管盲区。以联合监测机制为例,目前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的9个交界断面,以及浙、皖交界断面的9个环境监测点,每月均开展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基本形成生态共保合作常态。

开放包容都市圈硕果累累。今年以来,都市圈内共有20余所学校达成结对意向,让杭州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各城市扩展。杭州与嘉兴、湖州、绍兴签订公共服务、综合交通、文化旅游、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合作协议,并在今年9月举行钱塘新区、余杭、海宁三地政务服务“杭海通办”签约仪式,针对15项商事高频事项先行先试,构建“线上网办、线下通办”立体式服务格局。

品质生活都市圈加速升级。去年,杭州都市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7%和9.1%,居民收入增速全面提高。都市圈六城市间“越走越亲”,各城市共同举办市民体验日等活动,互推疗休养产品,让“圈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从打造“金南翼”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圈

“十三五”的这五年,是杭州都市圈蓬勃发展的“黄金五年”。“十四五”期间,杭州都市圈将怎样再续辉煌?今年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即将审议的《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揭示了杭州都市圈未来的发展蓝图。

《规划》为杭州都市圈确立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亚太国际门户重要枢纽、全国绿色智慧幸福样本、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四个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具体目标。

在经济领域,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圈、以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到2025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将达到4.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领先。

在开放领域,双循环协同发展能力走在前列,国际通达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杭州片区高水平建成并扩大辐射影响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内外贸有效贯通,国际影响力有力提升。到2025年,都市圈国际通航点将达到150个以上,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90%。

在城镇化领域,圈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交通设施从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快速转变,都市圈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深度融合发展,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到2025年,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城市(市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00公里,高铁里程达到17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500公里。

在环保领域,跨区域、跨流域生态建设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屏障-廊道-节点互动一体的完整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到2025年,都市圈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将达到92%,PM2.5年均浓度稳定到国家二级标准并持续下降,建成全域“无废城市”。

在民生领域,优质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区域统筹和制度衔接水平逐步提升,形成更加有效的社会协同治理,广大都市圈居民拥有更多有温度、可感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显著提升,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联系互动更加紧密……“十四五”的杭州都市圈,将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圈,成为新的发展阶段下全国现代化都市圈的典范、长三角地区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发展高地。

#新冠肺炎_社会#都市#杭州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