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义杰:南海海道三探

2020-11-20新闻14

摘要:南海海道中的更路海道,是数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及周边海域生产作业中形成的古老的海道。更路海道从海南岛本岛始发,以南海诸岛为中心并向周边海域延伸,形成了网状结构的更路海 道。通过与针路簿的比较,南海更路簿在明代初年已经产生,并引导海南渔民在南海及周边海域从事生 产活动。根据南海更路簿的记载,更路海道中的港湾群可分作本岛港湾群、南海诸岛港湾群和海外港湾 群,并依此论述了东海更路、北海更路和海外更路的分布及构成情况。更路海道不仅是南海海道的重要 组成部分,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更路海道;港湾群;东海更路;北海更路;海外更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186)

[作者简介]刘义杰(195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海洋文化、中 国航海史和中国造船史。

本文继《南海海道初探》①和《南海海道再探》②之后,仍然以航海史的视野,通过南海更路簿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展开对我国海南岛渔民在南海及周边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和海外贸易历史的探讨。本文将南海更路簿中所记载的南海更路及海外更路,总称为“更路海道”,这样,它就与前二文描述 的西洋海道、东洋海道和海峡海道构成了完整的南海海道。同时,依据海南岛渔民的传统习惯,将 从海南岛诸港口起航到西沙群岛以及中沙群岛中的更路称为“东海更路”;将南沙群岛中的更路统 称为“北海更路”;将从南海诸岛延伸到海外的更路,称为“海外更路”。

一、南海更路簿的历史成因

我国古代航海家记录下的南海及南海诸岛,已如拙文所述,保存在众多的历史文献、舆地图和海道针经中,限于篇幅,尚未就海道针经中记录南海及南海诸岛最为丰富的南海更路簿展开讨论, 事实上,海南渔民世代在南海活动,他们记录的南海、命名的南海诸岛大多保存在他们独创的一种 航海指南——南海更路簿中。

南海更路簿古已有之,1971年3月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海南水产研 究所三家联合调查组在考察南海诸岛后撰有《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首 次披露说:“至今在琼海一带的渔民中,还流传着不少有关西南沙群岛的’航行更路’的抄本。”③这里所谓的“航行更路”的抄本,便是南海更路簿。1974年,广东省博物馆编辑出版《西沙文物一中 国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文物调查》一书,提及海南老渔民苏德柳持有一种《水路簿》,认为“这是 海南岛渔民往西沙群岛等地的航海针经书,对研究我国渔民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很有价值”①。1978年后,韩振华先生首先将海南地区的各种航海指南统称为“更路簿”,在其主编的《我国南海诸 岛史料汇编》一书中说:“海南岛渔民航行于西南沙群岛等地所使用的海道针经书——《更路簿》,1974年广东省博物馆编著的《西沙文物》一书中,把它称为《水路簿》。根据海南渔民的叫法,一般都叫《更路簿》,同时,各种抄本的《更路簿》,都用《立xx更路》之语来立书中的篇名的。譬如陈永 芹抄本的《更路簿》,明确用《西南沙更路》的书名来命名。因此,我们认为叫《更路簿》比叫《水路 簿》更为贴切些。”②从此,海南地区出现的《水路簿》等航海指南虽有种种不同的称谓,但学界一般将其统称为“更路簿”。1980年1月30日,我国外交部发表《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白皮书,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发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之后,克服种种困难,陆续来到这 两个群岛,辛勤开发经营。我国宋代的《梦粱录》,元代的《岛夷志略》,明代的《东西洋考》《顺风相 送》,清代的《指南正法》《海国闻见录》以及历代渔民的《更路簿》等著作,记载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航行、生产的情况和这两个群岛的位置及岛礁分布状况。”③现在,随着研究 的深入和挖掘,在海南地区已知的更路簿有数十种之多。将海南地区留存至今的各种古代航海指 南称为“更路簿”是贴切的,为了突出其海域特点,本文论述时,将其称作“南海更路簿”。它是我国 传统航海指南一海道针经的一种。海道针经虽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但无论是针路簿还是更路 簿,它们都同宗同源。目前,在南海更路簿上虽无确切的年代记载,但可从与之享生的针路簿上追 溯南海更路簿产生的时间。

众所周知,我国很早就已发明了指南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而发明航海罗盘大约在北宋中叶 的11世纪。12世纪初,朱或的《萍洲可谈》(1119年)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123年)分 别记载了我国航海家实际使用指南针导航的情况,因为航海罗盘的应用,使得航海从经验航海跃升到计量航海阶段。南宋以后,航海家将航海时航海罗盘上指示的方位(针位)和更路记录下来形成 航海指南,由于这些航海指南中主要记录的是起导航作用的罗盘针位,故有针本、针簿、针谱、针经 等说法,统称其为“针路簿”。元朝因海漕事关国运兴衰,朝廷对海漕极为重视,其中有负责漕运的 官员徐泰亨将海漕中使用罗盘导航的针位与水程整理成《漕运水程》,用来引导从长江口到直沽口之间的漕运,该《漕运水程》保存在《永乐大典》等著述中,被认为是最早的针路簿之一。如《南海海 道再探》所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针经”用来导航。可见至迟到15世纪初,我国航海家使用“针经”进行远洋航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延至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随着朝 廷开放东西两洋政策的实施,对外航海事业再次发达,应用于我国沿海及周边海域的各式航海指南层出不穷,由于这些针经在航海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到明代中后期,各式各样的针路簿遂有“海道针 经”之说。在《南海海道再探》中,笔者认为《郑和航海图》不仅是一幅航海图长卷,还是一本如巩珍 所说的“针经”,证明在郑和下西洋(1405-1433)时,我国航海家已经使用“针经”导航,远出印度洋 了。既然明初就有针路簿用来导航,且有极为精确的南海海道中西洋海道的针路,那么,与其同宗 同源的南海更路簿,其产生的年代当不会晚于此。1977年4月,韩振华先生在海南文昌铺前港进行 田野调查时,听当年已经93岁的老渔民蒙全洲说“海南渔民《更路簿》是明代三宝公郑和下西洋后传下来的”。清初,台湾地区所见针路簿称“洋更”,据黄叔璥言:“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遗。”王三保,即郑和七下西洋时的王景弘。海南岛与台湾岛两地都不约而同地将各自航海指南出现的时间指向明初郑和下西洋时代,据此,将南海更路簿产生的年代追溯至明代初年的 15世纪是合适的。

南海更路簿与针路簿同为海道针经,作为航海指南,二者之间内在的关联也说明它们的同源性。

其一,技术相同。针路簿和更路簿同是航海指南,都使用我国传统的航海罗盘导航,采用的导航技术完全一样,即它们都依靠航海罗盘提供的针位确定航向,使用我国航海家独特的“更”作为基 本单位来计算海道(更路)的用时和里程。区别仅在因方言的不同导致导航术语的细微变化。

其二,内容相似。作为航海指南,针路簿与更路簿同样都记录导航所需四大要素:针位、更路、水深、潮汐。所不同者,针路簿主要用于远程或远洋导航,中转、停靠港湾多,针路(海道)相对较长,每条针路的字数也较多;而更路簿主要用于南海及周边海域,相对而言,这一海区航程相对较短,多 为两个岛礁或港口间直航,更路(海道)较短,每条更路字数较少,简单明了。

其三,形式相近。已知的针路簿,虽然名目繁多,形式各异,但与更路簿一样,都是以手抄本的 形式传承下来。典型的如《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乘舟必览》等,也都是手抄本。海南岛地区目前征集到的更路簿,为数也不少,同样未见到刊刻本。作为“舟子秘本”,针路簿与更路簿以相同的形式仅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此外,据20世纪70年代韩振华等团队进行的田野调查,至今,海南岛渔 民大多认为自己是福建移民的后裔,传承了福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传统。所以,南海更路簿中具有 浓郁的闽南风格就不难理解。

从导航技术和记录的载体上看,针路簿与更路簿毫无二致,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南海更路簿的 起始时间与针路簿出现的相同,二者至迟在明初的15世纪就已成型并作为在南海及周边海域航行 时采用的航海指南。

南海更路簿是明清两朝海南渔民数百年来在南海及周边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中产生的,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以及不断校正,航海家才可能将航行中的各条更路汇记成 册,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南海更路簿。据李文化统计,在他整理的21种更路簿中就已梳理出3 034条 更路,除去重叠的更路后,有552条更路分布在南海及周边海域③。表1是对23种南海更路簿按东 海更路、北海更路和海外更路进行的统计,从中可见这些密如蛛网覆盖了南海及周边海域的更路, 是海南岛的航海家经历数百年的航海经历后描绘下来的,从而再进一步证明,只有经历了明清以来 持续的航海过程,才会有如此瑰丽的南海更路簿的诞生。

目前已知的南海更路簿不下数十种,除部分经过整理外,仍有一些散落在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手中。为叙述方便,本文论述中主要依据周伟民、唐玲玲所著《南海天书一南海渔民〈更路簿〉文化 诠释》书中转录的更路簿资料④,如同拙文《南海海道再探》所述,本文将南海更路簿中记载的南海及周边海域的更路称作更路海道,同时根据海南渔民的数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习惯以及南海更路簿的实际描述情况,将更路海道按作业海区分作东海更路、北海更路和海外更路,它与南海海道中的 西洋海道、东洋海道和海峡海道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南海海道体系。

表1南海更路簿部分更路统计表

注:*南海更路簿中无篇名者均以《更路簿》代之。* *海南更路经传承人苏承芬共持有四种更路簿,其中两 种无名,今以(一)(二)区别。

二、更路海道中的港湾群

海南岛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起始港之一,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周边分布着众 多的港口,为海上丝绸之路“下西洋”起到保障和支撑的作用。更路海道除了与南海海道中的西洋海道、东洋海道和海峡海道一道构成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环外,更路海道更以海南岛为核心,向南海及周边海域扩散,在这独特的航海单元里,形成了一个密如蛛网的更路海道。其港湾群的构成形态、更路的频密程度都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其他海区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有 自成体系的不同,它的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南海海道中的更路海道,均以海南岛的众港口为母港,也是海南岛驶向南海及周边海域的起航 港,主要有铺前港、清澜港、潭门港、大洲岛等,它们组成了更路海道的本岛港湾群;在南海诸岛中,

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岛礁成为西、南沙群岛间的中转港和向周边海域航行的起航港,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中建岛,南沙群岛的南通礁、日积礁、南威礁、安波沙洲、皇路礁等,它们组成了南海诸岛港湾 群;而在南海周边海域,从我国西沙、南沙群岛出发的船舶也有相应目的港和中转港口,如昆仑岛、雕门岛、新加坡、纳土纳岛等,它们在南海周边地区形成一组更路海道的海外港湾群。这三组港湾 群构成了网状更路海道中的重要节点,众多的更路分布其中,构成更路海道。

(一)本岛港湾群

本岛港湾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根据南海更路簿中更路情况,作为母 港的港湾有铺前港、清澜港、潭门港、大洲岛。

1. 铺前港。铺前港是海南岛众多港口中极为重要的一座港口,位于琼州海峡的东部,是进出琼 州海峡的必经之处,因此,它也是海口港的外港。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铺前港,县西北一百 里,源自琼山官隆符,离二都与三江水合流,会潮成港,为海商舟航泊处。”①可见,铺前港自古以来 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的商贸港口,同时也是海南渔民前往南海海域生产作业的始发港之一。从铺前港起航,东出琼州海峡进入南海,就要经过被历代航海家视作航海禁区的七洲列 岛周边的七洲洋海域,拙文《南海海道再探》“海峡海道”部分对此有过论述,此不赘述。七洲洋因 地理位置特点,又有“分洲洋”之说,准备下西洋的“航海者多于此取水采薪”②。而从铺前港出发前 往南海的船舶,需要先克服七洲洋这片被航海家称为“急水门”的海区才能顺利南下前往南海海域 作业。因而,在南海更路簿中虽少有直接从铺前港始发的更路,但却有众多《流水簿》,这种流水簿 其实就是这片海域一年365天的潮汐时刻表,这在海道针经中是极为独特的现象。如苏承芬更路 簿中的《琼州海峡急水门流水表》、郑庆能《琼岛港口出入须知》中的《海口流水、急水门流》、林鸿锦 更路簿中的《流水表》、王国昌《顺风得利》中的《急水门(木栏头)流水》、麦兴铤《注明东北海更路 簿》中的《海口流水簿》和陈泽明《更路簿》中的《流水簿》等,“海口” “急水门”和“木栏头”等都是琼 州海峡东部七洲洋海域的不同称谓。南海更路簿中的这些流水簿以年为单位,按月份逐日记载潮汐时刻。如郑庆能《琼岛港口出入须知》中的《海口流水億水门流》:“正月:初一、二日,寅时流东, 午时流西;初三、四日,卯时流东,未时流西;……初七日至初九日,仍是伏流;……廿九、三十日,丑 时流东,巳时流西。……”“流水簿”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琼海海峡东部潮汐呈半月潮的规律予以详 尽的记载,这是海南岛航海家长期航行这一海区的经验总结,是引导他们进出琼州海峡的重要保 障。

2. 清澜港。清澜港位于海南岛东北角,明万历《琼州府志》中,文昌县除铺前港外,还有清澜港、抱凌港、陈村港、赤水港、长崎港、郭婆港、抱虎港和石栏港等,除铺前港位于文昌县的西北外,其他 的则位于文昌县东部,成为文昌渔民前往南海的始发港。如陈永芹《西南沙更路簿》:“自清澜港去 七连,用乾巽兼巳亥两线,十六更。”同样以清澜港作为始发港的蒙全洲《去西南沙水路簿》中的针 位与之相同:“自清澜港去七连,用乾巽兼巳亥两线,十六更。”即是从清澜港起航驶向西沙群岛七连 屿的更路,由于清澜港位于潭门港的北面,所以,从清澜港起航的船只所用的针位要比从潭门港驶向七连屿的乾巽针更向南偏一点,即“兼巳亥二线”。使用“兼针”③这种更加细密精确的针位,说明 海南渔民经过长期航海实践,在航海罗盘的使用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3. 潭门港。在南海更路簿中又称作“大潭”“大潭门”,是海南岛渔民前往南海诸岛从事渔业生产和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潭门港大约在明代中叶已经成港。明万历《琼州府志》: 调懒港,在 “( 会同,即今琼海) 县东北二十里太平都,潮长成港,堪泊舟,退则沙浅,灶户煮盐”①。此即早期的潭门港。明清时期,潭门港曾是海防军事要塞,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渔港。至迟至清中叶,潭门港已 经成为驶向南海及周边海域的主要起航港,如苏德柳更路簿中《立东海更路》“自大潭过东海,用乾 巽,使到十弍时,使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页(更)”、苏承芬更路簿中《立东海更路簿》“自大潭过 东海,用乾巽,驶到十二更时,驶半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更”、王诗桃《东海更路部(簿)》“自大 潭去船尾岩(西沙洲),用乾巽,十五更收”、郁永清《定罗经针位》“自大潭驶过东海,用乾巽加乙线 辰戌,使到一日一夜,转回巳亥,有五更,取七连屿”、林鸿锦《往东海庚度》“自大潭门出,用乾巽,十 五更到。约中驶十二更,潮四更巳亥,得见鸟,即收船”和黄家礼《驶船更流簿》“自大潭门驶,乾巽 至七连,十五更收”等,众多的更路簿都以潭门港作为始发港,它们记载从潭门港起航驶向西沙群岛 中七连屿或北礁(干豆)的更路针位基本一致,均以乾巽针为主针,个别的也使用兼针技术。

4 . 大洲岛。大洲岛位于海南省万宁县东南海中,自古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望 山。在《郑和航海图》及各种针路簿中多记作“独猪山”或“大州头”。明张燮《东西洋考》:“独珠 山,俗名独猪山。《琼州志》曰:’独州山,一名独猪山,在万州东南海中,峰势高峻,周围五六十里。南番诸国修贡,水道视此为准,其洋为独珠洋。’舶人云,有灵伯庙,往来献祭。”②独州山又称独洲 岭,明万历《琼州府志》说:“独洲岭,一名独珠山,南海中,风舶半日可到。峰势插天,周围六十里, 有田数亩,鸟兽蕃息,近产燕窝。海舟多泊,南国诸番修贡道,视此为准。”③可知,作为“南番诸国” 前往中国的门户大洲岛,在历史上又称作独猪山、独珠山、独洲山和独洲岭。同时,大洲岛也是海南 渔民前往南海作业的始发港,如苏德柳更路簿中有:“大洲与干豆(北礁)乙辛、辰戌对,十二更。”又如王诗桃《东海更路部》中:“大洲去干豆,巳亥,十一更收。”再如林鸿锦《往东海庚度》中有“大洲去 干豆,相对用壬丙、巳亥,平庚”更路。干豆,今名北礁,为西沙群岛中最接近潭门港和大洲岛的岛 礁,从潭门港和大洲岛始发的更路大都以干豆(北礁)为目的。从大洲岛往北礁的针位,苏德柳更路簿用的是乙辛辰戌对针针位,而王诗桃用巳亥针位,林鸿锦则用壬丙巳亥对针的针位,其中苏德柳 的针位与其他的针位有较大差别,或许因火表④的经验不同导致。

5. 陵水港。陵水港是海南岛东南部港口之一,位于大洲岛南面,从海南岛本岛始发的船舶也有 以陵水港为始发港的,如在苏德柳和苏承芬更路簿中有“陵水与尖笔罗,丑未对,十六更” “陵水与 外罗,子午、癸丁对,十七更收”两条更路,都是以陵水港作为始发港,同样,与之相对的目的港也是 越南中南部沿海各港口。

6. 榆林港。榆林港是海南岛最南面的港口,从这里出发,可以缩短航程,所以南海更路簿中有以榆林港为始发港驶往越南中南部沿海各港口的更路,如在苏德柳和苏承芬更路簿中有“宇林与外 罗,子午对,十四更” “榆林与尖笔罗,子午、癸丁对,十四更”两条更路。

铺前港、清澜港、潭门港和大洲岛诸港口为海南岛本岛上驶向南海及周边海域的母港,而陵水 港和榆林港则主要为驶向海外始发港,它们共同组成了更路海道中的本岛港湾群。

(二)南海诸岛港湾群

海南岛渔民进入南海作业,首先驶向东海(西沙群岛),然后转向北海(南沙群岛),其间,他们 选择条件合适的岛礁作为港湾,或作为群岛内航行的中转港,或作为驶向海外的起航港,这些可作

1. 东海港湾群。主要包括北礁、中建岛等港口。(1) 北礁( 干豆) 。施世骠《东洋南洋海道图》 ( 约 1721 年) 绘制于康熙年间,图中“矸罩”即南海更路簿中的“干豆”,系从海外海图中转译而来,可见干豆之名起始甚早。北礁是西沙群岛中靠近海南岛本岛的一座岛礁,从铺前港、清澜港和潭门港出发驶向南海的渔船或以北礁( 干豆) ,或以七连屿为停靠港,因此,在众多的南海更路簿中,常以北礁( 干豆) 作为驶向东海的第一条更路。北礁是东海( 西沙群岛) 中靠近中南半岛东部沿海的岛礁,可以从北礁起航驶向越南中南部诸港口,如苏德柳、苏承芬更路簿中的“外罗与干豆,寅申对,六 更”,即为以北礁( 干豆) 为始发港前往越南中部沿海外罗( 今越南惹岛) 的更路。(2) 中建岛( 半路峙) 。海南渔民称作“半路峙”,位于东海( 西沙群岛) 西南方,由此驶向越南南部的昆仑岛更路最短。

2. 北海港湾群。北海(南沙群岛)中的日积礁(乙辛、西头乙辛、西首乙辛)、南威岛(鸟仔屿、鸟子峙)、南屏礁(墨瓜线)、南通礁(丹积、丹节)、皇路礁(五百二)、安波沙洲(锅盖峙)等岛礁构成北 海港湾群,它们不仅是沟通北海(南沙群岛)内各岛礁的更路,更重要的是以它们为始发港,将更路 延伸到南海周边海域,成为海外更路的起点。因此,这些港湾群即海外更路中的始发港,详见下文 论述。

(三)海外港湾群

更路海道中海外更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南岛渔民在南海生产作业后,其中的一部分产品需 要直接运到海外销售,故在南海更路簿中,还记录了海南渔民驶向海外时的目的港和中转港,它们与本岛港湾群、南海诸岛港湾群一道构成了更路海道的港湾群,正是有这些港湾群的存在,才能形 成更路海道。同样,这些被用作生产和商贸用途的港湾群,也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1. 昆仑岛。昆仑岛位于中南半岛南部海中,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去怕昆仑,回怕七 洲”之昆仑即指此处,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出洋之后的最重要的望山之一,是南海海道中西洋海道 的终止点。更路海道中,除从本岛港湾群如大洲岛、陵水港和榆林港始发的船只外,还有从南海诸 岛港湾群起航驶向昆仑岛并以此为中转港。从南海诸岛港湾群始发的船只主要是驶向南沙群岛西部的日积礁和南威岛。昆仑岛与越南中南部沿海各口岸之间的航路是海南岛船只往返的重要航 路。从海南岛本岛港群始发的船只,有时会先驶向越南中部的占婆岛(尖笔罗)、嘎那角(罗安头、 六安、罗湾头等)和惹岛(外罗)等处,然后经过昆仑岛中转,可以驶向东南亚各地。向西进入曼谷 湾,经过柬埔寨沿海向西北方向,可以直抵泰国南部的曼谷港。在南海更路簿中如苏德柳和苏承芬等人的更路簿中,有关昆仑岛的更路甚多,显示其在海外更路中的重要作用。

2. 雕门岛。南海更路簿中的“地盘”,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中记作“地满”,在海道针经如《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等中记作“地满山”“地盘山”,其他文献中又记作苧麻、苧麻山、地满山、地满、 地盘山、地盘、苧盘山、苧盘、茶盘、茶盘岛、地盆山等,又名雕满岛或刁曼岛等,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中转港之一。更路海道中的海外更路中,有通往雕门岛的更路,一为从本岛港湾群始 发,经昆仑岛到地盘;一为直接从南海诸岛港湾群中的日积礁和南威岛直接驶向雕门岛,如王国昌 《顺风得利》中“自鸟仔峙往地盘,用坤兼二线甲”的更路,即为从南威岛驶向雕门岛的更路。

3. 纳土纳群岛。纳土纳群岛位于马来半岛与加里曼丹岛之间,在我国南沙群岛的南面。海道 针经中的“螟螟屿”即指纳土纳群岛,也专指大纳土纳岛。从南海诸岛始发前往印度尼西亚东部口岸和新加坡港的更路,都以该群岛作为中转港。驶向纳土纳群岛的更路主要从南沙群岛靠近东部的南屏礁、皇路礁和安波沙洲起航,在南海更路簿中,大纳土纳岛称作“浮罗利郁”或“浮罗丑未”,苏比岛称作“洪武銮”或“宏武銮”。

更路海道中,作为海外更路的主要海外港湾,除昆仑岛、雕门岛和纳土纳群岛外,其他的如占婆岛、惹岛、哲马贾岛等,也是海南岛航海家驶向东南亚海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中转港,它们构成了更路海道中海外更路的海外港湾群。因为有这三大港湾群的存在,南海海道中的更路海道显得异 常丰满,连接这些港湾群的更路编织出的更路网络覆盖了整个南海并延伸到周边海域,更路海道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东海更路

南海海道中的更路海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以海南岛本岛港湾群为始发港,驶向西沙 群岛和中沙群岛,海南渔民将这一片海域称作东海,因此,我们将这段更路称作“东海更路”;其二, 从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东海)驶向南沙群岛(北海)的更路,因海南渔民将我国南沙群岛海域称作 北海,故将该海域内的更路称作“北海更路”;其三,从南海诸岛驶向海外的更路,则统称作“海外更 路”。这些更路不单是从海南本岛到东海、从东海到北海、从东海和北海到海外的线性更路,而是以 网状结构在东海、北海和周边海域形成一个大型的网状的更路海道,这是南海海道的一大特点。

海南渔民之所以将我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称为“东海”,这是因为海南岛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 方,海南岛渔民从铺前港、清澜港、潭门港、大洲岛和陵水港等港口起航时,一般都使用航海罗盘中的乾巽针位(315°-135°),即向东南方驶向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他们将南海中的这片海域称作 “东海”。因此,在南海更路簿中,从海南岛诸港口驶往东海的这段初始更路一般记作“东海更路”, 如苏德柳更路簿中的《立东海更路》、苏承芬更路簿中的《立东海更路簿》、郁永清更路簿中的《东海 更路俱例》、王诗桃更路簿中的《东海更路部(簿)》、林鸿锦更路簿中的《往东海庚度》、王国昌更路 簿中的《东海更路》、卢鸿兰更路簿中的《自大潭门去东海更路》、卢业发更路簿中的《下尤有东海》、黄家礼更路簿中的《驶东海更流路》和吴淑茂更路簿中的《东海更路》等。

从本岛港湾群驶向东海的船舶,一般都以西沙群岛宣德群岛中的七连屿为第一目的港。七连 屿在南海更路簿中记作七连、七连峙,七连屿主要由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等七个相连的岛礁和沙洲组成,其西北面的赵述岛(船暗)、北礁(干豆)和西沙洲(船岩尾)是海 南渔民的第一个停泊港,按南海更路簿所记,从本岛到七连屿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到达七连屿 后,船只就会驶向东海中的各个岛礁进行生产作业(如表1所示),记载东海更路最多的是苏承芬更 路簿,有198条,其次是陈泽明更路簿,有94条,少的如蒙全洲与李根深的更路簿都仅有13条。

到达东海(西沙群岛)后,随着渔业生产的需要,渔船离开七连屿,以今永兴岛(猫注)为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的岛礁扩展,南海更路簿中记载的东海更路完全覆盖了所有的西沙群岛中的22座 岛礁,各个岛礁之间的更路呈现出交叉和往复的状态,这种区域海区间频密的更路现象体现在南海 更路簿中就是使用“对针”的方式记载更路,使得每条更路记载的导航要素都极为简单但都可双向 导航,这是海南渔民在使用罗盘中的一大发明和创造。

由于东海(西沙群岛)岛礁相距不远,航行所用的更数(时间)也就不长,最长的五更,一般的都 在二三更之间。如苏德柳《立东海更路》中,从猫注(永兴岛)驶向石塘(永乐群岛)中各岛礁的更路 有数条,其中“自猫注去下峙曲手,用坤申,四更收” O

与针路簿的导航表述方式一样,林鸿锦的《往东海庚度》中大部分更路都注明风向,“北风上 东,自红草(七连屿中的南沙洲)上把兴(东岛),用乙辛,二更收”“自干豆(北礁)上把岛(永兴岛),南风,用乾巽、辰戌,四更”。明代海道针经《顺风相送》中的“福建往琉球”针路,为福建福州梅花港 起航,经过钓鱼岛前往琉球国的针路:“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 边。”两相比较,何其相似乃尔,南海更路簿与针路簿都师出同门,同源同宗。

在东海更路中,也有从东海驶向海外的更路,如李茂魁《东海更路》:“半路(中建岛)与外罗,甲庚、卯酉,十三更” “大圈(华光礁)与外罗,甲庚,十五更对” “下峙(永乐群岛)与外罗,甲庚、庚寅, 十六更” o这是从东海(西沙群岛)的中建岛和华光礁驶向越南外罗(惹岛)的更路。

南海更路簿往往将东海更路与北海更路各自独立成篇,以显示两个海区是相对独立的生产作 业区。完成在东海(西沙群岛)作业的船只将大部分驶向北海(南沙群岛),也有个别船只可能就从 东海返回海南岛,如林鸿锦《往东海庚度》中的:“东风,自七连回室(家),用巳亥,十五更。”即为从七连屿返回潭门的更路。结束了在东海海域的短暂生产作业后,渔船将从东海驶向北海(南沙群 岛),进入第二阶段的生产作业海域。从南海更路簿中可见从东海驶向北海的更路,主要以半路岛 (中建岛)、三圈(三坊)、二圈(玉琢礁)和白峙仔(盘石屿)等西沙群岛南部的几座岛礁为主。

四、北海更路

海南渔民将我国南沙群岛称作“北海”,这种称法与将西沙群岛称作“东海”的命名都是根据航 海罗盘的方位得出的。因为从东海(西沙群岛)南下作业的渔船经过一个冬天的作业后,都逐渐集中到南沙群岛南部,此时大部分渔船都要返回海南岛,此时返航的罗盘针位都是朝北,因此,海南渔 民就将南沙群岛这片海域称作“北海”。其道理与海南渔民起航时将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称为东海的道理一样,“东海”是因起航时的方位,北海则为返航时的方位。

南海更路簿中,北海更路也都独立成篇,如苏德柳、苏承芬的《立北海更路相对》、王诗桃的《立 北海更路部》、许洪福的《北海更路注明》、郁永清的《北海更路俱例》、林鸿锦的《由东海去北海更 路》、王国昌的《北海更路》、麦兴铢的《注明北海更路》、彭正楷的《北海更路》、卢鸿兰的《自东海过 北海更路》、冯泽明的《由东海去北海更路》、黄家礼的《驶北海更流路》和陈泽明的《由东海去北海 更路》等,都直接将从西沙群岛到南沙群岛称作从东海往北海更路。因此,按照海南渔民的传统,将 南海更路簿中北海(南沙群岛)中的更路统称为北海更路。

北海更路中绝大部分的更路是以东海中的某一岛礁为起始港的,如“自三坊(浪花礁)往北海 双峙(双子群礁),用乾巽,至半洋,潮回巳亥,二十六更”(苏德柳《立北海更路相对》)、“自白峙仔(盘石屿)往双峙(双子群礁),用乾巽,三十八收”(苏德柳《立北海更路相对》)、“自三坊(浪花礁) 过奈罗(北子岛),用巳亥,二十八更”(许洪福《北海更路注明》)、“由半路岛(中建岛)去北海,用巽 辰,三十二更,收奈罗角(北子岛)”(林鸿锦《由东海去北海更路》)、“自三圈(浪花礁)去罗孔(马欢 岛),用乾巽,驶二拾八,平收”(王国昌《北海更路》),由此可见,从东海(西沙群岛)驶向北海(南沙 群岛)的更路主要有中建岛(半路岛)、浪花礁(三圈、三坊)、玉琢礁(二圈)和盘石屿(白峙仔),它 们是驶向北海的4个主要的起航岛礁(港),它们的目的港以北海(南沙群岛)的双子群礁(双峙)、 北子岛(奈罗、奈罗角)、贡士礁(贡士线)为主,从东海驶向北海,距离相对较远,最少的更数也要28 更①,也就是说,从西沙群岛南端驶向南沙群岛北端,最快也要两天半左右的时间。

北海(南沙群岛)中岛礁众多且相距不远,据统计,常年出露和低潮时出露的岛礁、沙洲有86个,低潮时的干出礁有52个。渔船到达北海后,其作业海域更大、岛礁分布更广,体现在南海更路 簿中的北海更路就比东海更路多出许多(见表1),许洪福更路簿中的北海更路便有223条,郁永清 《定罗经针位》中的北海更路最少,也有65条之多。如此之多的北海更路,一是说明北海中的岛礁 数量众多,以两个岛礁之间的海道为一条更路,就会出现数百条的更路;其次说明海南渔民在北海 生产作业期间,航迹遍布北海(南沙群岛)各个岛礁之间,经过长期的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才会 出现数量如此庞大的更路。另外,北海更路还有“更数”较少的现象,如苏德柳《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中,共有111条北海更路,但其中最长的是“自五百二(皇路礁)去海口线(柏礁),北风,用午丁,七更”,更数也仅七更,说明在北海(南沙群岛)中一般都是在视距之内航行,更数都仅需二三更。

北海更路与东海更路一样,对南沙群岛海域内是一种全覆盖式的航行,所有的岛礁都有更路到 达,所有的岛礁都有名称。同理,没有数百年的航海实践是无法实现这些航海成果的。

五、海外更路

从表1可知,绝大部分的更路簿都有驶向南海周边海域的更路,我们将之称作海外更路,海外更路既是更路海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南海海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更路簿中记载的海外更路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从本岛港湾群始发的更路,是海南岛与海 外之间的往返更路,这里的更路与针路簿中记载的针路基本吻合,实际上也是南海海道中西洋海道 的组成部分;其二是从南海诸岛港湾群始发的更路,从东海(西沙群岛)仅有半路峙(中建岛)有驶 向海外的更路,大部分则是从北海(南沙群岛)中的日积礁、南威礁、皇路礁、安波沙洲、南屏礁等岛 礁始发,海外更路向周边海域延伸,覆盖了整个东南亚海域。因为季风的原因,从南海诸岛港湾群 始发的海外更路,都是单向的更路,在完成商贸活动后经越南中南部沿海口岸回到海南岛母港。

从海南岛本岛港湾群始发的更路相对较少,更路海道中的绝大部分海外更路是从南海诸岛港 湾群始发的。海南渔民初冬时节乘季风从本岛母港起航,先驶向东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继而 南下北海(南沙群岛),并逐岛南下,最后集中到北海的南部部分岛礁中,大部分船只由北海向北返航,另外一部分船只集中可以出售的产品,从南海诸岛港湾群起航,驶向海外。

在南海更路簿中,被用作海外更路起航港的岛礁,都集中在北海(南沙群岛)南段的东西两面, 它们是日积礁(乙辛、西头乙辛、西首乙辛)、南威岛(鸟仔峙)、安波沙洲(锅盖峙)、皇路礁(五百二)、南通礁(丹积、丹节)和南屏礁(墨瓜线)。

1. 日积礁(乙辛、西头乙辛、西首乙辛)。日积礁,在航海罗盘中,日积礁因与南威岛呈乙辛针对 位关系,日积礁处在辛针位上,故海南渔民将之称作乙辛,又因其东面还有岛礁名东头乙辛(蓬勃暗沙),故日积礁也称西头乙辛或西首乙辛。日积礁位于南沙群岛西南边,接近中南半岛南部和马来 半岛东部,是有海外更路最多的岛礁,如“自乙辛回安南山,用巳亥,廿余更”(苏德柳、苏承芬《立北 海各线更路相对》)是从乙辛(日积礁),用巳亥针(150°-330°)起航的更路,“安南山”泛指今越南 南部突出的海岸;“乙辛与锣汉湾头,乾巽相对,二十二更”(苏德柳、苏承芬《立北海各线更路相 对》)“锣汉湾头”为“罗湾头”误记,在南海更路簿中,又记作“落安头”和“六安”,如“自西首乙辛往 六安,驶乾巽相对,二十二更收,对西北收”(王国昌《北海更路》)和“自西头乙辛往六安,驶乾巽相 对,二十二更收,对西北驶收”(蒙全洲《北海水路簿》),这两条更路中均将罗湾头记作“六安”。罗 湾头在我国海道针经中指今越南南部嘎那角,此处为海岸突出部,成为航海家眼中的重要望山。乾 巽针(135。~315。)与巳亥针相近,在帆船航海时期,基本可视作同一航向。因此,安南山或也可能 指向嘎那角,即罗湾头。王诗桃《立北海更路簿》中有“自乙辛去浮罗利郁,用坤兼未,卅贰更收”和 “自乙辛去昆仑,用卯酉,廿八更,有灯”。从乙辛(日积礁)用坤未针(217.5。),为驶向纳土纳群岛 中大纳土纳岛的更路;而用卯酉针(90。~270。)从乙辛(日积礁)起航驶向正西方位的,则是今越南 南部的昆仑岛。从乙辛(日积礁)起航更数最多的更路是“自西首乙辛落洋,用向艮坤,六十五更, 到地盘、东竹。马外打水,三四十托,内打水二十三四托,到东竹、西竹大门过,用癸丁,六更收白鹤 灯。用庚酉,三更收”(林鸿锦《由东海去北海更路》)。地盘,如前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 一处非常重要的中转港。这条更路的更数长达65更,在南海更路簿中较为罕见。东竹,马来西亚 的奥尔岛,位在雕满岛东南方不远处,也是一处重要的中转港,它由两座相邻的岛屿组成,故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述中,又有上下竺、竺屿、东西竺山、东西竹、东西二竹、东竹山、东竺等称谓。这条更路 中将“地盘”与“东竹”并列,从航程顺序上看,从日积礁驶出的船只,应该先到东竹,然后到地盘,而 更路中的航向就是先经过东竹和西竹构成的“门”,然后在灯标的指引下航向雕门岛。但王国昌 《北海更路》中“自乙辛往地盘,用坤兼申一线,三十四更收”这条更路却仅有34更的更数,参照麦 兴铢《注明北海更路》:“自西头乙辛下洋,用艮坤,六十五更,地盘、东竹马,外打水三十四托,内打水二十三四托,到马,东竹西中门过,用癸丁,六更收。”王国昌本中的“34更”显然有误。从日积礁 到雕门岛需要航行六天多的时间,是南海更路簿中最长的航程。

2 . 南威岛(鸟仔峙)。南威岛在日积礁东偏南一点,两岛礁相距不远,在南海更路簿中称南威岛 为鸟仔峙或鸟子峙。王国昌《北海更路》:“自鸟仔峙往地盘,用坤兼二线甲。”此为从南威岛(鸟仔 峙)驶向地盘(雕门岛)更路,但没有更数,针位中“坤兼二线甲”,“甲”为“申”之误,实为“坤兼二线 申”的兼针针位,即以坤申针(232. 5。)为主针位,向申针位加二线针位,按海南渔民航海罗盘兼线 (加针)法,加二线针即增加6。,则“坤兼二线申”的针位在坤申针位上向西偏转6。,为238. 5。针位。黄家礼《驶北海更流路》:“自鸟仔岛去地盘,用坤加二线申字,十五更转回坤四指,四更。”该更路与 王国昌更路一样都不够完整,日积礁驶往雕门岛的更路长达64更,“四更”之后当有阙文。卢家炳 《下尤有星洲下洋》:“自鸟仔峙(南威岛)驶之马雅,丹坤,四十九更收。” “之马雅”仅出现该处,按 “丹坤”针即单坤针(225。)及更数,在南威岛西南方向上,之马雅可能为阿南巴斯群岛中的哲马贾岛。

3. 安波沙洲(锅盖峙)。王诗桃《立北海更路簿》:“自锅盖峙去浮罗利郁,用寅申兼艮坤,卅五 更收。”“寅申兼艮坤”为兼针,但该兼针没有加线的线数,或为漏抄,寅申针(60。~ 240。)兼艮坤,即 针位向坤针位偏转,从锅盖峙(安波沙洲)用寅申兼艮坤去浮罗利郁,该方位上当即大纳土纳岛。

4. 皇路礁(五百二)。王诗桃《更路簿》:“自五百二去浮罗利郁(大纳土纳岛),用寅申兼贰线甲 庚,卅五更收。”五百二即皇路礁,从安波沙洲与皇路礁驶向大纳土纳岛都用寅申针,但由于安波沙 洲偏西,所以针位偏向南的艮坤。而皇路礁在东面一些,所以针位就要偏向西一点的甲庚。

5. 南通礁(丹积、丹节)。苏德柳《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自丹节去浮罗利郁,用甲庚加一线 寅申,三十二更。”丹节即南通礁。王国昌《顺风得利?北海更路》:“自丹节去浮罗利郁,用甲庚加 一线寅申,三十二更。”这两条更路完全一样,都是从南通礁前往大纳土纳岛的更路。南通礁位于皇 路礁东南方,故针位正好是以甲庚为主针位,向南即寅申针位偏向一点。

6. 南屏礁(墨瓜线)。苏德柳《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自墨瓜线去浮罗丑未,用寅申加二线 坤,二十五更。”“自墨瓜线去洪武銮,用甲庚,二十五更,西南”“往浮罗利郁,用甲卯,二十五更”。王国昌《顺风得利?北海更路》:“自墨瓜线往浮罗丑未,用寅申加二线坤,二十五更”“自墨瓜线往 洪武銮,用甲庚,二十五更”。南屏礁即南屏礁,是南沙群岛中最南面的一处可以用作海外更路起航 港的岛礁。从南屏礁起航,按针位“寅申加二线坤”,浮罗丑未与浮罗利郁都是纳土纳群岛中的大纳 土纳岛的不同称谓,而洪武銮则为纳土纳群岛东边的苏比岛。因为南屏礁比皇路礁和安波沙洲更 接近纳土纳群岛,所以,从南屏礁驶向纳土纳群岛的更数就短一些,仅需要25更,两天半的时间。

7. 中建岛(半路峙)。王国昌《顺风得利》:“牛路峙用未,收昆仑,约十八更。或东风,用丁。” “牛”为“半”的误写,半路峙,今名中建岛,位于东海(西沙群岛)西南,从此可就近驶向海外,该更路 即为从半路峙(中建岛)用未针⑵0°)驶向今越南南部昆仑岛的更路,如遇东风测用丁针(195。)。

以上这些岛礁仅是更路海道中用作驶向海外的港湾,它们构成了一组海外更路的南海诸岛港 湾群。但南海更路簿中记载的海外更路比所据例子更加繁复,海南渔民在南海周边海域还开辟了 众多的海外更路,其中大部分更路与针路簿上的针路吻合,有着明显相互转录与校正的痕迹。南海 更路簿中记载的海外更路,极大地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

六、结语

从针路簿形成的时间看与之同宗同源的南海更路簿,有理由认为南海更路簿出现的年代与海 南渔民口口相传的年代一致,即明代初叶。海南渔民就因在南海及周边频繁的航海活动需要,借鉴 针路簿的形式,创制了极富特色的南海更路簿。

南海更路簿所记载的更路数千条,它以海南岛本岛为中心,向南海及周边海域延伸,形成了一 个网状的更路,覆盖了整个南海及周边海域。这个网状的更路以本岛港湾群、南海诸岛港湾群和海外港湾群为节点,更路遍布其中,形成更路海道。更路海道按作业海区的不同,又有东海更路、北海 更路和海外更路之别。

更路海道是南海海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更路海道 形成的时间与它独特的网状结构,证明我国渔民在南海及周边海域生产作业远至明代初年就已遍 及这片海区而无出其右者。

原文参考:《南海学刊》2020年第3期。

#丝绸之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