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西夏政区划分及其相关问题

2020-11-20新闻25

西夏是在部落制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政权,反映在政区划分上,既保留党项民族的特点,又广泛吸收中原汉族的制度。监军司和府州在区划上相互交叉,县乡里和城堡寨并存;广袤的戈壁沙滩只有监军司统辖大小部落,而无州府郡县机构。

西夏疆域图(1111)

一、州府郡县

宋代的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路下设州、府、军、监,西夏则以州(府)为一级行政区划。《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这是西夏初期的政区划分,进入后期,地方区划有所变化,“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

西夏在都城、陪都及其他重要区域设府,如兴州兴庆府,后更名中兴府;灵州西平府,后更名大都督府;凉州西凉府、甘州宣化府等。府和州同属地方一级区划,但其地位高于州。西夏的州府大体分为上中下末四等,府当属于上州。故《宋史》在叙述西夏地方区划时,将兴庆府(中兴府)、西平府(大都督府)、西凉府直接曰兴州、灵州和凉州,而不作府。不过,西夏府的地位明显高于州。西夏中后期位列次等司的州府有中兴府、大都督府、西凉府、府夷州、中府州,而灵武郡和甘州城作为大都督府和府夷州的驻地,位列下等司,凉州(当为凉州城)作为西凉府的驻地,位列末等司。由堡寨号为州的洪、定、威、龙等州,实际上就是一个边城。夏仁宗大庆年间(1140—1143),负责夏金南边榷场交易的官员是“榷场使兼拘榷西凉府签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凉府的管辖范围大于凉州城。

郡作为一级区划从秦朝开始,汉代一级区划为州,唐代州郡不一,有时废州设郡,有时废郡设州,宋代以州为区划,但将郡的名称保留下来,作为郡望,一般上州和府均有郡望。如次府,京兆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次府,河中府,河东郡,护国军节度;大都督府,陕州,陕郡,保平军节度;中都督府,延州,延安郡,彰武军节度;中府,庆州,安化郡;上州,鄜州,洛交郡,保大军节度;中州,解州,防御;下州,环州,军事;同下州,保安军。作为中、下州的解州、环州以及同下州的保安军是没有郡望的。西夏的郡有的因袭前代郡望,如灵州灵武郡、盐州五原郡、沙州敦煌郡;有的具有控扼地方的作用,如在甘州设镇夷郡,在肃州设蕃和郡,以加强对该地回鹘、吐蕃等民族的统治。西夏中后期文献多出现府、郡,黑水城出土汉文西夏榷场文书记载,在南边榷场交易的商贩分别来自镇夷郡和西凉府,而不称甘州和凉州。《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记载,同时设大都督府和灵武郡,大都督府属第二等司,灵武郡属第四等司,和定远县、怀远县、临河县、甘州城司、永昌城并列。说明西夏中后期的灵武郡属大都督府管辖,其地位和城司相等,或本身就是灵州城司。

县级区划只在府和上州设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的县有华阳县、治远县、五原县、定远县、怀远县、临河县、保静县、富清县、真武县、河西县等,这些县有的在京师界,有的在大都督府界,有的在西凉府界。这是西夏中后期的县域划分。西夏发祥地自来有完整的州县乡里设置,元和年间(806—820),夏州节度使统银夏绥宥四州十三县,其中夏州辖朔方、德静、宁朔、长泽四县;绥州辖龙泉、延福、绥德、城平、大斌五县;银州辖儒林、真乡、开光、抚宁四县。宥州地处荒漠,不辖县。夏州拓跋政权建立后,长期领有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西夏建国前期,这些县应该保留下来。后来随着宋夏两国对横山长达百年的争夺,绥州被宋朝占领,宋金之际夺回,银、夏等州残破衰落,不仅裁撤属县,连自身也降为五等司中的末等。

夏州拓跋政权首领和僚属的墓志铭记载县下设乡里,如拓跋守寂葬于“银州儒林县新兴乡招贤里欢乐平之原”,定难军摄节度判官毛汶葬于“朔方县崇信乡绥德里峻岭原”,夏银绥宥等州观察支使何德璘葬于“朔方县崇信乡绥德里张吉堡之右”,夏州观察支使何公葬于“夏州朔方县崇信乡绥德里”,拓跋政权大首领的家族墓地就在夏州朔方县仪凤乡奉政里乌水原,奉政里又作奉正里。西夏立国后,这种乡里制度也应该保留下来。当然,州郡县乡里只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设置,在荒漠半荒漠牧区是没有州郡县乡区划的,由监军司直接管理宗族部落。在宋夏沿边和河西走廊半农半牧区,既设置州郡,又设置监军司,二者均兼顾军民,所不同的是州郡侧重行政,监军司侧重军政,且管辖范围更广。

李元昊

二、监军司

西夏的监军司和地方州郡平行,以军事为主,兼理民政。宋人在军赏中,将西夏监军司的正监军和州郡的郡守同等对待。景宗李元昊建国时,在全境“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它们分别是左厢神勇、石州祥祐、宥州嘉宁、韦州静塞、西寿保泰、卓啰和南、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宋史》对这十二个监军司排序是有规律的,它从东部开始,由远及近按照顺时针方向逐一展开。对照《西夏地形图》所列位置,它们分别是左厢神勇军司,驻今陕西府谷县无定河西;石州祥祐军司,驻今陕西横山东北无定河畔;宥州嘉宁军司,驻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宥州古城;韦州静塞军司,驻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西寿保泰军司,驻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卓啰和南军司,驻今甘肃永登县庄浪河西南;右厢朝顺军司,驻今甘肃武威西北;甘州甘肃军司,驻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黑水镇燕军司,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古城;白马强镇军司,驻今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北;黑山威福军司,驻今内蒙古阴山南。

西夏后期增加到十八监军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17个监军司,分别是石州、东院、西寿、韦州、卓啰、南院、西院、沙州、啰庞岭、官黑山、北院、年斜、肃州、瓜州、黑水、北地中、南地中,其中石州、西寿、韦州、卓啰、瓜州、黑水、官黑山(黑山威福)7个军司与前期重名,南院、南地中、北地中、沙州、啰庞岭、年斜6个是新置。其余为更名,其中右厢朝顺更名西院,白马强镇更名北院,甘州甘肃更名肃州监军司,并由甘州移置肃州,左厢神勇更名东院,并由银州东北移置夏州。

1062年(夏奲都六年、宋嘉祐七年),西夏宥州向宋延州递送公牒,称“改西寿监军司为保泰军,石州监军司为静塞军,韦州监军司为祥祐军,左厢监军司为神勇军”。同时,在灵州西平府设翔庆军。这四个监军司对接的是宋朝边境。夏毅宗谅祚即位后,向宋朝示好,改蕃礼为汉礼,同时将对准宋朝的监军司改名保泰、静塞、祥祐、神勇等名称。将监军司名用传统祥和的字眼表述,也是向宋朝示好的表现。《西夏地形图》所记的保泰军、静塞军、神勇军、祥祐军、嘉宁军、清远军、朔庆军、和南军、甘肃军、朝顺军、镇燕军、贺兰军等,大都是吉祥的名称,其中保泰军、 静塞军、神勇军、祥祐军是毅宗谅祚时改置的,其他是此后设置的,有的是监军司改名,有的是新设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西夏中期设有鸣沙军、虎控军、威地军、大通军、宣威军。军在宋代属州一级行政区划,主要设在军事要地或山川险僻多聚寇盗之处,地位等同于下州,如设在对西夏边面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夏和宋朝不一样,监军司改名为军,并不是把其改制成地方州一级行政区划,其亦兵亦民部落兵制下军民合一的性质没有改变。

西夏地形图

三、经略司

西夏中期开始,为了加强对地方特别是部落豪酋的控制,在地方监军司和州郡之上设置经略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〇《司序行文门》记载:“经略司者,比中书、枢密低一品,然大于诸司。”经略司不在五等司内,说明它的特殊性,也即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负责监察地方,而不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唐代的道。因此,它比中书、枢密低一品,然大于诸司。与之相对应的经略司印次于中书、枢密印,高于正统司印,银质,二十五两重,长宽各二寸三分。

文献明确记载西夏设有东经略司和西经略司,位于西夏的左右两厢。《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的东南经略司和西北经略司,可能是指东、南、西、北四个经略司。京畿地区、大都督府及啰庞岭以外的地方重大军政、民政、财政事务须通过经略司上报中书、枢密,如“边中诸司各自所属种种官畜、谷物”的借领、供给、交还、偿还、催促损失等,由所属大人检校,然后依“地程远近次第,自三个月至一年一番当告中书、枢密所管事处。附属于经略者,当经经略使处依次转告。不附属于经略使处,当各自来状”。“诸牧场四种官畜中患病时,总数当明之。隶属于经略者,当速告经略处,不隶属于经略者,当速告群牧司。验者当往,于病卧处验之。”每年十月一日开始的军马、盔甲、武器校验,由殿前司奏报国主批准,属经略司管辖者,由经略司派遣胜任人为校验队将,校验结束后将典册报送殿前司。不属经略司管辖者,则由殿前司直接派遣胜任人校验。还有国内有获死罪、劳役、革职、革军、降官、罚马等公事等,依季节由边境刺史、监军司等报于其处经略,经略人亦再查其有无失误,核校无失误则与报状单接。应派遣盈能、副溜时,监军司大人按照一定选拔条件于首领处遴选,依次经正副统、经略司报请枢密使批准,方可以派遣。囚犯等因病、管理不善致死时,所属司报于经略司,然后依文武次第分别报中书、枢密。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四、城堡寨

西夏的城有四种类型,有的是州府的驻地,如位列末等司的凉州,当是凉州城,即位列次等司西凉府的驻地;有的是堡寨号为州,实际是城的建制,如龙州、石州等,龙州就是地边21种城之一;有的是地位衰落的州,如列为末等司的夏州、绥州等;有的是地位重要的堡寨。监军司和州府驻地一般是大城,守大城的“州主、城守、通判弃城,造意等有官无官,及在城中之正副溜中无官等,一律以剑斩”。州主、城守、通判平时要对城墙和战具进行维修和整治,并按期将有关情况上报监军司。如果“每年不按期以状告监军司而懈怠时,城主、城守、通判等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以下局分人一律十杖”。

由堡寨号城者,一般设在要害之处,或是军事据点,或是蕃部酋豪所在,或是蕃汉和市交易中心,个别的城由于军事和经济上的缘故,甚至比一般的小州还重要。如1040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康定元年)九月,宋环庆路副部署任福偷袭西夏白豹城,“凡烧庐舍、酒务、仓草场、伪太尉衙”。太尉是由党项贵族担任的京官,地位相当高。史载西夏官分文武班,“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由此可见白豹城地位之重要。

西夏大部分城筑在边地,如兀纳剌城,又作兀剌孩城、兀剌海城、斡罗孩,防御蒙古重要据点。1209年(元太祖四年)被蒙古攻陷,俘西夏太傅西壁氏。凡川城,又作凡川会,控扼河湟吐蕃唃厮啰与宋朝交通要道。1037年(夏大庆二年、宋景祐四年),元昊为断绝河湟吐蕃和宋朝的交通,发兵兰州南面的马衔山,筑城凡川,留兵戍守。打啰城,天都山要害之地,1081年(夏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宋朝五路伐夏,熙河路李宪经打啰城到达天都,烧南牟府库而还。

西夏的堡寨也主要集中在地边特别是夏宋沿边地区,这与该地属于定居农耕和半农半牧区有很大关系。景宗李元昊建国前夕在宋夏沿边山险之地修筑了300余处,如果加上以后不断修筑和从宋朝手中夺取的,为数就更多了。若保守地按400余处估计,则平均每个边州约有40余处。西夏沿边堡寨数量之所以如此之众,可能与其分大小两种有关。所谓大寨,即筑城建池、重兵戍守的堡寨,大率“各相去二三十里,每寨实有八百余人,马四百匹”。占地面积一般在5000平方米左右,四边或三边开有寨门,有的凿有护寨壕。这种有别于小堡寨的城池就是大寨,有时也称作城,如白豹城又作白豹寨,金汤城又作金汤寨。龛谷城,又作龛谷堡,本吐蕃康古城,1036年(夏大庆元年、宋仁宗景祐三年)被景宗李元昊攻占,改名龛谷城,西夏在此存储粮草兵器,号“御庄”。

小堡寨大多是夯筑的土围子,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沿边个体族帐多依附堡寨居住,所谓“蕃部各有堡子守隘”,“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外敌入侵时,老幼退保堡寨,壮者因险设伏,邀击敌兵,入侵者“兵少则难追,多则难行”。1040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十月,宋将葛怀敏等率众分六路攻夏州,到达洪州时,“夏人结寨捍拒,阴令横山蕃部尽据险要,出邀宋军后。怀敏等战不胜,再宿而退”。城堡寨作为军民合一的机构,上承州县和监军司,平时组织所属蕃部生产,同时和邻寨以及所属哨卡、口铺、烽燧组织联防,阻止骑探入界和蕃部族帐叛逃,战时则点集战斗或负责本寨人户坚壁清野。西夏还有一种小寨是简易的栅栏。景宗李元昊为侵耕窟野河西地,“插木置小寨三十余所于道光、洪崖之间”。这种具有标识意义的小寨,军事上的防御功能不大。

西夏石马(西夏陵出土)

五、左厢右厢和东南西北四院

左厢、右厢是以京师为中心来界定,京师的左面是左厢,右边是右厢。《宋史》在记载西夏兵力部署时指出:“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鹘;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显然,西夏建国初期的左厢宥州路是京师左边的银夏绥宥地区,不是专指宥州;右厢甘州路是京师左边的河西甘凉瓜沙地区,不是专指甘州。西夏中后期的左厢或右厢有时是几个州,有时是一个州。1097年(夏天祐民安八年、宋绍圣四年),吕惠卿在上言进筑米脂、细浮图等城堡时指出,西夏“左厢石、宥、韦州防拓人马三五万人”,直接指出左厢宥、石、韦三州。宋人郑刚中《西征道里记》载:“夏国左厢监军司接麟、府沿边地分,管户二万余;宥州监军司接庆州、保安军、延安府地分,管户四万余;灵州监军司接泾、原、环、庆地分,沿边管户一万余,兹其大略也。”这里的左厢监军司专指某个州,而且不包括宥州。

西夏后期设置的17个监军司有具体地名的是石州、西寿、韦州、卓啰、沙州、啰庞岭、官黑山、年斜、肃州、瓜州、黑水,另有6个用方位来命名,即东院、西院、南院、北院监军司和北地中、南地中监军司。四院和北地中、南地中同时设置,说明北院和南院不是北地中和南地中。前揭西院由右厢朝顺更名,并由甘州移到肃州,北院由白马强镇更名,东院由左厢神勇更名,并由银州东北移置夏州。南院是新设立,当是西凉府。1094年(夏天祐民安五年)夏汉合璧《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西夏文铭文中的“南院”,对应的是汉文铭文是“右厢”。说明当时的都城兴庆府西南的西凉府为南院,同时也可称右厢。甘、凉等州都可称右厢,反映出西夏左右厢所指比较宽泛。

《凉州重修护 国寺感通塔碑铭》

六、京畿、边中、地边、地中

京畿、边中、地边、地中是西夏常用的地理概念,京畿又称京师界,包括中兴府(兴庆府)、南北二县、五州地。南北二县是华阳县和治源县,五州是怀、定、静、永、顺五个小州,均由堡镇号州,故又以郡县相称,如怀远县、定远县、临河县、保静县等。

边中是地中、地边的合称,是西夏京畿之外的区域。地中,是指京畿和地边中间地区,地中、地边设州、府、郡、县、监军司、城、堡、寨。城寨多设置地边,《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的地边城司有永便、孤山、魅拒、西宁、边净、末监、胜全、信同、应建、争止、甘州、龙州、远摄、合乐、真武县、年晋城、定边城、卫边城、永昌城、开边城、富清县、河西县、安持寨、西院、宥州、鸣沙等26种。

西夏政区划分特色鲜明,监军司和州府在区划上相互重叠,在职责上军民融合,监军司兼理民政,州府兼理军政。监军司和州往往不分彼此,前引“夏国左厢监军司接麟、府沿边地分,管户二万余;宥州监军司接庆州、保安军、延安府地分,管户四万余;灵州监军司接泾、原、环、庆地分,沿边管户一万余,兹其大略也”。这是其一。

其二,设置财赋路,加强财赋的征收和监管。西夏立国初期,地方收入主要归部落首领为代表的各级官府所有,中央财政主要靠青白盐等专卖和对外贸易收入支撑。“元昊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中期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天盛年间(1149—1169)或此前,开始设置转运司,负责财赋的征收和转运,其中京畿中兴府、大都督府设都转运司,其品级和群牧司、农田司平行,属中等司;西院、南院、寺庙山、肃州、瓜州、沙州、黑水、官黑山、卓啰等地设置转运司,其品级和地边城司平行,属下等司。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夏转运司路的设置虽然受宋朝的影响,但和宋朝的路有很大区别。宋代的路是地方最高区划,设帅、漕、宪、仓四个机构,分别掌管军事、财赋、司法、农业,西夏的转运司路则不是一级政区,其军事、司法、农业依然由州郡府县和监军司负责。西夏设东、南、西、北四个经略司,京畿地区、大都督府及啰庞岭以外的地方重大军政、民政、财政事务需通过经略司上报中书、枢密,也具有“路”的性质,但远比财赋路管辖的范围要大。西夏区划上的多样性,反映出其在保留本民族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原和其他地区制度广泛吸收的特点。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辽宋夏金#西夏#西夏政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