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万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处,为何历史学家争相研究?

2020-11-21新闻20

我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历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一件小事,是否就能逆转整个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齿轮一旦转动就不可逆转。回顾过往的历史,必然与偶然交织,仿佛冥冥中注定。千百年后,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试图发掘隐藏在浩瀚历史中的秘密。而这些人中,黄仁宇先生的成就无疑是十分突出的。

一本《万历十五年》掀起一场明史研究的历史风潮。从中国千年的历史来看,万历十五年,是一个极为平凡的时间节点,即便不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看,单从276年的明史来看,这一年,仿佛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魔力,使得一种历史学家对万历十五年如此青睐?

《万历十五年》

中国的封建王朝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此后两千多年,直至清王朝灭亡,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火焰燃烧了整个中华大地,将中国的历史推入新的阶段。

如果将中国历史做一个划分,秦汉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初创时期,唐宋为发展时期,直至元朝,中国封建王朝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及其繁荣的时期,繁华落幕,只剩下夕阳余晖。而明朝,则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政治上来看,中国的政治制度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整体,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相互制约,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但是尽管存在种种制约,皇帝仍然是国家唯一的主人,皇权至上,不可侵犯。

历代的皇帝为了解决相权的制约,巩固统治,逐渐对政体进行改良,到了明朝,朱元璋废丞相,并下令后世子孙不得再设立丞相一职,皇权在斗争中终于占了绝对的优势,从此相权无力再与皇权抗衡。

秦始皇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内阁逐渐成为了类似宰相的存在,直到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内阁权臣出现,相权出现了小小的反弹。

经济上,一场浩荡的郑和下西洋展现了明王朝强悍的国力,但是同样的,巨大的花费,对明王朝的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优良作物不断传入中国,但是,始终缺乏革命性创新的动力,人地矛盾变得更加的尖锐。

商业上,新时代的萌芽与传统的桎梏角逐角力,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富商大贾却不愿意把钱投入到再生产,传统的小农经济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捆绑在土地上,真正又生命力的经济形式却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正在摆脱中世纪的阴云,吹响工业文明的号角。

郑和下西洋

思想上,传统的封建思想在这一时期愈演愈烈,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国家选举人才的选拔方式也逐渐僵化,尽管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了新思想的预兆,但是,受限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程度,这一点小小的萌芽,无异于杯水车薪。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浪潮,从开放到闭锁,从繁荣走向衰落,直到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强势的打开中国的大门,掀起近代百年的血雨腥风。

如果说明朝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那么万历皇帝统治时期,就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与朱棣统治时的上升状态,转入中衰期,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皇权与相权的再次成为朝堂斗争的焦点,大明王朝也在几次对外战争中逐渐处于下风,而这些积弊在万历年间,特别是万历十五年全部暴露了出来。

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预示着,这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即将走向末路。

万历十五年,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庞大帝国、一个庞大政治体制的衰亡之路。

万历皇帝

历史是人的历史,万历十五年,历史上那些带着光辉的人物粉墨登场,讲述着他们身后的传奇,他们的选择与斗争也是这个国家的选择,成与败仿佛就此注定。

明朝历史一共276年,万历皇帝统治48年,占了将近五分之一。相较于明朝历史上曾经那些伟大的帝王,万历皇帝的成就实在算不上伟大,甚至于有些荒唐。万历皇帝的帝王之路,相较于明成祖朱棣而言,不得不说一句幸运,如果说有谁和他的经历相似的话,那应该是南唐后主李煜。

正常情况下,按照朱元璋老爷子立下的规矩,朱翊钧本来是无法继承大统的,但是历史的神奇就在于机缘巧合,也许真的有命中注定吧,他的哥哥们全部早亡,朱翊钧莫名其妙的登上了帝位,开启了他长达四十八年的执政生涯。

朱翊钧

他的执政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就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通过这一年五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构建起了万历十五年的历史变化。

这五个人分别是,皇权的象征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模范官僚海瑞以及文化先驱李贽。

他们代表着这个帝国的重要构成部分——决策、行政、军事、思想等。可以说,帝国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在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中。

万历皇帝幼年登基,皇帝年幼,在后宫受母亲约束,在前朝,国家权力被权臣把持,他就是张居正。

皇太后李氏对张居正信任有加,对万历皇帝要求也极为严格,他们两个人就像是压在万历头上的两座山,这种压制,持续了十年。

张居正

万历十年,一直压制他的张居正逝世,就像失去了枷锁,万历皇帝长期压抑的个性,在这一刻突然之间暴涨。

人走茶凉,张居正一生致力于改革,如果要改革,就一定会伤害到旧势力的利益,这时的明王朝积重难返,早已失去了改革的自身动力,如果没有张居正的铁腕手段,改革必定失败。朝廷上下对张居正的不满与社会的积弊在他走后全部爆发,真正走向了衰落。

也许万历皇帝是想过变革的,毕竟他还那么年轻,还有着雄心壮志,但是当他面对这样一个朝廷时,他就会意识到,尽管没有了张居正,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官集团的压制。这种情况下,放纵自己,逃避现实,或许是他唯一能做的。

万历十五年,就在大明王朝沉溺于内部权力斗争的这一年,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正在为征战世界而做着准备。一切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也许只是中国历史上平凡的一年,但是静水流深,正是在这样的寂静之中,历史的车轮悄悄前行。

历史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很难说得清,但是就我而言,历史没有绝对的巧合,如果当上皇帝的不是朱翊钧历史会发生变化吗?也许会有一些细节的变化,但历史的走向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就好像我们看到的万历十五年的史实,他们的背后,是千百年矛盾的积累和政体的变革。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真正能做的,只有从中学习发展的道理,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史书也枉然"。

《万历十五年》强烈推荐给大家,29.9一本,相信无论你是历史学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打工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想法。

#张居正#朱元璋#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