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2020-11-22新闻15

原标题: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作为明君,标准很高,对外要守护好一方国土,对内要发展生产、稳定时局,安定百姓,爱护子民等等,标准纷繁复杂,只要一条不符合,就可能被士大夫们盖上昏君的帽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可的别人不一定认可,观点争议十分正常。

宋神宗一生致力于改革变法、重回汉唐盛世,新法实行十几年,国家焕然一新,国库充盈,军力鼎盛,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官僚、地主阶层。对外熙河开边很成功,开疆扩土2000余里,要不是两次对夏战争的失败,神宗的功绩则会被大多数人认可。

事后诸葛亮很容易,比如可以说神宗的变法搞得民不聊生,对外战争说成穷兵黩武,士大夫对此怨声载道。事实上则是神宗一直在努力振兴国家,虽然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否认神宗的付出和努力。

在实行变法的初期阶段,那何止是艰难,每走一步都如芒在背,但神宗坚持了下来,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他自身的抱负。而自从神宗去世之后,一切都翻天覆地,旧党重回政治舞台,太皇太后高滔滔胡乱指挥,无休止的党争开始了,朝政一塌糊涂,神宗的功绩被一次性抹杀。

元祐更化

哲宗继位的时候年仅九岁,于是太后高滔滔成为国家实际首脑,我们看看高滔滔同志都做了些什么。

“光、公著至,并命为相,使同心辅政,一时知名士汇进于廷。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于是以常平旧式改青苗,以嘉祐差役参募役,除市易之法,逭茶盐之禁举边砦不毛之地以赐西戎,而宇内复安。”

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权臣相继回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废新法行动,不仅如此还把新法相关官员,贬官的贬官、去职的去职,全面废止青苗法、免疫法、市易法、保甲法等等,恢复旧制。最令人发指的,是把用鲜血换来的西夏四寨,无条件地还给了西夏人,实在是丧权辱国。

司马光还搞出个“以母改子”荒唐口号,让《资治通鉴》也跟着暗淡三分。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滔滔去世,哲宗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亲征。8年时间,哲宗目睹了奶奶的疯狂做派,愤怒却不敢发作,只能强忍着。一次,高太皇太后生病在床,吕大防等3位宰执进宫探望。

高滔滔说: “老婆待死也。累年保佑圣躬,粗究心力,区区之心,只欲不坠先烈。措世平泰,不知官家知之否?相公及天下知之否?”

我老太婆老了就等死了,多年辅佐皇帝,尽心尽力,只希望天下太平,不知道你们明白吗,天下知道吗?

吕大防等人没做回应,而小皇帝哲宗发话了:“大防等出!”就是让吕大防等人赶紧走,言辞激烈。这是为何?高滔滔8年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新法全部被废,财政再次入不敷出,这是太皇太后该做的事吗?这些宰执大臣则只顾党争,不顾国家,哲宗实在愤懑不平才说此一句。

哲宗对父亲极为崇拜,且之后都在沿着神宗的脚步前行,他坚信父亲的理想和抱负会有实现的一天。高滔滔死后,哲宗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虽然他只有17岁,哲宗要继续改革事业,继续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

苏辙上疏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8年间,旧党重新掌权,新党皆被贬官下放,如果不是北宋开明的政治制度,换做明清,不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一位旧党忠实拥护者跳了出来,时任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的苏辙。

原本苏辙很少发表意见,不知道为何听到哲宗亲政后,反应激烈,接连上疏,坚决维护旧制,反对新法。这在当时很常见,新旧党之间就是用奏疏来互骂,苏辙出名就出在奏折的内容。 史料记载“而元祐以来,上下奉行,未尝失坠也。至于其他,事有失当,何世无之。父作之于前,子救之于后,前后相济,此则圣人之孝也。”

元祐年间,恢复旧制,废除新法是非常明智的做法,父亲有了错误,儿子帮助更改,通力合作,是圣人的做法。

苏辙支持恢复旧制,废除新法,并把高滔滔的所作所为记录在了哲宗的头上,废除新法成了哲宗的意思。明明元祐更化是高滔滔做的,否定神宗改革是高滔滔做的,把这大帽子扣在哲宗头上,这不是胡扯吗? “汉武帝外事四征,内兴宫室,财用匮竭,于是修盐铁、榷酤、均输之政,民不堪命,几至大乱。昭帝委任霍光,罢去烦苛,汉室乃定。”

苏辙的奏折还没完,继续写汉武帝征讨四方,大兴土木,导致财政枯竭,盐铁收归国有,民不聊生,差点出现动乱。汉昭帝委任霍光,废除了苛政才稳定了局势。这是拿汉武帝对比宋神宗,拿汉昭帝对比哲宗。

宋神宗改革变法是苛政吗?是哲宗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吗?简而言之,就是哲宗你做得好,神宗的新法早就该废除,而且8年时间国家平平安安,你就不用再改了!这么明显颠倒黑白、乱说一通。为了杀一儆百,苏辙被贬出京城,再也跳不出来了。

苏辙唐宋八大家不假,文学功底很深,难道这样就可以随意抹杀掉神宗的功绩?神宗、王安石无数改革官员的辛苦努力,只靠一篇文章就可以吃干抹净,贬得一文不值,这是宰执大臣该做的事吗?

一篇文章否定了两位皇帝,还是那句话,好在苏辙实在北宋,否则抄家灭门指日可待。封建君主专制,皇帝的影响力太大,国家的兴盛衰败全部寄托在一人身上,风险太大。

破坏容易,建设太难,神宗好不容易建立的系统就这么消失了,虽然哲宗沿着父亲多久脚步继续行驶,但英年早逝,在元祐更化的打击后,改革早已后继乏力,再无回天之功。

#诗词歌赋#君王皇帝#苏辙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