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白地冬日无暖气加持,古人依旧能在银霜世界传衍至今

2020-11-22新闻14

导语:现在有很多小伙伴说,在北方靠暖气,在南方靠一身正气。这是每到冬日的时候,南北方进行暖气讨论中一个比较畅谈的一句话。大家也清楚我们现在的冬日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变得"暖和"很多了,那么相对于现代来说古代的冬日温度更低,古人们在冬日没有暖气是如何与寒冷抗衡的呢?

其实古人面对寒冷的冬日的时候,已经在无数次探索当中成功找到一些方法,不过这些方法都有一些缺点,要么保暖性不行,那么不适用于大众等等,在驱寒保暖方面显得格外突出的就是家庭经济条件,穷人在冬日里的床上瑟瑟发抖,富人在冬日中踩着雪花观赏雪景。

1、无棉质物品百姓身体很难健康

在冬日的时候,保暖的问题一直是古人所关注的重点,毕竟在寒冷的冬日当中,一个不小心很容易就成与冬日一起静止的一个"雪人",不过冬日终究会会过去,但是"雪人"恐怕永远都不会再动了。因此人们做出了很多的行动与大自然进行抗衡。最为直接的就是多穿衣服,不过棉花在古代是很久以后才在我国的,因此在宋朝之前,我国都没有棉花的使用记录。

寒冬将世界染成白色

没有棉花对于我们而言最为直接的就是冬日没棉被,没棉衣。那么在低温大风天气的情况下穿上许多的单薄衣服依旧会被寒气轻易的浸透到骨髓当中,除了严重威胁生命以外最为直接的就是很容易得上一些伤寒隐疾,这对农民等穷人来说只会成为未来的一个极大隐患。

2、先冷其身保暖差的寝衣也能成为选择

古代也有睡衣,不过当时叫法跟现在不一样,做工也不一样,古代叫做寝衣。它的样子不像现在的轻巧便利保暖性好,恰恰相反,因为其衣物当中填充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故而衣服十分沉重,而且保暖性也差,不过对于穷苦的人来说,多一件总比少一件要好啊。

寝衣成为百姓避寒的衣物

在杜甫的诗中也曾介绍过寝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就是寝衣的原型,穷人面对"冷似铁"的寝衣也不舍得丢弃,可见穷人的在冬日的生活真的可谓是在生死的边缘来回辗转反侧。

1、羽毛、麦草成了穷人过冬的重要材料

我国古代的时候大多数的家庭都会养一些鸡鸭鹅,当宰杀掉这些鸡鸭鹅后,留下的大量羽毛都是穷苦百姓过冬的宝贝。他们通常将这些羽毛在夏日晾干,然后填充到枕头和被子里面,以便应对极为寒冷的冬天。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羽绒服和羽绒被都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不能有效保暖的衣服依旧让人感觉寒冷

不过有的时候我国古人并不能获取到足够的羽毛进行装填,作为农业大国的古代我国,还有着其他的方式进行过冬。农民在辛苦一年以后,通常会获得很多的麦子,而麦草则是穷苦百姓度过寒冬的重要东西,同时蓬松的芦苇也是古人的选择之一,这两种东西在晾干以后不仅可以填装进衣被当中,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充当燃料。不过即便这样,衣服的保暖性对于平民而言还是十分的差,因此古人往往在"抱团取暖"下依旧在瑟瑟发抖。

2、燃木燃碳成为穷人提供温暖最高的方式

我国的近代史当中有一段时期人们都是用燃碳燃木的方式来过冬的,这种方式在古代乃至现代都一直保存着。不过对于古人而言,这两种并非那么容易。首先说燃木,古人一般都会在夏日、秋日提前砍伐树木晾干,但是对于燃料的计算往往都不是非常准确的,一旦到了冬日,天寒地冻的情况下,树木犹如石头一般坚硬,不仅不好砍伐,而且极难燃烧,但是依旧是古代百姓最为常用取暖方式,因为穷人能选择的空间实在太少了。

燃烧的木炭

在燃碳方面更是很难,虽然碳火虽然是比木头更为容易燃烧,提供热量更快的东西,但是炭火本身是人造出来的,也存在着三六九等之分,最低等的则是浓烟碳,顾名思义在燃烧的时候会产生极为浓厚的浓烟,往往会令人咳嗽不止。浓烟碳在百姓生活当中用的很少,不是因为其浓烟滚滚,而是在于炭火是需要购买的,在对于穷人来说,有其他的方式度过冬日,就没必要去选择用碳火进行过冬。因此我们在历史中会发现,古人往往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与寒冷做对抗,很少去选择不断薪火。

1、衣物让古人过冬"暖"如春日

富贵之人过冬的方式就很舒适了,在衣着方面他们往往穿着的都是丝绸衣服,穿上丝绸的衣服,能够有效的将寒风挡在外面,冬天对于富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丝绸的来源则是蚕丝,经过多重工序的修装下而制造出来,虽然这种东西十分保暖,但是同样也十分稀缺。因此古代皇帝在赏赐东西的时候往往将丝绸赏赐给有功之臣,这不是一种吝啬,而是一种极大的赏赐。要知道丝绸之路可以我国古代最为有名的贸易,而丝绸则是这贸易当中的硬通货。

身着丝绸衣服的人正在取暖

除此之外,在丝绸的里面还有这许多的填充物,但是这种填充物和穷人有着天差地别的,穷人用的是芦苇、鸡毛,富人们用的兔毛、鹅毛,虽然都是毛类,但是保暖的差异性可谓是差上很多,在这内外的比较下冷暖自知的感觉只有古人能懂了。

2、富人的保暖方式更为贴心

在冬天的时候,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公子哥们手中拿着一个"香炉",但是这个东西并非是香炉哦。其实它是一个暖手炉,这种东西让富人们在不能被衣服遮挡的双手有了一个温暖的地方,由此深受很多达官贵人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暖手炉逐渐的被深加工,最后成为一件艺术品,而原本是暖手的主要功能反而成了其衍生物。

剧照中的暖手炉

富人最幸福的就是我们小时候都想要的,那就是到被窝里面不是冰凉的,而是温暖的。在达官贵人当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女仆先行躺到被窝当中用体温进行暖床,这样不仅能够驱除寒冷,同时能够让温度更适合进行入睡,所以总的而言,冬日对于富人来说影响的并不是很大。

1、皇宫引领着"供暖"的先进脚步

秦朝的时候有"火墙"这种东西就跟我们现在的壁炉很是接近了,考古学家在咸阳宫的遗址当中发现了三座"火墙",其中两座都是用来给浴室供热的,为了防止内部因为出现燃烧不充分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古人还在墙上开了几个烟孔。后来在秦乐宫中还发现了另一个"火墙",不过这个"火墙"的样子是两个瓦片扣起来,然后连接炉子,这个样子很像暖气的构造,因此皇宫拥有"火墙"的宫殿基本都是十分温暖的。

秦朝的火墙

最为厉害的则是慈溪,慈溪直接略过了暖气供暖的时代,直接赶在了世界的时髦走上了"地暖"的道路,清朝的时候皇宫当中本身有暖阁,而这个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供暖结构。在考古人员的研究下,他们发现,宫殿下方有很多地方都是悬空的,这是因为在冬日皇宫会用很多的铁车,将烧好的碳推送到炕道当中进行供暖,这样就将整个宫殿变成了一个温暖的火炕,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极为舒适的温暖。

2、精碳让皇宫无浓烟寒冷为伴

在唐宋时代,穷人还在用浓烟碳的时候,皇宫中已经开始使用"瑞碳",这种碳是从西凉国进贡而来的一种青色的木炭。关于这种碳古文当中也有一定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此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可见此碳不仅无烟而且高热,虽然说古人在此多多少少有着很多夸张的比喻,但是已经能展现出皇家与富人、平民之间的极大差距。

无烟的青碳

结语:在古代当中常常会发生"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即便是这样古人依旧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恶劣的寒冬当中不断的生存下来,往往在最底层的穷人来说,这种智慧才会被无限放大,毕竟于恶劣的天气做抗争,稍有不慎都会命丧于冬日。经过历史的考究,虽然说穷人们在冬日里瑟瑟发抖,但是他们也确实成功的度过了冬日,这点我们要感谢劳动人民的结晶,才有了现在我们对抗寒冷的方法。

在富人和皇宫这方面来说,冬日在他们面前而言毫无尊严,他们可以尽情的在冬日里赏梅花、观雪景等,富人对抗寒冬的方式,代表着不仅仅是我国贫富上差距的问题,更代表的是我国拥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对于现在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当时那个时代,这样的御寒方式多半是世界的前沿。

#古人#穷人#暖气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