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西着力实施“1155工程”推动产业创新

2020-11-23新闻13

陕西科技报-陕西科技传媒网 记者 周励

为深化产学研融合,破解陕西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19年3月,陕西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陕西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启动实施“1155工程”。

什么是“1155工程”?即:建设10个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领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建设100个龙头骨干企业承载的“四主体一联合”等新型研发平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推动500家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建设500个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激发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小微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目前,“1155工程”进展如何?11月19日,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六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史高领,给出了答案。

史高领介绍,省科技厅主要打造了四类平台,着力实施“1155工程”,从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和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等需求方面,激励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定产业创新。

针对重点产业“卡脖子”问题,科技厅通过摸底调研,绘制了产业创新能力清单,按照骨干创新平台的要求,统筹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了若干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这包括: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并且,目前正在积极与科技部协调推进“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工作。

龙头企业是引领一方地域产业链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龙头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省科技厅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共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打通成果转化路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已经陆续批复新型研发平台44个。尤其在今年,科技厅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领域、规上企业与科创板企业培育,将接续布局建设20家以上“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平台。

陕西省中小企业体量较小、自身科研能力匮乏,省内科教资源富集,为快速找到合适的研发机构、精准匹配企业研发需求,省科技厅开发了“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对通过服务平台成功匹配,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的创新平台和企业,将给予双向补贴及项目支持。自2019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已有430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481家科技型企业在线注册,征集技术需求619条,发布科技服务订单138项,签订科技服务合同128项,合同金额已突破1亿元(10897万元)。

小微企业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此,近年来省科技厅精心优化双创生态环境,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和培育力度。截至今年9月,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21家、国家备案90家,科技企业省级孵化器95家、国家级35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5家。各类创新平台吸纳的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下一步,科技厅将继续认真落实《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促进“双创”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小微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1155工程’是我省深化产学研融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我们科技厅将继续与省发改委、工信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配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共同推进工程实施,构建和完善我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新时代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撑!” 史高领在最后的总结语中这样说。

作者:周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