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利峰:种地种出新天地

2020-11-23新闻13

原标题:王利峰:种地种出新天地

图为王利峰正在为装好的石磨面粉封口

“俗话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但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植,想要小麦、玉米高产,科学管理很重要,尤其是在施肥的时候,要结合土壤的条件和植物的特性来确定肥料的多少……”11月20日,47岁的王利峰冒雨来到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向农户们介绍种植经验。

王利峰是郏县薛店镇狮子口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漂泊打拼。返乡创业时,他把亲戚和邻居家弃耕的土地利用起来,又在村里流转了部分土地,进行优良小麦、玉米的培育、种植及特色加工,不仅鼓了自己的腰包,还带动了周边乡邻共同致富。

在外打工 几多波折

王利峰在家里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因为家里条件差,他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在郏县修路、拌料、铺路等,啥苦活儿累活儿都得干。“那时铺路用的是沥青,完全靠人工,一桶烧热的沥青最少80摄氏度,真是热得够呛。还有拌土掺白灰的时候,一条毛巾湿了水系在脸上,就算防尘面罩了。”王利峰说。

熬过几年,手里攒了一些钱,王利峰买了一辆货车,开始在市场上搞运输卖辣椒,后来到郑州开店做针织生意。但天不遂人愿,2001年的一场大火,把店里的东西烧个精光,他伤心、难过,但又没什么办法,只得从头再来。

2002年,王利峰在杭州先是给人挖下水道,然后带着工人到电子厂安装设备。他凭借顽强不屈的韧劲儿、吃苦劲儿,又积攒了一些钱,生活也越过越好。

返乡创业 收获成功

“原本我打算在杭州开一个生产电子类自动化设备的公司,但没想遇到家乡招商会,让我彻底改了主意,决定回家创业。”王利峰说,2008年返乡后,他最先选择的是养猪,当时投进去100多万元,却没想市场行情把握不准,连年赔钱,让他深受打击。手里又没钱了,只能在土地上想办法。2013年,王利峰先把自家和亲戚家的土地集合起来,然后又流转了一部分乡邻的土地开始搞种植。对此,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薛店镇政府和村里大力支持,帮忙协调土地和村民关系等。

刚开始,他种植品种很单一,面积只有几十亩,后来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又培育和种植了许多品种优良的小麦和玉米。现在试验田里培育的玉米品种有13个,小麦品种有26个。

“虽然玉米、小麦都是常规的粮食作物,但是不同的品种培育和科学管理种出来的产量不同。今年我们的强筋小麦亩产已经达到了1100斤(1斤=500克)。”王利峰说,为了追求绿色、健康,他们在施肥、浇水等科学管理方面下了大功夫。另外,他们还筹备建设了面粉加工厂,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加工,既弘扬了中华石磨文化,又保留了产品的原汁原味和丰富营养。

2015年,王利峰成立了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进合作社,只见一个偌大的粮库里,全是黄澄澄的麦子,四处散发着麦香。旁边还有一个石磨面粉加工车间,锃亮的石磨机器轰鸣运转,从生产加工到面粉装袋,完全采用流水化作业。“石磨磨粉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面粉中的营养成分。”王利峰说,目前,他们生产出来的石磨面粉已经在洛阳、郑州等地大量销售。

带动村民 增收受益

王利峰说,他不想走原来传统的种植模式,“面朝黄土,靠天收”,当然也不想让乡亲们再走老路,“其实,做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比城里人收入少”。这几年,他带领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1100亩,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精粮加工,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周边六七个行政村的村民实现增收。

“我们都愿意把种的粮食卖给利峰,因为他对贫困户很照顾,每斤粮食总比正常价格高5分至1毛,这样一亩地能多收入几十块钱。”薛店镇刘七村的刘红宾说。

“逢年过节,利峰还上门慰问贫困户,人很好。”今年70多岁的贫困户李战青和王利峰是一个村子的,他评价王利峰是个敢闯敢干的人。他把自家的地承包给了合作社,除了每年拿到承包费外,还在合作社找了一份看庄稼的活儿,“活不累,农忙的时候一天还有几十块钱的收入”。

#王利峰#新天地#合作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