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有哪些行为损害耳朵和听力?又该如何避免?

2020-11-23新闻14

原标题:有哪些行为损害耳朵和听力?又该如何避免?

耳科专家指出,全球5%的人口(约3.6亿人)伴有聋度为残疾的听力损失,其中逾3200万为儿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约有60%儿童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儿童听力障碍的早发现和早干预至关重要!

保护宝宝听力,从孕妈妈开始

遗传是影响出生宝宝听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孕前检查,特别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曾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夫妇,应尽可能在孕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减少耳聋患儿的出生。

孕中很多因素也会影响胎儿的听力,主要有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包括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孕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危孕妇(糖尿病、甲低等)。因此,孕期应避免病毒感染和使用耳毒性药物,加强高危孕妇监测。

新生儿72小时内做听力初筛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无创的,要求新生儿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一般仅用5~10分钟就可完成测试。0~3岁婴幼儿,采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听觉行为观察法或便携式听觉评估仪进行听力筛查;3岁以上儿童除上述筛查外,推荐结合鼓室图检查,分别在4岁、5岁、6岁各进行一次筛查。

新生儿初筛不通过者,应在42天内做复筛;复筛不通过者,应及早(至少6个月内)去指定机构进行听力诊断。临床试验表明:6个月内做听力筛查,若发现问题,可及时进行干预,助于发展语言水平。过晚发现问题的孩子,语言能力将大大降低。

孩子听力异常信号,千万别忽略

如果孩子总是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看电视时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到特别大、周围有异常响动时大家都有反应,唯独孩子没有动静、孩子在接电话时习惯只用一侧耳朵等, 出现以上种种应怀疑孩子可能存在听力异常,应尽早诊治。

生活中还有一些坏习惯、不良动作,可能损害儿童的耳朵和听力。比如用棉棒挖耳勺掏耳屎,其实耳朵能自洁,无需特别清理;用力擤鼻或吸鼻会伤及耳朵,甚至发生耳痛、中耳积脓等。孩子老吸鼻涕还会增加患中耳炎的几率,严重者可能并发脑脓肿,十分凶险。

植入人工耳蜗要赶在孩子3岁之前

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效果受植入者年龄、病因、病程及术前听觉语言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个体的效果可能差异较大。一般无特殊疾病的儿童,最佳植入时机是3岁前,不影响孩子的正常认知学习,4岁~5岁期间是抢救时期,最佳时期不要晚超过6岁~7岁。

助听器选配注意啥?

选配前要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确定适应证,根据儿童听力损失的性质及程度选配适合的助听器。助听器不可自行网上购买和随意配戴,以免加重儿童的听力损失。

生活中的这些行为伤及耳朵和听力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 杨海弟

开车时喜欢开窗户 开快车时风噪声可能会超过100分贝,这对听力有很大的损伤。除此之外,大声鸣笛、车内放大音量音乐,同样也会伤害耳朵。建议开车时尽量闭上车窗。

常戴“入耳式耳机” 地铁及公交车的背景噪声达70分贝,在嘈杂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损害听力。建议选择耳罩式耳机。建议:在嘈杂环境中,最好不要戴耳机听音乐。

经常去夜店KTV酒吧等背景噪音通常可高达110分贝的场所,去这种场所要戴上防噪耳塞。建议尽量避免在嘈杂环境中呆得太久。

不良的生活习惯 有人擤鼻涕时,喜欢同时捏住两侧鼻子用力擤。殊不知这样会使气流冲浪般“冲进”中耳,从而使中耳内的器官“溺水”,导致听力损害。

#五官疾病#听力#耳朵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