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论坛|未来城市什么样:数字媒介与城市生活

2020-11-24新闻9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0)现场

在刚刚落幕的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一举摘得了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这一全球智慧城市行业领域的“奥斯卡奖”。世界智慧城市离不开数字媒介的支撑。如今的上海处于数字化浪潮前沿,数字媒介编织了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的巨网。

11月21日,“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0)在虹口区三至喜来登酒店开幕。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建人和执行主任龙瀛演讲。

颠覆性技术对城市影响的三个路径

开幕致辞之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建人和执行主任龙瀛首先发表了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龙瀛提到了他今年所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即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腾讯研究院、腾讯云共同推出“We Space:未来城市空间”项目,在中国城市化转型及推进深度媒介融合背景下,展望新基建的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在实践中,他经过思考,将颠覆性技术对城市的影响归纳为三个路径:城市实验室、新城市与未来城市。

龙瀛提出,传统上城市和社会是非常难做实验的,而新城市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数据让我们能够观察城市。例如政务公开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出让、水电煤气的数据,还有社交媒体的数据。虽然现在的数据都让科学家们研究得差不多了,但龙瀛认为,未来会有更深刻的布局。他说:“很多学科都在关注如何把城市作为实验室,比如说现在的计算机领域有一个名词叫作城市计算,用刚才说的各种数据来研究城市的不同的方面。当然还有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也都在做这样的一些工作。”

作为第二种路径的新城市,相比于方法层面的城市实验室,更偏重于认知层面。由于城市的不断改变,城市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人们对城市内和城市间的差别的理解也有所变化。很多传统的城市功能或许会消失,而新的功能会作为补充一一出现。而对于城市发生的种种变化,我们需要趋利避害,做出合理的应对。龙瀛举例说,北京原来是便利店的荒漠,在15年前这是一个问题,但现在这个问题不再那么严重了,因为线上服务弥补了很多不便之处。因此线下空间不够时,可以靠线上发力。另外,我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关于这点,龙瀛说到,他在川西高原度假时,发现当地人每天沉迷于抖音,他称之为“被数字化的游牧民族”。还有新的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也非常重要,龙瀛认为,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做起。

第三个路径是城市创造。他解释说,过去三四年里,很多科技公司参与到了城市的开发之中,出现了很多智慧城市、智慧小镇方面的进展。他说:“在工程当中,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物联网和城市空间耦合在一起,我们的街道和广场,城市家居路灯等等,还有科技引导智慧生活,靠信息传达,大家互相之间合作。还有一个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城市运营管理,这是现在智慧城市主要的思路。”

龙瀛认为,未来,数字创新会融入我们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比如说城市空间对人感知的增强,空间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还有人在空间中的功能等等。不仅是新兴学科在着力于这三大路径的研究和实践,很多传统学科也在积极拥抱这三种路径,因此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孙玮演讲。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未来五年要怎么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孙玮也发表了主题演讲,她分享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未来五年的设想。

孙玮首先提出了都市革命的概念。她解释说,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所谓的都市革命把人类社会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农业社会,第二个是工业社会,而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人类文明新的一个阶段,被称为都市社会,因此都市革命就是人类社会完全都市化的一个进程,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新的社会转型,就是从工业社会向都市社会的转变。

在都市革命的背景下,很多亚洲和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城市性和中国城市的文化传统做出了很好的阐述。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性,在中国卷入到整个世界化的城市进程当中,中国的城市性如何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和世界城市性展开对话,这是本土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资源。在这里,孙玮提出了城市共同体的概念。在这个原子化的社会里,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的整合的作用强调的是共识和共同谋划,而在数字时代,媒介传播需要承担构建城市共同体的社会角色。

在此基础上,孙玮提出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未来五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她说:“我们做任何学术研究,除了追求学术体系、学术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记住我们的责任,要从公共利益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需要利用现在推进的城市传播研究,试图在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三个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作用,一方面为学科建设来做出研究方面的贡献,另外也要追随国家、中国社会有关人民整体利益的发展。同时,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孙玮也期望中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更大的提升。

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十四五”的新研究阶段中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展现新的研究格局;第二,在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展开数字城市沟通的考察;第三,作为教育部指定的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要发挥龙头作用,展开跨学科、跨校、跨界的合作,在机制上不断创新;最后,利用现在的机制与海外展开更广泛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在亚洲的城市传播研究当中占据显著的位置。

孙玮进一步介绍了在中心未来的发展中的五大研究方向,即媒介视野中的城市报刊史研究、数字时代的传播和城市公共性、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创新、中国特色的媒介理论研究以及作为社会智库服务社会的一个实践性的方向——数字智能城市实践的研究。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行业互联网#智慧城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