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五国伐齐之后,范雎向秦昭襄王献上一计,五十年后发现真高明

2020-11-26新闻11

继商鞅变法后,范雎提出的一项外交策略又让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进了一步。而这个外交策略提出五十年后,秦始皇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不得不说这个外交策略是真的很不错。

当然,在实行这个外交策略之前,秦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而且并不固定,只要是能让秦国的东进之路顺畅一些,秦国都会去做。历史上提到的战国纵横,其实就是南北合纵和东西连横的外交策略,秦国多数时候就是采用连横的外交政策。

这是大的外交策略,如果中原六国之间有什么战事,秦国也不介意背后捅上一刀,反正当时的诸侯结盟也好、攻伐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存在真的友好关系。

比如公元前284年左右的五国伐齐事件。燕国名将乐毅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当时的齐国在齐湣王时期很是强盛,而这种强盛让各个诸侯国产生了忌惮之心,所以乐毅很容易就说服了各个诸侯攻打齐国,不过对于五国联军的说法,《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并不一致。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而《资治通鉴》记载:“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根据后续的史实来看,秦国应当是参加了战争的,而楚国则没有参战,所以《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准确的。其实我们看这个五国阵营,秦国没有必须参加的理由,也没有不参加的理由,看起来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而之所以存在,于其他国来说,就是防止秦国背后捅刀,攻打三晋,而秦国则认为参加是有利于秦国的,反正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变弱,都对秦国有利,它完全可以出兵去掺上一脚,所以就参加了。在这一战中,秦国攻下了被齐国占了的原本属于宋国的陶邑,并将其占为己有。

这个地方后来成为秦相魏冉的封地。距离这次大战十几年后,魏冉又想攻打齐国的纲、寿两地,这被认为是魏冉为自己谋私利,因为这两个地方距离陶邑很近,打下来后其实在未来就属于魏冉的土地。

不过史籍中对于魏冉的这次纲寿之战几乎没有什么记载,至于打了还是没有打,也语焉不详,但是魏冉想打而且也请示了秦昭襄王,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因为这件事成为范雎获得秦昭襄王信任的机会。

范雎原本是魏国人,也想过在魏国建功立业,只是被魏齐怀疑有联合齐国坑魏国的嫌疑,所以对其极尽羞辱,并差点将其打死,后来范雎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改名换姓,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逃到了秦国。

当时秦昭襄王正缺人才,他急于东进,但是很难真正打开东进局势,所以正绞尽脑汁寻找破解之法,所以范雎去秦国去的很是时候。范雎向秦昭襄王贡献了自己的外交策略,他直接告诉秦昭襄王,秦相魏冉攻打纲寿的策略是极为失败的。

因为越过韩国和魏国而攻打齐国,“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这样即便攻下来了,也未必就真能是自己的,很可能为他人做嫁衣,毕竟飞地很大程度上根本就是鸡肋。

当初赵国之所以借道,让魏文侯攻打中山国,其实就是存了这样的心思,魏国不管胜不胜,得利的都是赵国,所以借道攻打远处的诸侯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避讳的一件事,很难真正回报大于付出。

所以范雎建议秦昭襄王远交近攻,这样不论打下多少土地,都是实实在在的。秦昭襄王认可了范雎的这种外交策略,并将其指定为秦国的外交政策,这一年是公元前271年。这个外交政策很高明,而远交的主要对象就是齐国。

稳住了齐国,秦国就能专心对付三晋和楚国。这为秦国的东进省去了不少的麻烦,而范雎也越来越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几年之后,范雎再次助秦昭襄王一臂之力。

当时的秦昭襄王虽然已经继位达四十年之久,但并未真正完全掌权,他的母亲宣太后长期把持朝政,他的舅舅魏冉以及另一个舅舅和两个兄弟组成的秦国四贵都是秦国了不得的人物。秦昭襄王被这几个人遮掩住了光芒,以至于很多人只知道这几个人,而不知道秦昭襄王。

范雎就建议改变这种局面,如果一个国家政出好几门,自然是很难真正强盛起来的,而秦昭襄王也早就厌倦了这样的局面,所以在范雎的辅佐下,秦昭襄王终于废掉了宣太后,驱逐了秦国四贵,真正掌了秦国的权。

再之后,秦国就开始彻底实施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为攻灭六国做准备,再不几年就有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在位时间很短,加起来不超过三年的时间,然后就是秦王政登基,在公元前221年攻灭六国,真正实现了一统天下。

说起来还真是巧,公元前271年,范雎见到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并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认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正好是五十年。在秦国的统一大业中,范雎和“远交近攻”这个外交策略功不可没。

#秦朝#君王皇帝#秦始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