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高质量中的高质量!你知道后海塘百年未曾大修的秘密是什么吗?

2020-11-27新闻3

原标题:高质量中的高质量!你知道后海塘百年未曾大修的秘密是什么吗?

秋雨沥沥、铅华洗尽,一条江,一片海,一座山围起来的千年古城,承载了婉转岁月、历史流痕。这是一座不可复制的滨海小城,时光在这里一咏三叹、吐息如兰……

寻访后海塘

后海塘是宁波市区附近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由于城市的发展,曾经雄伟壮观的镇海古城墙,功成身退后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剩城塘合一的北城墙——“后海塘”继续发挥着余热,静静诉说着镇海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也寄托着我们慎终追远的思念……

后海塘东起巾子山麓,西至俞范嘉燮亭,塘体蜿蜒伸展,全长4.8公里,塘面宽3米,高9.9至10.6米。远远望去横亘其间的石砌海塘犹如一条银色的巨龙倾伏东海之滨,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后海塘历史

后海塘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元和四年(809年),朝廷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治之始。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筑土塘以挡海潮,但“常有冲决之虞”,于是在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土塘为石塘,但仍抵御不了狂风巨浪的冲击,多次溃塌。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镇海县令王梦弼为抗风潮侵袭,具状上呈,恳请朝廷拨款修塘。王县令经过广泛调查,博采众议,认为“单石薄土奚能永固”,遂于风涛顶处改建夹层石塘576.5丈,次要地段修石塘396丈,新建石塘51丈,修北面坍城表里810丈。他亲临工地指挥,历经三年,才把旧石塘改筑成新砌石塘,形成城北巨障。

到了清道光十年(1837年),石塘又屡遭飓风恶浪,土石溃决,当时的镇海县令王梦弼决心彻底根除隐患,把单层石塘改为夹层石塘,古海塘又进行了一次大重修。

海塘工艺

据史料记载,此次重修工程非常浩大,共历时4年,耗资8万余贯,所有款项全部从国库划拨,相当于国家级的重点防御工程。所用椿木采伐于福建,嵌缝石灰烧制于富阳,石料开采于鄞慈的鄞江、大隐,上千工匠募集于宁绍两府;仅是石料一项就有8万多立方米,均从百里以外运至。

古海塘构造科学、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在中国海塘修建史上非常有研究价值。它的构造工艺俗称夹层石塘,即从塘脚到塘顶,用厚条石一横一竖埋砌7道,各凿贯成如带,作为龙骨。通塘匀排7带,再镶入大石板铺砌的6路幔板,以横贯纵,幔土为塘。龙骨与龙骨、龙骨与幔板之间,皆凿槽样相嵌,下加衬板一层骑缝贴砌。

石与石间胶入稠灰,使海水不能入缝抽土。又底夯块石,兼钉顶桩,塘外束关石排桩,塘口扣回浪立石,上下嵌成一片。设计之精良,工程之浩大,为浙江省沿海所罕见,以后近百年未曾大修,可以说是优良工程中的优良工程了。

“城塘合一”

为防止海浪冲击海塘的要害部分和防御倭寇在海塘上登岸,王梦弼又在从巾子山到 望海楼的这段石塘上筑起城墙,置“警铺”12座、大炮25尊,既防止了海浪冲击和海塘的损坏,又大大加强了防御工事的完善,“下塘、上城”双剑合璧,故称“城塘合一”!

古老的海滨小城,生活像流水般平静祥和,后海塘依然是镇海市民茶余饭后最喜欢去的散步场所之一。走过漫长而又孤寂的岁月,如今的古塘底下沧海”已然变“桑田,但后海塘依然如同一位坚不可摧的海天卫士,守卫着海天雄关……

#后海塘#海塘#高质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