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铁马金戈英雄酒

2020-11-28新闻7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西凤酒的诞生,与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军事家秦始皇关系密切。从秦酒到六代西凤酒的故事,更是奔涌着英雄的血脉,诉说着战场的雄浑与悲壮。

秦穆公赐酒救“野人”,“野人”临危助秦军;将相誓师斟“秦酒”,势如破竹名远扬;兵马俑激萌“将军肚”,秦军借酒壮胆魂;汉武帝赐酒霍去病,大将军分甘酿“酒泉”……一个个或惊险或悲壮的故事,强化着西凤酒“英雄酒”的标签。金戈铁马千秋事,幻化成一串串荡气回肠的英雄传说,或喜或悲或百感交集,人酒合一,铸成一座座口耳相传的中华武魂丰碑。

在甘肃酒泉酒文化博览园内,巨型仿制的汉代酒杯雕塑颇为显眼

1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生,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大型古装电视剧《大秦帝国》中这首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主题曲,吟唱着秦人秦军秦帝国的风骨和血性。

彼时为魏国谋士的商鞅,也为秦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的士气所震撼:“赳赳烈士,天地难泯。我遍查秦军尸体,致命伤都在前胸,他们面对天下最精良的铁甲方阵,强弓箭雨,眼皮却眨也不眨地前仆后继,死不回首……和魏军作战的,不是秦军,是秦国、秦人……”

与这些悲壮画面相辅相成的,是那一坛坛、一罐罐的快意江湖英雄酒。“黑林沟,英雄酒,后生上阵莫回头。”《大秦帝国》中黑林沟老兵“献酒壮行”的情节,诠释着千百年来金戈铁马英雄泪的豪迈与酸辛。

有人曾总结:秦兵耐苦战,一扫天下同,有三个秘密武器——秦酒、锅盔和轻骑。行军打仗庆功宴必豪饮,壮军威,长精神。锅盔是耐存干粮,轻骑则保证了进攻的速度。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和打仗都离不开酒,窥视中国历史进程的背后,就有一部酒的历史。

一方水土一方酒,酒如其人,人如其酒。作为西凤酒滥觞的秦酒,因为秦人的脾性,以及秦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特殊重要的角色,而拥有了特殊的底蕴和个性。“虎狼之师”的名号背后,流传着一段段洋溢着家国情怀的故事和传奇,滋养出诸如《大秦帝国》这样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剧。

2

据公开资料,三千年前的殷商晚期,秦酒已经在宝鸡凤翔诞生。传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携家乡出产的秦酒犒赏三军,以壮军威,终于歼灭商纣,建立了西周政权。

主角换为秦国君主,“酒与武魂”的故事更加多样。关于酒文化的古代著作《酒谱》记有:“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醑惟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于河”的典故。

2018年12月15日 ,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 守卫”展览一角

及至“秦王扫六合”,“秦酒”的气魄与威仪也达到一个顶峰。就此,早有酒史爱好者做出过绘声绘色的描述——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调集千军万马,开始向东方六国展开大规模进攻,开战之前,他大摆秦酒宴,任命李斯为丞相,王翦为大将,全面启动统一六国之战。这是秦国六代国君的既定国策,当时秦始皇处理此事的风格,就如“秦酒”之烈、秦风之迅。

据说在任命将相的盛大典礼上,秦始皇亲自给丞相李斯斟满三斛“秦酒”,李斯一饮而尽,并宣誓效忠。他又给大将王翦送了六车“秦酒”,命他每灭一国,就饮一车“秦酒”,王翦受宠若惊,誓死力战。自此,“秦酒”成了秦王朝的宫廷御酒,随着秦扫六国而声名远扬。

至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个有关秦兵马俑的有趣解释了。浩浩荡荡的秦俑大军中,顶着“啤酒肚”或将军肚的兵将不在少数。有专家认为,将军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人甚至断言,兵马俑的地位越高,肚子就越大。有关注这一问题的史迷文章称,平日训练有素的秦兵,开战前一般都会喝酒吃肉,越是紧张的战局前吃得越多,喝得越凶,然后趁着酒气奋勇杀敌。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啤酒肚”的士兵由于太胖,连盔甲都套不进去,这也解释了为何兵马俑中有些秦兵不穿盔甲。

其实,不只兵马俑,很多艺术形象,尤其是古代画像作品中,那些名扬四方、战功赫赫的将军猛士们,大都有着“重量级人物”式“啤酒肚”。据史料记载,古代选拔士兵和将军的标准是:“弓马娴熟,膂力超伦”,即武艺高超,力大无穷。可见,萌猛兼备的兵马俑,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秦酒穿越千年的代言人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应该从更为严肃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文章指出,因为严格的赏罚制度,秦军上下几乎没有“酒囊饭袋”,更不可能出现一群养尊处优的将军,其大肚可能并不是人身体的脂肪堆积,而是人为添加的腹甲。秦军将领们很可能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软甲,甚至是布垫,并将其层层堆叠于腹部,为自己添加一道防御措施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制造了所谓的“将军肚”话题。

3

比起万马奔腾的战地厮杀,有时看似波澜不惊的宴席酒场,实则演绎着另外一种荡气回肠甚至惊天动地的群雄逐鹿战场图,于无声处听惊雷。

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8年、赵惠文王20年),秦昭襄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进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后听从大将军廉颇、上大夫蔺相如的建议,与蔺相如一同赴会。

电视剧《汉武大帝》剧照,图右是陈宝国扮演的汉武帝

会面中,双方“把酒言欢”——想必是秦酒,酒过三巡,秦王对赵王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

此时蔺相如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被迫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据上风。

时移世易。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40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实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史称鸿门宴,也叫秦酒宴。

在宴会上,项羽与刘邦频频举杯,畅饮秦酒。同时,命项庄舞剑助兴,欲乘机刺杀刘邦。刘邦部将樊哙知晓项王欲借酒杀人,便带剑执盾闯入护卫。其间,樊哙站着连喝八大杯秦酒,手提长剑,目瞪项羽。这一壮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项羽赞叹“好一个壮士”,吩咐侍从为其赏酒让座。刘邦以不胜秦酒之力为借口,溜之大吉……

有后来者慨叹,霸王项羽因贪秦酒失秦地,进而又失掉天下,留下了千古遗恨;又有人言,或多或少借助于秦酒之力,刘邦时来运转得天下。

4

在汉代,与秦酒相关的军事佳话,以汉武帝时期为盛。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以御酒为霍去病率领的征西将士饯行壮色。与霍去病及酒相关,长期以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第一要属酒泉(今甘肃酒泉)的命名(另有说法认为,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在古代,酒泉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为汉代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之一。

按照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在汉武帝赐名之前,酒泉并不叫“酒泉”,而是叫“金泉”。传说曾有个商队途经酒泉前往西域经商,一路上,他们经过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就在他们干渴难耐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一眼清泉。于是,喜出望外的人们纷纷饮此泉水解渴。这时候,有眼尖的人发现水里有金色,便伸手去取,没想到居然取出了金子……他们把这个好消息传了出去,久而久之,这地方就被称作“金泉”。

在一些影视剧中,当年血气方刚的霍去病长途奔袭,在河西走廊一带痛击匈奴,并因势利导扩大了战果。汉武帝因此特地派人给霍去病送去一坛御酒,以示嘉赏。但霍去病认为,战争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众将士英勇拼杀的结果。于是,当即将此坛御酒倾倒于金泉中,将泉水变成酒水,邀请将士们共同畅饮。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就将“金泉”改称为“酒泉”。

如今在当地,还可以看到清代石碑上的类似讲述。该石碑正面是“西汉酒泉胜迹”,背面叙述霍去病将汉武帝赐酒倒入泉水中与将士共饮的故事。民国元老、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游览酒泉时吟诵的一首散曲,道尽了霍去病们的欢喜和哀愁:酒泉酒美泉香,雪山雪白山苍。多少名王名将,几番回想,白头醉卧沙场。

来源:2020年11月2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君王皇帝#秦朝#霍去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