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盛世才华之下的桀骜,李白傲骨之下的非常人之路

2020-11-29新闻7

每每提到李白,我的脑海之中总会浮现出那个才华卓越、风流倜傥的谪仙人般的身影,他桀骜不驯,不畏权贵,天子面前尚且可以纵酒长歌,书尽盛唐风采;他游遍山河,只为遵循自己的理想,从巴蜀之地,顺长江而下,北上长安,冠绝国都;他诗文惊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此间唯有太白一人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绝世的李白,其是仕途却坎坎坷坷,屡屡碰壁,天才有天才的骄傲;然而社会有社会的残酷,当李白迎头而上的时候,不惧风雨,却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的两朵奇葩,但是却有着不一样的际遇,李白的辉煌来的快也失去的快;而杜甫的人生像历史一样缓缓前行,在时光的沉淀中,绽放光芒。

1.科举制度的新的机遇

对于唐代的读书人了来说,科举制的施行,无异于带给了他们最大的晋升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科举制度为其提供了新的为官之路。在科举制度之前所盛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一项专门维护上层士族门阀的取仕制度,不论从何立场出发,最终的受益者依旧是世家大族。这也是为什么自魏晋时期开始施行九品中正制,延续了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一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度取仕最大的不公就在于其对身份地位的限制,本来九品中正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地方推荐,由下而上将出色的人才选拔至统治中心,成为统治集团的精英成员。但是由于之中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极易被地方有权势的门阀士族掌控,而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目的。变成了门阀士族维护自我利益的一种方式,逐渐通过家族成员的晋升,扩大政治上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了门阀政治。

科举制

而科举制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改变了取士的方式,由自下而上变为了自上而下,由最高统治集团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为了减少门阀士族的影响,将科举的大门向社会底层的士子敞开了大门;而门阀士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不得不向统治者妥协,同意了科举制的施行。对于隋唐之后的士子来说,哪怕是最底层的一个读书人也有可能的通过科举最终一鸣惊人。

2.商贾出生的无奈

然而这一政策对于李白来说,却毫无用处,甚至成为了其步入仕途上最大的阻力,就是因为其家族乃是经商的。在我国古代众多封建王朝之中,除了宋代未曾施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之外,其余时期,都有着严格的对商人的管控。因为我国古代的王朝是典型的在小农经济之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小农经济时期基础,因此历朝历代都在严格打压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在极力压迫商人。

李白

对于李白便是如此,李白虽然空有一腔才华、满腹经纶,但其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便是商人子弟出身。因为在重农抑商的时代,作为商人,虽然家财万贯,却不得不接受来自各个阶层的鄙视。士农工商,商人排在了最低的位置,为了打压商人的地位,商人甚至不能穿同样颜色的鞋。同时,在科举制施行的过程中,商人户籍的子弟也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这变相的阻断了商人地位的提升。

农民耕种

很不幸的,李白因为商人家庭出身的缘故,科举考试与其无缘。然而满腹经纶、一腔热血的李白,是不可能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低头的,既然科举之路不通,便另寻他路。而李白也开始了他的自荐生涯,所谓的自荐,通俗来讲,便是依附权贵,谋得出路。

1.李白的求仕之路

李白的名声在从蜀地出来之后,一路上与各地文人相唱和,逐渐提高了起来,也引起了了众多权贵之人的青睐。在李白二十七岁的时候,和宰相的孙女结婚,并且安家于安陆,其实对于李白的这场婚姻来看,是一次非常明显的政治联姻;许家看重的是李白的才华,而李白需要的是许家的权势。但是许家已经从政治中心退出来了,对李白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因此不久之后,李白便又转投他处。

李白醉卧之形

婚姻不是儿戏,即便是政治联姻的需求,李白也不可能一直通过与权贵之家结亲来谋取仕途。在李白三十岁的时候,来到了长安,在这里李白通过人脉逐渐搭上了玉真公主这条大船。李白为人洒脱,而且风度翩翩,不仅仅会诗文,而且还会舞剑,对于这样的人才,玉真公主自然来者不拒将其留在了身边。

贺知章

但是李白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来到玉真公主身边的,但是玉真公主似乎从未有过将其推向朝堂的意思,只是为了让其为自己写诗取乐罢了,最终李白郁郁不得志,离开了长安。直到李白三十五岁有一次来到长安结识了贺知章之后,贺知章对其大加赞赏,称其为"谪仙人",李白才名声大噪,被玄宗召进宫去,供奉翰林。满心欢喜的李白本以为这次自己终于要步入仕途,一展才华了,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如笼中鸟雀般的生活。

2.天子身侧的笼中雀

进入宫中的李白,本以为是走上仕途的际遇,没想到却变为帝王身侧的玩物,这与李白向往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李白虽然被供奉为翰林,但是实际就是担任了唐玄宗的私人秘书,每日的工作便是为皇帝、妃子写诗取乐,毫无意义可言,根本不可能参与到朝堂政治之中去。最终在失意之中,李白仅仅在宫中待了不足两年,便愤然离开了长安,而李白的离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唐玄宗

首先是李白本身失意之下的心灰意冷,已经四十多岁的李白,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进入朝堂政治之中的机会,然而却成为了帝王一人的玩物、取乐工具,与政治没有半分关系。这使得李白在宫中郁郁不得志,每日借酒消愁,但是这依旧掩盖不了李白的才气,却实现不了李白的政治理想,最终选择了离开这座让他失意的长安城。

杨贵妃

而另一方面就是李白桀骜性格在宫中不讨喜,使得玄宗由喜爱变为了讨厌。李白在宫中的表现,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恃才傲物",常常对宫中之人蔑视无礼。但是宫中之人皆是皇帝的近臣,面对李白的行为,难免不在皇帝耳边抱怨,尤其像高力士这样皇帝数一数二的近臣也对李白不满。久而久之,皇帝对李白好感也逐渐消失,不再看重李白,而宫人们也见风使舵,挖苦李白,最终李白选择离开了长安。

1.科举制度的无情

对于李白的人生之路,科举制度的无情应该是李白仕途之路上最大的阻拦。参加科举制度的硬性要求,彻底将李白拒之门外,必然凭借李白卓越的才华,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因为李白的出身,这一切都变得不再简单,李白一路上坎坎坷坷,为了踏入仕途不惜谄媚权贵,却依旧得不到想要的人生。

农民耕种图

但是对于科举制的无情,我们是否也要区别看待呢,将商人子弟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也必然有其道理。士农工商,将商人排在社会的最底层,对于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当时的社会基础来说,农业、农民是统治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而士人又是统治阶级的组成,因为他们的地位必然要抬高。

商人经商之盛况

而且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安土重迁是其根本特征,农民的安土重迁心理,对于封建王朝来说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统治基础的稳定。农民的稳定性,远远高于商人、手工业从事者,因为商业活动的开展必然是广泛的,常常需要四处走,这给封建统治者的户籍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而且商业利润高,一旦不限制商业的发展,引发大批人弃农从商,就会导致统治基础的混乱。因此科举制度将商人子弟排除在外,也是时代发展所需,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

2.时代境况的转变

李白的人生之所以坎坷,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引发的政治形势的不同。李白曾将自己比作苏秦、张仪等战国谋略家,又学习纵横之术,以求一展宏图,这也是李白不顾家人反对,孤身一人出蜀的重要原因,但是李白却错误的认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天下政治的变革,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施行。

苏秦

唐代是一统的时代,而非春秋战国那样四分五裂的时期,纵横之术早已失去了其政治价值,如果李白一直坚持向政治要员推广纵横之术,甚至有可能被定为谋逆之人,因为只有分裂之时才需要纵横之术。

影视形象中的李白

而另一个方面就是李白太过好高骛远,他妄求一步登天,通过结识权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李白眼里,所谓的政治,唯有皇帝身边,朝堂之上才可称之为政治。但是李白却忽略了作为一个政治家、出色官员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经验。没有谁是天生的政治家,唯有官场之中的磨练,才能造就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李白妄想一步登天,必然只会摔得更惨。

对于李白,不可否认,我的内心一直都是崇拜的,崇拜他的诗,崇拜他的人,崇拜他多姿多彩的人生,但是李白的人生、李白的理想,有缘都是理想,那是梦中的追求,而非现实的契合,李白的头破血流恰恰是社会给予的最大的警告。可以说,李白的出现时代的需要,可是当李白发现这个时代让他不快乐的时候,他选择了打破时代的桎梏,从一点一滴,他都脱离了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李白这个天选之子,会在那个时代与世人格格不入,竟然使得贺知章大赞李白那是谪仙人下凡。对于李白的才华我从未否认,甚至充满了狂热的崇拜,但是对于李白的行世所为,却不敢苟同,李白的人生是无数人的向往;但是李白的现实,却从未尽的人意。

参考资料

《新唐书》

《唐才子传·李白》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