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初分封——靖难之役的祸源、叔叔与侄子的较量

2020-11-29新闻28

其实说到明朝的政治走向的最大变化之事件,应该是由朱棣一手策划的靖难之役,通过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掌握了主动权,逼迫建文帝朱允炆下台,仓惶逃窜。而曾经为燕王的朱棣也登基为帝,大明王朝的直系皇室也由太子朱标变为了燕王朱棣一脉。对于燕王面对建文帝削藩之时选择主动出击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自保行为,但是也可以说是燕王朱棣早已谋划许久的叛乱。而这,则要全部从明初朱元璋大肆分封藩王说起,朱元璋明初封王规模之大可谓不输汉初时期的封为,他将自己二十五个儿子都分封出去,镇守各地,维系朱明天下。然而却没有想到,大规模的封王行为,最终引发了改变大明政治走向的战端。

1.二十六子,二十五位藩王

朱元璋一朝应该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大肆封王的为数不多的王朝。实际在朱元璋立国之初,为了稳固人心,收拢将领,也对异姓大臣进行过大规模的分封,在最初共分封了六位异姓王,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后还追封过一大批王公。

朱元璋

随后便是对当时朱元璋自己儿子中年龄较大,且有战功的人进行分封。尤其是当时皇后马氏所生的几位子嗣,朱标为太子留守南京,老二、老三派往西安和太原为秦王和晋王,而四子朱棣被派往了北平为燕王。其余诸子弟也在之后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朱元璋分封为王,最终二十六人有二十五人被封为王爷,驻守全国各地。

徐达

其实这个时期的朱元璋所分封的众多同性诸侯王手上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实力,也没有掌握太多的军队。因为在建立大明得到过程之中,朱标、朱棣这些之后的藩王大多年龄尚小,未经历过战争,没有战功,在军中声望底下;甚至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出身,例如朱棣出生之时,朱元璋大势已定,即将登基称帝。而为何之后的众多藩王如朱棣、朱权等人手中掌握重兵,甚至威胁到了皇位,这还要和晚年的朱元璋说起。

2.晚年的大肆杀戮

其实明初时期明朝大军是掌握在如徐达、常遇春等大将手中的,因为这些人早年间就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如徐达自朱元璋起义之时便追随朱元璋,一路上历经战火,其名望朱元璋的军中仅次于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后被封为魏国公,官之太傅,在当时的军中号召力极强,而明初如徐达这样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将领极多,因此那些皇子极难获得军中大权。

朱元璋雕塑

但是随着朱元璋晚年为人昏庸、极易猜忌,滥杀无辜,使得朝中臣子诚惶诚恐,尤其是众多武将,纷纷选择交出兵权,辞退回家。文官之中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在武官之中韩国公李善长、景川侯等众多王公贵族被朱元璋赐死。在朱元璋晚年,因真的或者假的罪名先后处死了将近三万多人,且其中大多为曾经独掌一方大权的将领。

宁王朱权之墓

而这些将领的死,也就显露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全国各地的军队由谁掌握,因为朱元璋已经忌惮异姓王了,必然不肯将其再度归还与异性人手中,那么,那些分封在外却没有实际兵权的王爷便是最好的人选了。因此各地尤其是北方的藩王得到了众多的兵权,燕王等人也是在这个时候成长起来的。如宁王朱权统领兵八万、战车六千、朵颜三卫众多精锐骑兵。

1.宽厚待人

就性格来说朱允炆和他父亲朱标都没有很好的继承朱元璋的狠辣绝决,朱元璋是一个能屈能伸、杀伐果断的人,不然也不能在元末的乱世之中崛起,建立大明。然而其子朱标以及孙朱允炆的性格与其格格不入,二人都是性格宽厚之人,温文尔雅,待人和善。其实这样的性格对于朱元璋这个大老粗来说,着实非常喜欢,打天下需要武力,可是治理天下则需要学识以及谋略,因此对于朱标和皇太孙朱元璋都非常喜欢。

朱标

因此面对朱标的死,朱元璋伤心异常,随后一心扑在了朱允炆身上,一方面想要将其培养成一个合格帝王,另一方面则为朱允炆大肆安排后路,保证其登基之路的顺利。这也是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重要愿意,然而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行为最终适得其反,害了朱允炆。

朱允炆

而朱允炆也确实是中国古代帝王之中少有的性格淳厚的帝王,在担任皇太孙的时候便向朱元璋建言修改《大明律》中一些严苛的法律条文,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其实朱允炆形成这样的性格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朱标被立为太子,便没有了像朱棣他们那样的机会前往边境,所有朱允炆生活的环境较为安定。再加上朱标长子早夭,朱允炆得到了朱标的全部关爱,早年便学习儒家经典,逐渐养成了温和的性格。

2.温和的手段造成的祸乱

如果说朱允炆之所以被朱元璋青眼相加,被立为皇太孙,最终继位是因为其宽宏温和的性格,那么造成靖难之役、燕王反叛、帝位易主的结果也是由于其温和的性格造成的。其实在建文帝继位之前,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已经为其将朝廷之中有可能威胁到其皇位的人肃清一二,所剩无几;并且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皇权专制更上一层楼,留给朱允炆的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局面。

朱允炆

其实对于明朝众多的藩王,朱元璋不是没有忌惮,但是朱元璋始终认为朱明的子孙是不会自相残杀的,即便当朱标死后,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继承者的时候,朱棣已经表现出了愤怒,朱元璋依旧选择了忽视。因为他始终坚信朱明子弟之间不会自相残杀,然而一切都是事与愿违,在他死后,新登基的朱允炆第一件事就是选择选择清算自己的叔叔们,开始削藩;而藩王们也开始厉兵秣马,觊觎皇位。

朱棣

实际上建文帝继位之初,各地的藩王依旧是非常忌惮的,这种忌惮主要来源于朱元璋所遗留下来的余威。朱元璋在清算众多功臣时的雷霆手段,不仅仅是对众多臣子的惩罚,也是对众多藩王的告诫。因此朱允炆在清算藩王的时候,开始并没有遇到阻力,周王、代王、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一年之内五个藩王,可谓让各地藩王坐立不安。若是朱允炆携此雷霆之势将当时实力最强的燕王也削掉,未尝没有可能,可是其却选择了等待。

1.少年天子、壮心之志

朱允炆继位之时只有二十一岁,弱冠之时、意气风发之时。这个时期的朱允炆正是热血之时,由于自小便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加上其父亲的教导,朱允炆不仅仅性格温和,同样希望一展宏图。而朱允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因为他清楚的认识到,众多的藩王最终会成为其推行自己政策理念的强大阻力。

燕王朱棣

在朱允炆身边聚集的大臣如、等人,其实在现在看来,两个字概括就可——腐儒,用四个字来形容——纸上谈兵。恰恰就是这样一群人成为了建文帝的幕僚,也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实际制定者。之所以造成建文帝身边无良臣可用,就在于朱元璋晚年不仅仅杀害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还使得相当一批大臣辞官隐退。

周王

因此建文帝在对付周王、代王、湘王这种虽然名望高,但是没有掌握太多实际军事力量的藩王的时候,游刃有余。如周王,其是朱棣的胞弟,削藩周王,主要目的是削弱朱棣羽翼,加上周王为人懦弱,虽然是明朝宗室,确实一个有名的医学家,因此定其罪并加以逮捕,要简单多。但是当面临朱棣、朱权这种掌握实际兵权的边疆藩王,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士大夫则就显示出了其不足。

2.唯唯诺诺削藩之路

在将周王、代王等藩王削掉之后,朱允炆以及其幕僚集团却犹豫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周王等人属于有名无实的藩王,而朱棣、朱权等人却不一样,这些人手握重兵,镇守一地,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徐徐图之。恰恰是这犹豫,最终葬送了建文帝的春秋大业,最终削藩之策一败涂地,甚至失去了皇位,不得不选择逃亡。

朱棣身边的第一谋士——姚光广

其实朱棣面对削藩政策,不是没有顾及,但是就像前文提到了,他也在忌惮朱元璋的余威,即便是建文帝这样一个毛头小子,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建文帝削藩之快,超出他的想象,一年之间便将五位藩王打落王位,因此朱棣也一直在观望建文帝之后的做法。因为这决定了燕王朱棣是顺从建文帝的削藩还是选择直接起兵,和建文帝分庭抗礼。

故宫——明清两代皇家居所

因为建文帝削藩速度之快,使得燕王朱棣当时手中的兵力分散,且没有其他藩王帮助,势单力薄,面对建文帝的大军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建文帝等人却选择了观望,想要探清楚朱棣的虚实再进行下一步的谋划,而这一段时间,恰好使得朱棣有足够的时间召集军队,联合其他藩王。在与建文帝的战争中,争取到了宁王朵颜三卫的领导权,最终朱棣一举攻破南京,结束了建文帝的统治。

其实封王这件事情一直是各个封建王朝时代所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如汉初刘邦不仅仅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同时还分封了相当数量的异性诸侯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其正统统治。然而我们要了解到,古代封建社会时代的王朝,乃是家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因此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权势与财富被无数人所羡慕。这也就导致了古代时期起义、叛乱频繁,而这些说到底其实也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权势与财富。朱允炆的削藩之策是对的,但是却没有审时度势,看清自己的实力,最终导致了之后燕王篡权的后果。如果朱允炆愿意等朱棣过世,在慢慢削弱燕王这个当时实力最大的藩王,也许也就不会发生之后的众多战端。

参考资料

《明史》

#明朝#朱元璋#朱允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