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科举制:寒门子弟的新的晋升机会与现实之下的冲突

2020-11-29新闻8

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发展中,科举制的出现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政治上来说,为中下层阶级的士人打开了新的晋升道路,使得统治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治阶层发生了下移;从文化上来说,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文化下移,对教育的重视由上而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官方和私人各自创立的各种学院纷纷产生,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培养人才基地, 然而事实上科举制在古代真的使得众多中西层人士受益了嘛。事实上是否定的,尤其在古代各种资源稀缺的情况之下,培养一个通过科举制度成功步入仕途的士人是非常难的。

1.从九品中正到科举取士

其实科举制的诞生也是坎坷的,尤其是在隋唐之前士族门阀当政,从魏晋时期所开始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在世家大族的把持下逐渐由选拔贤良的举荐制度变成了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而这造成的最现实的结果,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参差不齐,由于世家大族把握了仕途晋升的渠道,所以使得寒族和上层士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统治阶级内部也被上层士族牢牢掌控。

九品中正制

首先就是上层士族的子弟充斥于统治阶级内部,这些人不论才能如何,大多都可以依靠家族在仕途上谋得较好的晋升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世家大族的教育资源、人脉资源越来越好,往往一个大家族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落。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氏、王氏等大族,一直都是当时朝廷之中的要员,而家族子弟也因此得以在各地为官。

谢安

即便世家大族的子弟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不是每一位士族的子弟都会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可以步入仕途为国家做出贡献人。而这也就使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官员良莠不齐,既有如谢安、王导等安定国家的治世能臣,也有不谙朝政如谢灵运者,最终被杀。而科举制的出现,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朝政的把持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更新换代。

2.统治阶级内部的转变

科举制的施行,其中必然会遭到士族门阀的反对,尤其是在科举制问世的隋唐时期,隋唐的皇室皆是出自士族,而且其帝国的建立也离不开士族。但是为何在隋唐之初的帝王便不遗余力的推行科举制,即便面对了强大的阻力,依旧选择打破重重障碍,推行科举制的施行。

隋文帝杨坚

而这和统治者认识到了士族门阀对政治的影响有关,隋唐之初的统治者,虽然是依靠士族门阀起家建立帝国的,但是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他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士族势力过大的弊端。例如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他以一个外戚的身份谋权夺位,在这之前他笼络了一大批的北朝贵族,最终才得以成功夺权,建立隋朝。因此在登基称帝之后,其便不遗余力的开始对士族门阀的实力进行削弱。

唐太宗

到了唐代,依旧延续了隋朝的大部分制度,科举制也在其中,因此针对士族门阀的政治削弱也势在必行。上文就已经说过,门阀士族控制下的统治阶级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统治人才的良莠不齐,由于是家族推荐,很多毫无才能的人也被推上了高位,使得朝廷、地方政治工作效率低下。而科举制的施行,虽然也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是由于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使得进入朝廷之中的士子都在某一方面有着出色的成就,这也就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的人员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层层科举之路的无奈

虽然科举制度的施行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取士途径,但是科举之路就真的很顺利嘛,其中的艰辛是非常人可以比的,一个底层的士人要想攀登至朝廷之上,参与国家决策,其所遇到的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而这其中的苦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科举制本身的艰难;另一个则是在古代资源稀缺情况之下培养一个读书人的困难。

科举考场

首先科举的过程对于古代士人就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拿成熟的科举制度的规定来说,其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只有通过这些考试才可以由一个读书人变为童生、秀才、举人,最终才得以有机会共赴京师,角逐状元之位,其中艰辛,非如今的学子可比。每一个得以胜出的士人皆是万里挑一,每一个士人所经历的苦难,远非一句寒窗苦读十年就可以概括的。

科举士子的试卷

而且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不断的在变化,由四书五经逐渐的扩展,对儒家经义的考察、对社会时政的认识。而且在考试之中,单纯的经义、诗词等都是较为简单的,必经其中的很多都是固定的,有迹可循的。而对时政的认识策论等,不仅仅要求士子对社会有充分的认识,还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都有把握。一个参加科举的士子所要掌握的内容之杂、之广、之多,是无法用数量形容的。

2.士子的无奈

而另一方面就是士子本身所遇到的各种苦难。在古代,培养一个合格的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其中的投资是非常大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男子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力,但是要是想要参加科举,其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读书之上,也就没有时间去参加劳动。因此在唐宋之后即便教育资源下移,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依旧无法去一心读书,准备科举。

私塾

而且就算一个家庭有能力供养一个士子读书,参加科举,其代价也是非常大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书籍,在宋之前,书籍的价格昂贵,一般人家都无法消费,直到宋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的价格才得到了下降,但是其依旧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消费的。其次就是聘请教书者,在古代虽然有私塾可以学习,但是家境好的一般都会选择单独聘请一个老师对士子进行教授,而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笔墨纸砚

最后就是士子学习之中的各种零碎之物,笔、墨、纸、砚等,这些物品在古代不能说是稀缺之物,但是价格也并不便宜。同时一个家庭还要负担这个士子十数年的吃喝用度等,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因此普通人家的子弟根本无法支撑一个科举士子的吃穿用度,在这一方也阻止了相当一批人,对于科举之路,也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1.僵化的科举与僵化的思想

但是由于科举制的巨大诱惑依旧有许多人前仆后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成功攀登之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是诱人的。科举制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时时适用,其必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调整。但是科举制却越变越失败,最终僵化无比,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士人的追求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变为了对利益的追求。

古代儒生

首先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僵化,面对社会的变化,科举制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反而一成不变甚至更加繁琐。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在所考内容上依旧没有离开四书五经,甚至开始脱离实际,其中所考众多大多为空谈;而且还确立僵化的答题模式——八股文,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使得科举试卷之上的答语根本无法反映士子的真实水平,全是一些空话,都是为了应付科考官。

古代贡院

其次就是参加科举士子的心理变化,在科举之初,士子们因为全新的晋升之路而感到欣喜,无不寒窗苦读,期待有一天得以登入庙堂为官,有所作为,最终名流青史。但是随着科举制的日益成熟,很多士子看到了科举制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开始疯狂的、盲目的追求权力和金钱,科举制成为了其跳板,其也不再有安国济世的理想。

2.考场之外的潜规则

而除了科举制本身以及参加科举的士子之外,还有一类游离在考场之外的人,对科举制的最终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称之为古代科举制的潜规则。在武则天创立糨名制之前,考生的试卷是不遮盖性命的,因此阅卷人都是可以看到试卷上的士子姓名。而这也就给了考场之外士子的"作弊"机会。

古代儒生

在当时,参加科考的士子会在参加考试之前拜访当朝一些名士或者官员,因为这些官员或者名士或多或少都会和当时科考的主考官、阅卷官有关系。通过对这些官员、名士的拜访,或者认其为师,参加科考的士子的名士不仅仅会得到了传播,而且还得到了被推举的机会,也有阅卷官就在不经意间得知了某位士子的名字对其有了好的印象,而这也是其试卷加分的重要因素。

古代士子的试卷

而且除了对可考官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的潜规则就是士子本身在试卷上的表现。在如今的考试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将卷面保持整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而古代同样有着这样的规定,参考士子的卷面如果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同样会受到阅卷者的好感,给予更高的评价。而且古代答题用的是毛笔墨水,要想使卷面字迹清晰整洁,需要长久的联系以及深厚的功底。

因此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确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统治阶级,使得封建王朝时代的统治者逐渐由贵族政治转变为精英政治。或许在那个是时代,由于封建礼教、虚假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限制了科举制的公平。但是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科举制的出现,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使得资源得以向能力更高的人倾斜,从而使统治集团的决策更为具有时效性以及现实性。毕竟在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教育已经达到了百分百公平,所以在古代科举制的出现以及施行其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其实与社会的滞后离不开。

参考资料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明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