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开展海南“村人”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工作

2020-11-29新闻7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李双)“村人”研究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长期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2019年民族学院符昌忠院长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南‘村人’的村落民族志研究”。2020年10月17—20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组织的海南“村人”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工作组,在学院李双副教授带领下,前往海南省海口市“村人”聚落的琼山区龙塘镇和秀英区石山镇、永兴镇、西秀镇等地,开展课题前期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

在海南省临高文化研究会的杜华、符曦、王杰、钟时福等人帮助下,民族学院师生六人共分为两支小队。一支由李双副教授、谷宇副教授和汤苑芳博士组成,前往秀英区石山镇文甲村、三卿村、龙群村、北铺墟,西秀镇荣山村、福永村、拔南村,永兴镇永兴墟等地。另一支由毛帅博士、朱雅雯博士、硕士研究生刘然组成,前往永兴镇儒劳村、儒本村,龙塘镇博让村、玉成村、文彩村、玉柳村、龙塘镇关公庙,石山镇典读村、昌道村、荣堂村等地。

此次调研活动调研工作组收获颇丰。工作组共收集到“村人”王氏、蔡氏、夏氏、钟氏、吴氏等6本族谱。其中,由秀英区文甲村王姓老人保存的乾隆四十年(1775年)《王氏族谱》文本最为古老,详细地记载了文甲村先祖王以惠从三卿村迁移、建村、生存发展等过程。同时,翻拍文甲村王勉老先生祖传从咸丰七年(1857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12张土地买卖契约文书,三卿村王先礼祖传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1985年的14张土地买卖契约文书。这些文献极具史料价值,为研究近代时期“村人”土地买卖、土地产权关系变动、家族社会生活、契约格式等提供了实物史料。

在调研活动中,工作组还发现,在每个村落的公庙、祠堂或者现代文化广场旁边还保留有一些明清到民国时期的碑刻。这些碑刻或记载当时修建公庙、宗祠、寺观始末,或记录当地村规民约、民俗、经济等内容。其中,海口秀英区石山镇昌道村关公庙的崇祯五年(1632年)碑刻最为古老,记载了当地会首陈文祥等二十二人出钱入庙生息祭神的事情。这些碑刻不仅为调研工作组展示了当地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对研究“村人”的民俗、经济、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

工作组还在永兴镇纯雅村道士王伟贤家中拍摄到道光、民国年间科仪书若干,如《奠赞七十二龙》(1823年)、《启建五坛科》(1858年),民国版的《各仪式的科仪格式和符图》《九良星忏文》《开印科》《九垒忏》等。王伟贤为道士世家,所收藏的近百本科仪书,不仅年代久远,有较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还保留了许多仅能用“村语”表达出的道场仪式。谷宇副教授专门向道士王伟贤请教了许多“村人”科仪的独特之处。

通过此次田野调查,师生们切身感受到作为海南一大族群“村人”的许多珍贵历史文献散落在民间,急需专家收集整理和保护开发利用。同时,师生们也感受到了“村人”淳朴的好客之情,品尝了“村人”的美食,认识到“村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丰富的乡土文化。

据介绍,“村人”是指称海南岛上两个自称“村人”的汉族族群。一个是居住在海南岛北部南渡江以西操“村语”的居民,人口100多万,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为“临高人”,称其所讲的语言为“临高语”。另一个是指居住在海南岛西海岸昌化江出海口处南北两岸的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讲“村语”的部分居民,人口约10万人。在为期四天的田野调查中,调查工作组既为当前阶段“村人”研究项目收集了大量宝贵材料和有效信息,也为之后顺利开展海南“村人”研究打开了局面,有力推动了“村人”学术研究向前发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田野工作组在拍摄记录民间文献 主办方/供图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田野工作组在抄录碑刻 主办方/供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