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常山有座世界住过最多人的老宅

2020-11-29新闻7

原标题:常山有座世界住过最多人的老宅

这座老宅是久负盛名的,去和没去过的常山人几乎都知道,老宅占地将近十亩,由台门、前进、中进、后进、偏房、跨院组成。走入正门如入迷宫,走廊迂回曲折又四通八达,连接大小房间一百多个,沟通大小天井三十六个。是的没错,这就是坐落于浙赣交界处常山球川镇的徐氏旧宅,俗称“三十六天井”。关于这座老宅,独特结构,精湛雕琢,以及扑朔迷离的传说,介绍记述描绘的文字图片,网上已有很多。不容我赘言了。

我的老家距此老宅百多里,但在我很小时,乡亲就常常津津乐道着这座恢弘又神奇的老宅。乡亲的口中那彷如传说中的阿房宫。也不知道出于咋样的心理,几十年里我从未踏入过老宅,尽管期间有过许多次到球川镇,甚至与老宅擦肩而过。或许心里觉得通过乡亲描述,对之早已耳熟能详;或许认为老宅不过是一座老房子,规模宏大而已,有一连串各式各样的天井罢了。

当然天井是我喜欢的。老家也有天井的古宅,外婆家就有。小时候常常是要“坐井观天”的,透过那方天空,看云来云去,看鸟儿飞过,看阳光的影子从天井里慢慢地往墙上爬。尤其雨天,天井挂起一串串珍珠似的雨帘,忍不住用小手去接雨珠,掠过来掠过去,外婆便“弄湿了,弄湿了”的惊叫,却不来阻止,那时就觉得很开心。有天井的人家真好,天井上的那片天空就是他家的,还有月亮和星星也是他家的。那个家便气象万千。

前不久朋友圈里看到有友人,晒出很多“三十六天井”老宅里的木雕砖雕石雕,问那雕琢的图案都是些什么意思。从评论区看来,知道的寥寥。

我也几乎不认识。于是微信转发给大学同学,同学中不乏对民俗有研究的,但对此图案大多也不甚明白。可以确定的是图案所绘的应该是各种吉祥祈愿,个中是有着典故的。这样猜想中不禁想起了父亲,父亲对此类民俗文化是有相当了解的,遗憾父亲已经走了十几年了,懊悔当初没有认真记下父亲说的。于是突然就想起,这老宅父亲是住过好久的,老家村里许多与父亲年纪相仿的乡亲也是住过的,而且在常山任是哪个偏僻的村子里,许多人也应该是去住过这老宅的。

因为就在球川古镇后面不远的山口,有个叫千家排的水库。从1970年动工兴建,一直到1984年12月,历经十四年才完工。水库大坝完全都是人拉肩挑筑就。前后投入民工343万人。这些民工正是常山举全县之力,全县上下征召去的。每个大队和生产队,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无不抽调人员去轮战。七十年代初我还小,但对“今冬明春,兴修水利”这些词句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每年秋后村里的广播喇叭天天叫着。而一到冬天,村里青壮劳力就要出征千家排。人人背着铺盖自带干粮,从各个村里汇集到公社,有的家里女人老人也前往相送。那场景真如送郎上战场一样。有的新婚青年,那媳妇虽然哈哈笑,却也笑着笑着笑出了泪花。也难怪啊,小小山村千百年里,那之前无论大家小家历来都是常年厮守着,绝大多数终其一生何曾有过一个月几个月的长分离啊。唯有这个造千家排水库,开始有了“远征”和别离。

四面八方云集而至的千军万马,又都时值寒冷的冬天,这些民工自然三三两两分到球川镇上和附近农家住,其中相当部分集中在这个老宅里。彼其时也,老宅里本就住着几十户徐氏后裔(解放后土改入住),一下子又涌进了大批民工。没有查找到相关准确人数,据当事者回忆粗略估计,老宅就有几千号民工。所以一时间,老宅的阁楼、厅堂,甚至廊道里,摩肩接踵,挤满了地铺。从此,连年累月的民工挤进挤出。这些民工抛家别子,日日夜夜在大坝工地上战天斗地,直到筋疲力尽,轮换下来,蹒跚着梦游一样挤进老宅,连脚都容不得洗,瘫倒就睡。梦叠梦,乱麻一团。却也相安和谐,不无人情温婉。就在这样的拥挤中,不少民工与本地的人成为朋友,甚至结为亲人。

也难怪此后在没有去做水库的间隙日子里,父亲与乡亲,常常是要谈起“三十六天井”里的时光,除了那份劳累,似乎也有许多趣事。可惜对于尚处懵懂的小孩,我们大多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遗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整整十四年,前后343万人。这一个古镇,这一座老宅啊,想来那是好大的一个家啊,岂止“参差十万人家”。想必那真也是迄今全世界住过最多人的,一座老宅了吧?甚至没有之一。房子不可能“江南第一家”,而所住的人来说,大可说是“天下第一家”了。

有经历者感叹并奇怪着,老宅里的那口古井当年几千号人的饮用洗漱,那井水咋就够用,咋每天没有浅底和干涸呢?而于我却陡生想去探访一下曾经“十万人家”的老宅了。

再也按捺不住这份好奇,于是在一个深秋里,前不久约上两个县里应该对老宅有所了解的朋友,带往寻访。

老宅就静静地伫立在曲里折去的小巷深处。站在大门口对此并无特别宏伟的感觉,除了门墙与其周边其它老房子相比,略显高耸,也的确就是一座老房子。但走进台门,通过挡墙(屏风墙又叫风水墙吧)左右两小天井,眼前豁然开朗,哇塞,好大一个庭院。整片地均是鹅卵石铺就,约千余平米,整然肃然。这在古民居里别无仅有。因了庭院的开阔,故前门凸显出了巍峨气势,上有匾额“淑气腾辉”。诸多介绍均说这个匾额正是为了彰显建造该老宅的主人——徐家寡妇。对此我是颇有腹诽。按照传统文化民宅上绝无可能把女的来光照门第,那是牌坊功能,况且造房子时,这个徐詹氏还健在还主持着家政。所以更相信“淑气腾辉”,指的是类似“人杰地灵”的意思,天人合一。

对于古建筑及其艺术,知之甚少。难以考究,也无能鉴赏,也仅仅看稀奇一样看看。直觉老宅从建筑本身来说,是独具匠心的。探访本意是寻找其中“家”的一些故事。尤其借以想象当年居住其中的人家,包括一度蜜蜂样蜗居的民工,他们在其中的生活该是何样的人间烟火。再仔细看看这些雕琢精细的图案,因为依稀记得父亲当年是一幅一幅看过的。父亲曾说过好些不识字的民工也认得图案的意思。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所需,其实是承载着家教的。总的意思是家道家风的传扬。从前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的小孩,包括房子所在村里的孩童,常常也是从这些图案里获得开蒙。

图案在雕梁画栋间,老花加近视,容不得细加研读。建筑又似懂非懂。一切只得不停地用手机拍下来,想着带回家然后慢慢品味了。辗转流连在空空的老宅里,总有一股自己彷如一个不速之客,未经主人的邀请、主人又不在家而擅自闯入偷窥似的忐忑。同行几个人不自觉都脚步匆匆,其实我们有的是时间啊。可就是慢不下细不了。

老宅里遇上一个20几年前在球川任职过而今退休多年的,他是带着95岁的母亲和姐姐等一大帮人,故地重游,却也形色匆忙。他们应该迟来,我们要出宅门,他们却已转回到庭院了。看来也是兴冲冲来,急匆匆看。或许游人心里仍然当着这还是一大户人家,而绝然不是一个景点,只是家人都外出有事罢了。因为是访问人家,走访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家,然失之交臂,只认了家门却没有访到家境家景。于是未免留有悻悻然的失落。

老宅不老,建起也不过150余年。但关于老宅的故事传说,却莫衷一是,老宅里生活的情景更是了然无痕了。就连当年那个千军万马的盛极一时,也被忘得一干而尽。人去楼空,老宅真老了,宛如风干了蘑菇,很寂寞惆怅的样子。走出老宅禁不住回望,发现老宅确实寂寥无比,连一只麻雀的影子都不见。甚为惊奇,曾经整天一大群一大群叽叽喳喳不休的麻雀,赶也赶不走的麻雀,都到哪儿去了呢?麻雀是家雀,莫不是家之流散,雀也不住了么?

中午吃饭时就跟赶来的姜部长以及镇里的干部说,三十六天井,最动人的情景该是烟火人家,倘若那种“家”的味道能够以什么方式再现,就更加稀奇了。比如透过那些雕琢图案,领略我们生生不息的家道家风家情;比如水库不也是叫“千家”排么?再比如游古宅访人家,逛老街看风情等等。倘若老宅成为传统“人家”的博览馆,便神情无限。否则,失却“家”的支撑,老宅老化得更快。麻雀都不愿停留啊。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累于苦于“房子”,而疏于“家”,更别有意味。老宅当是我们百姓人家的一个天井了。何况作为边界古镇最美的风景是风情,最美的风景在我“家”。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一念所系。

如此,我还是忍不住要把这些精美的图案,发于此后,以请教有识之士。还想诚恳地提请曾经住过生活过老宅的人,不妨说说你那些心心念念的往事,通过天井我们就看到了一片灿烂的星空。

编辑:小Q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