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白居易的《岁晚》,全诗一片肃杀寒冷之象,写出了他的心灰和意冷

2020-11-30新闻1

白居易外号“诗王”,是中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体恤黎民、平易浅白为特征,声名播及海外,对日本诗坛影响深远。

白居易早期爱写讽喻诗,但是自从为武元衡遇刺上书后被贬江州,从此意志消沉。又受佛道文化的影响,诗风开始偏向闲适散淡。

这一首《岁晚》就是写在他被贬江洲之后,他在诗中一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一面劝慰自己固守天命,把世间事都看淡了。

一、《岁晚》全文及赏析

《岁晚》——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诗文意译:秋天的霜降过后,河水就会流回原来的深渊,树叶也会被秋风吹落到山涧里。一年的时间,就这样缓慢流逝了。万物都回归到它们的本源,为什么被贬到南方的客人,五年还不能回乡。

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日子长了,心里也就坦然了。我常把心中所思所想,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拿来自言自语。离开故土固然不高兴,但是回去了,就一定会开心吗?何必自寻烦恼,放弃简单的生活,再回去自找麻烦。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请求皇帝追查凶手,结果遭到朝官的弹劾,因为他当时已经不是“言官”了。大约在五年之前,白居易是唐朝的“右拾遗”,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言官”,他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建议和意见。

在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创作出了很多讽喻诗,比如《卖炭翁》、《杜陵叟》等等,后来都非常有名。但是这些诗歌在替他赢得名声的同时,也替他得罪了朝中权臣。

元和五年后,他就被免去了“右拾遗”的官职,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话了。可是武元衡遇刺不是一件小事。白居易认为自己理当站出来,伸张正义。没料到,被人扣了一个越级议事的帽子。还有人揭发他不孝,说他在母亲看花坠井后,还写看花赏月的诗。

之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任上写了许多名作,比如我们中学时代学过的《琵琶行》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首《岁晚》不太有名,不过却写出了他被贬五年后的心态变化。

从那以后,那个直言敢谏的现实主义诗人就变了。越往后,白居易的诗风越是散淡。从前怀着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进行写实的创作,后来却只能转为“乐天知命”、“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他的诗用语浅白,很容易看懂。这一首诗表达的就是他在思乡之余,那种纠结的心态。他五年没有回家,思念自己的家乡。

同时,也是在盼着再度回到唐朝政治的中心。然而,他知道自己思念没有用。能不能回去,掌握在别人的身上。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认命。

进而开始劝说自己:回去有什么好呢?回去以后,朝堂还是那个朝堂。朝堂里的人还是原来那一班面目可憎的人。当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他那种思想,和朝中浑浑噩噩的那一群人,格格不入,他又何必回去找麻烦!

二、白居易诗风的转折点

白居易自号“乐天”,在民间传说里面,他给人印象是非常潇洒,生活富足的一个老头。网络上经常批评他晚年包养歌姬,把他描绘得又老又色。但是,事实上他曾经也是一个热血少年人。

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官。因为战乱,父亲把他和母亲以及别的孩子都送到乡下养育。三岁的时候,白居易就跟着母亲识字,五岁就学会了写诗。

虽然是官宦人家的孩子,但是在那个乱世中,父亲的收入十分微薄,白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所以白居易从小读书用功,年纪轻轻,就把自己读成了近视眼外加“少白头”。

野史中说他的母亲精神上有问题,时常发疯,只能在清醒的时候教他一下。后来,他十六七岁闯长安,通过写诗闯出了名堂,又通过科考当了官。

白居易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他活着的时候,穷得没钱回家看儿子,死的时候也穷得没有钱下葬。白居易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出生,成长。

但是他当官之后,一直坚持操守,用笔替老百姓说话,抨击贪官。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发疯的母亲也失足掉到井里淹死了,这件事后来就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把柄。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迎来了中兴,唐宪宗当皇帝时,白居易、元稹等一干文人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大展身手,万里流芳的时代。然而,他们还是把世事想得过于简单。

朝堂中的黑暗势力通过行刺宰相武元衡,杀鸡儆猴。白居易身为武元衡的朋友,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政治态度上来说,都不可能一言不发。结果他一上书,就被扣了几顶大帽子,遭到了贬谪。

在外放逐多年后,白居易完全认识到自己是朝中并无根基。他势单力孤,根本无法与朝中的强大藩镇党羽相抗衡。所以他写诗说:我想回家了。可是回去也不一定好,还是不要回去自找麻烦了。

结语

有人在评价白居易的时候,提到他和杜甫的不同时说:白居易虽然继承了杜诗的现实主义思想,但是他的现实主义是带着一定功利性质的。一旦遭受打击,他的思想就发生了改变。

他写讽喻诗最多的时候,也差不多就是在元和十年以前担任“右拾遗”的那一段时间。因为向皇帝进谏言,是他的责任。

后来,他失去了这个官职,又被放逐在外。再加上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他就慢慢地开始变得识时务,听天命了。于是开始感叹: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虽然他不能像屈、杜一样,始终保持初心,但是他在青壮年时代曾经写下的那些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至今仍然折射着耀眼的光芒。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