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战国“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屡遭灭国危机,却在称王后迎灭顶之灾

2020-11-30新闻4

这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史书记载它曾遭受多次致命打击,却又神奇地复国成功。。进入战国后,它还一度称王,壮大成“战国八雄”,令世人为之惊叹。这个国家,就是中山国。

其实,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国所在地就存在着一个国家:白狄人创建的鲜虞古国。

正因鲜虞成名太早,又属戎狄异族,且恰好临近中原,人们常常将春秋初期的邢、卫灭国之祸归罪于鲜虞。但实际上,邢、卫首次灭国是晋献公东扩的结果——晋国向东扩张,挤压了山西东南部赤狄的生存空间。赤狄被迫东下太行山入侵邢、卫,促成了这两国的灭亡。此后,赤狄又与长狄联手,多次入侵中原,对各诸侯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直至公元前594年,邲之战失去霸业的晋国掉头地向赤狄宣战,消灭了赤狄潞氏国(今山西潞城东北),多年祸害中原的赤狄之祸才彻底消失。

虽然黄河以西的白狄部落时常与晋人为敌,但太行山以东的鲜虞诸国却鲜少参与东周诸侯间的征伐。所以,鲜虞与东周列国长期和平相处,一直到春秋中晚期。

不过,东周局势却在此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左师向戌推动下,晋、楚两大阵营签订了弭兵协议。从此后,晋国几乎放弃了中原争霸——晋国周边的戎狄诸国开始倒霉了。

公元前541年,晋卿荀吴、魏舒率军灭了山戎无终国(今山西太原东);公元前531年,荀吴借口送燕伯回国,向鲜虞借道,灭了鲜虞附属肥国(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西南);同年底,因为鲜虞国不服,荀吴再次率兵攻打鲜虞;公元前529年,荀吴再次率兵偷袭鲜虞,一直深入到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公元前527年,荀吴第四次攻打鲜虞,攻占了鲜虞另一附属鼓国(今河北晋州市);公元前520年,荀吴又彻底灭了鼓国。

因为晋人的贪婪,鲜虞因为是戎狄异族莫名其妙地招来了祸患。

在晋人步步紧逼之下,鲜虞国突然遭受巨大危机,眼看就要灭国。不过,恰逢荀吴过世,让晋国入侵鲜虞的步伐暂停了下来。

鲜虞,迎来了难得的喘息良机。

荀吴死后,晋国公室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晋卿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同时,因为晋卿处事不公,诸侯纷纷疏远晋国,霸业日渐衰微。

公元前507年,晋人突然对鲜虞再次发起进攻。不想,枕戈待旦的鲜虞人却在平中(大致在中人附近)大败晋军,还俘获了晋国大夫观虎。经过十多年的休生养息,鲜虞国力已得到恢复,并正式对外自称中山国。鲜虞之所以又称“中山”,是国都中人城中有座大山,因此而得名。

平中大败,彻底激怒了晋国。

在晋卿荀寅建议下,晋国再度放弃了中原争霸,全力来对付中山国。公元前505年,晋国正卿士鞅亲率大军围攻中山,以报观虎被擒之耻。

可就在此时,东周再度天下大乱:吴王阖闾率军攻破郢都,差点灭了楚国;王子朝余党发起叛乱,多次向晋国求援;齐、卫、郑等多个诸侯国背叛了晋国,结盟联手来对抗晋国……。国际环境突然恶化,让晋人无法再专心对付鲜虞。外部矛盾凸显,又进一步诱发了晋国内部矛盾。公元前497年,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诱发了晋国六卿间一场持续八年的大混战。

晋国内乱,让齐、卫、郑、鲜虞等等与晋国有着深刻矛盾的诸国大为惊喜,纷纷支持范氏与中行氏,以图浑水摸鱼。公元前494年,鲜虞加入了齐、卫大军,前往救援被围攻的范氏,攻占了晋国的棘蒲(今河北赵县);公元前491年,邯郸被赵鞅攻破,鲜虞又收留了战败的荀寅。中行氏与范氏,恰恰是对鲜虞伤害最大的两大卿族。鲜虞放弃旧怨,大力支持这两大卿族,这是想趁乱削弱晋国了。

可惜的是,鲜虞人选错了阵营,最终范氏、中行氏战败,被彻底赶出了晋国。不过,鲜虞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因为王室刘氏与范氏世代联姻,在这场内乱中周王室也支持了范氏。因为支持范氏,鲜虞得以被周王室封侯,正式成为诸侯国中的一员。

晋人对鲜虞支持中行氏与范氏当然十分气愤。

公元前489年,在彻底平定范氏、中行氏之乱后,赵鞅立刻率师前往讨伐鲜虞。不过,此时诸侯大多背叛了晋国,再加上南方吴、越相继崛起称霸,迫使晋国不得不将重心转向了中原。在晋国眼鼻子底下的鲜虞,又一次获得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公元前476年,赵鞅去世,荀瑶成为正卿。荀瑶为人骄傲自大,在讨伐过那些背叛晋国的诸侯国后,荀瑶又盯上了鲜虞国。因为晋国和鲜虞间还有一个鲜虞附属国——仇由(今山西盂县东北),荀瑶决心先灭了它。

然而,前往仇由国的道路崎岖而难以通行。为此,荀瑶筹划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荀瑶先命人铸成了一口大青铜钟,然后说要送给仇由国君。青铜钟是重要的礼器,在当时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仇由国君得此大礼,当然高兴异常。可青铜钟实在是太大,要从晋国运来,不修好道路是不行的。仇由国君不做他想,立刻召集人马,准备修路。

就在此时,大臣赤章曼枝看出荀瑶居心不良,急忙阻止道:“不行。赠送重礼是小国侍奉大国行径,现在大国反以重礼赠予小国,那么大国军队一定会随之前来。这口大钟绝不能接受!”荀瑶是晋国正卿,与仇由国君非亲非故,为何突然要送这么重的大礼?其中必然有诈!

可仇由国君贪图重礼,根本就不听劝,耗费巨资修好道路,将这口大钟从晋国接入了仇由国。

赤章曼枝见此,心知不妙,赶紧驱车逃离了仇由,来到了齐国。七个月后,晋国军队就沿着这条修好的道路,攻占了仇由国!

吞并仇由国后,荀瑶又在公元前459年攻伐中山,夺取了穷鱼之丘(今河北涞水)。此前,赵鞅之子赵无恤也曾派人攻打中山,攻占了左人(今河北唐县西北)、中人两城。连国都都已被攻占,中山国是奄奄一息,几乎就要亡国了。

可就在这生死关头,历史再度送给中山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455年,由于赵襄子不愿向知氏进贡土地,荀瑶率韩、魏二家齐攻赵氏。三年后,赵氏成功策反韩、魏二家,联手杀死荀瑶,然后私分了知氏土地。因为这场内乱,中山国再次躲过了杀身之祸。

知氏被灭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格局已经奠定。此时,魏氏逐渐在三家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魏文侯即位后,他尊贤好士,任贤用能,让魏氏发展更加迅速。

公元前425年,还未正式即位的魏文侯就想要吞并中山国。

赵大夫常庄谈得知此事后,立刻向赵襄子建议:“魏国如吞并中山,赵国就无立足之地了!您何不向中山国君请求立公子倾为正妻,趁机把她封在中山,那样中山就必定能保存下来!”魏氏吞并中山,就会对赵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当然是巨大隐患!

公子倾是魏文侯之女,早年嫁给了中山国君。这位中山国君,应该就是史书中没能记下的中山文公。赵氏比邻中山,对中山国的政治影响力巨大。赵襄子开口请求立公子倾为正妻,中山文公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早年间赵氏攻占了中人(即中山城),只要趁机把公子倾封到中山,鉴于她的特殊身份,中山国也就能逃过魏国的魔爪了。无论对赵氏,还是对中山,这都是两全其美之事。

虽然赵襄子已进入人生末年,但他依然听从建议,在去世前办好了此事。

赵襄子是位强人,他出面来阻止魏国吞并中山,魏文侯作为后辈也不得不屈从。就这样,赵、魏的互相算计,让中山国再度躲过了一场危机。

更何况,魏文侯女儿被立为正妻,还生下了中山国下一代国君——中山武公。未来的中山国,就是自己亲外孙的,贤名在外的魏文侯怎么好不顾亲情,去攻打中山国呢?

一晃十多年过去,时局又发生了微妙变化。

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去世,中山武公继位成为国君。中山武公,是历史文献中提到的第一位中山国君。不过,刚即位的中山武公没想到,中山国的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之前魏文侯之所以放过中山国,是有赵襄子从中作梗。

可就在中山武公即位这几年,赵国经历了数次内乱,国力大大下降,对魏国制衡效应也大大降低。于是,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旧事重提,再度策划攻打中山。由于魏氏与中山之间还隔着赵氏,魏文侯还特意向赵烈侯商议借道。

赵襄子当年都阻止魏国灭中山,赵烈侯当然不肯答应。可大臣赵利却目光如炬,赶紧进谏:“这就过了。如果魏国攻打中山不克,那么魏国一定会疲敝;魏国疲敝,赵国当然就威重。如果魏国攻克中山,必定无法越过赵氏而占领中山。这就意味着,攻打中山的是魏国,可得到土地的必然是赵国!”

听到此处,赵烈侯恍然大悟,立刻同意了魏人借道。

此后,魏氏将领乐羊三年鏖战,终于攻破了中山。可中山国虽然战败,国民却不愿顺从于魏,再加上女儿和亲外孙这层关系,魏文侯也不好绝中山之祀。因此,魏文侯虽然吞并了中山国,还先后派两位儿子驻守中山,可中山国后裔却得以幸存了下来。自此后,中山国就成了魏国傀儡。

然而,世事难以预料。

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去世。继位的魏武侯开始四处树敌,不但与赵、韩决裂,还与齐、秦、楚等等东周强国多次开战。魏国四处树敌,战火不断,也就慢慢就放松了对中山国的控制。此时,中山人趁机再立中山武公儿子中山桓公为君,公开复国了。复国之后的中山桓公,将国都从顾(今河北定州)迁到了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率领国人踏上了复兴之路。

《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77年,赵国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公元前376年,赵国再伐中山,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大战一场。

与强赵两度大战,足见此时中山国已完全摆脱了魏国控制。此时距离魏文侯灭中山,不过才三十余年。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以防范外敌入侵。

能够修筑长城,足见中山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中山国,即将迎来鼎盛时代。

中山国复国之后,三晋内部矛盾与冲突加剧,齐、楚、秦等等强国先后崛起,让三晋任何一国都无法专心对付中山国。因此,虽然东周列强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可在列强争霸的缝隙下,中山国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公元前318年,魏人公孙衍推动齐、魏、赵、燕、中山等等五国共同称王。此前,楚国早在春秋早期就已僭越称王,魏、齐二国在公元前334年称王,秦国在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次五国称王,传统中原诸侯宋、鲁、卫等等没能加入,中山国却被推到前台,足见中山国实力已得到公认。九十多年前,中山被魏国灭国;现在却能与战国七雄并列称王,堪称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复兴的梦想,终于达成!

此时的中山国君,正是中山桓公之子。

但中山国君想称王,却遭到了齐国强烈反对。齐王派人出使魏、赵,怂恿二国:“寡人羞于与中山同称王,希望与两国一同讨伐,以废黜中山之王!”从这可知,中山国的飞速崛起,已经让列强感受到威胁,想趁机压制。

中山再强大,也不过是千乘之国。与动辄号称数千乘甚至万乘之国的七雄相比,仍然处在下风。因为称王而招来灭国危机,显然非中山国君所愿。不过,中山称王也不会是完全没有机会。为了称王,中山国君派出大臣张登在列国间游说,并利用列强彼此相互忌惮的弱点,成功赢得了王号。

称王之后的中山国,显得越来越锋芒毕露。

公元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内乱。齐宣王率兵伐燕,中山国也派兵随同前往。这次出征,齐、中山两军一路势如破竹,取得大胜。中山国不但辟地数百里,还攻占了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

刚刚称王,又讨伐燕国得胜;中山国的高速发展,让赵国感受到了来自卧榻之侧的巨大威胁。公元前306年,强制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开始专心致志地对付中山国。此后,赵武灵王多次入侵中山国,彻底打断了中山复兴历程: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中山,中山国国君(中山武公之孙)被迫逃亡齐国,后来死在了齐国;公元前296年,赵人又把末代中山国君尚迁徙到了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中山国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曾经多次躲过杀戮的中山国,却在其国力达到鼎盛之时,遭遇了灭顶之灾!

从鲜虞时期到最后灭国,中山国至少存在了四百八十余年。在这四百八十多年里,周王国经历了从西周到东周、从春秋到战国的历史巨变。虽然滚滚历史车轮下,上演了无数次的弱肉强食故事,但中山国覆灭的经历无疑最为特殊。

中山国原本属于戎狄异族,鲜少存留文字记载的历史。如果不是考古发掘出来的青铜器铭文,后人甚至连中山国的国君世系都不清不楚。

尽管史料极度缺乏,但现存史料记载已充分体现出中山人的顽强: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的二百三十多年里,中山国数次遭遇灭国危机,却都幸存了下来。中山之所以能多次躲过灭国危机,关键就在于鲜虞的民族凝聚力。有了这股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中山国才能在荀吴、士鞅、赵鞅、赵无恤、魏斯等东周枭雄的多次致命打击下,顽强坚持到了战国中后期,还步入了鼎盛时代。可惜,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力量太过强大,中山最终还是倒在了强赵脚下……。

曾经的战国“第八雄”,却在称王后迎来了灭顶之灾,怎能不令人叹息不已?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