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天宝斗笠:平生烟雨见证时代

2020-12-01新闻10

来源:台海网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茶铺村的村民正在编制茶铺大笠。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刘钦赐 梁健 摄

从农业生产生活必需,到随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面临消亡,再到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带来全新生机

天宝斗笠:平生烟雨见证时代

台海网11月3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塔尾织布袋,山美抓石螺,茶铺做大笠,五里沙打草鞋。”这说的就是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四种传统地方名品。其中,茶铺大笠有数百年的历史,曾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工业化的洗礼,以及老一辈匠人的逐渐老去,茶铺大笠的传统工艺及其文化面临着不断萎缩的局面。现在,茶铺人要借助畲族特色村开发旅游的契机,继续把传统斗笠产业发扬光大。

历史有名的专业村

斗笠,是古人遮阳和避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编织而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俗语称之为斗笠,是因其平面如斗大小。

位于芗城区西郊的天宝镇茶铺村,是闽南有名的斗笠村,村民大都姓钟,为畲族村。这里毗邻九龙江畔,成片的竹林成为竹器编制的好材料。该村传统竹编技术已有300多年历史,特别是编织的民间斗笠颇具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怀。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建起了竹编“小作坊”。

《芗城区志》记载:“笠,城乡夏天、晴天普遍戴轻便的竹壳编的‘甲笠’(注:斗笠在闽南话中称为甲笠)。天宝山,面临九龙江西溪,处九龙江西溪下游的冲积平原上……竹笠是传统产品……”

在旧时,天宝茶铺的斗笠确实很出名。由漳州市方志委编著的《漳州物产志》特地记载了“茶铺大笠”:“塔尾织布袋,山美抓石螺,茶铺做大笠,五里沙打草鞋。”

茶铺村党支部书记钟建中说,茶铺村历史上是做斗笠的专业村,家家都会做斗笠。这种斗笠颇具特色,没有中空的透气层,圆径也比较大,遮挡范围广,所以又被称为“大笠”。闽南沿海地区风较大,大笠结实,不易被风吹坏,是遮阳挡雨的好用具。20世纪80年代前,闽南百姓都喜爱到茶铺村买大笠,商家也乐衷于直接到村里收购,主要销往漳州、厦门、同安等周边地区。

一度濒临消亡

初冬时节,走进茶铺村,穿过小巷,来到村内的一座大厝内,竹子、竹篾、斗笠笠胎整齐有序地排放着,村里的老人们正忙着编斗笠笠胎。砍竹、剖篾、编织、成型……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在他们手中显得游刃有余。

“编斗笠,首要的功夫就是要做好竹篾活。”64岁的村民钟橘花笑着说,编斗笠胎的第一步是要先把一整根长长的竹子,锯成适当的长度,然后用刀将竹节剖开,一层一层剖成竹篾。

这看似简单的两步,却是个十足的技术活——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不能厚薄不一。编斗笠的笠胎(就是斗笠的竹篾框架)时,要先把竹篾交叉编成孔眼状的骨架,然后用一个木头或水泥做的磨具将其紧紧套住,确保笠胎的造型。一条条纤细的竹篾在钟橘花那布满老茧的指间来回穿梭,一圈圈向外扩展……片刻工夫,笠胎已初显雏形。接下来,最后再用一条较粗的竹篾做成盘沿,把篾片与盘沿结编收边。就这样,一个笠胎就制作完成了,再铺上竹叶子或油纸就成了成品的斗笠了。

钟橘花一边编着斗笠,一边说道:“我十岁跟随父母开始在村里做斗笠。上世纪80年代,家庭传统手工业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那时候我正年轻,每天早上四五点出门,带着前一日编制的斗笠走到镇区的集市赶早市卖给各村村民,再拿出一部分收入向农户收购竹子,回来继续编制。”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斗笠就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生产必需品。钟橘花说:“以前,斗笠几乎遍布四乡六里。特别是赶集日,整条街有一半在卖斗笠。大家挑着一担又一担的斗笠往集市上赶,多么热闹啊。”

随着时代发展,斗笠的顾客越来越少。由于不便携带、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缺陷,它已渐渐被雨衣及雨伞所替代。

茶铺村党支部书记钟建中说,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斗笠的人少了,集市

上买斗笠的人也少了,村里的斗笠编制业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0多年前,曾经的天宝名产茶铺大笠,曾一度濒临消亡。

借旅游点燃新生

钟天忠是土生土长的茶铺村人,全家人都会编斗笠,他小时候也编过。后来,斗笠销售不行了,他便走南闯北,做起了水果贸易。

“在闯荡市场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一带还很流行斗笠,但他们那边的制作成本较高。”钟天忠说,几年前,他终于找到渠道,主动和一些客商对接,拿到斗笠订单,再分派给本村村民,由他上门收购。

“除了钟天忠外,村里还有两位村民也在从事斗笠订单收购。有了订单后,许多村民便开始重拾老手艺。根据订单的规格需求,一顶斗笠胎,小的在1.5元左右,大的在2.5元左右。”钟建中说,村民们都是在业余时间编制,一个月少则能拿七八百元工资,多则2000多元。

“编斗笠是祖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不能在这一代消亡。”通北街道驻茶铺村第一书记徐夏杰说,目前,他正有意引导村里整理相关材料,将“茶铺斗笠编制技艺”申请为非遗。

目前,茶铺村在积极开展旧村整治的同时,加大古民居建筑特色的传承和保护。在兴建的畲村特色村寨中,将进一步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建设畲族特色的寨门、对歌台、文化广场和古驿站展示厅,营造浓郁的畲族特色氛围。

“特色村寨建成后,准备将茶铺大笠做成特色旅游产品。”钟建中认为,茶铺村是一个畲村族,特色建筑保存完好,畲族“三月三”、特色竹编工艺、祖训一十二款等民风民情代代相传,被授予福建省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特色乡村游有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把斗笠从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源。从前,斗笠是来拿来戴的,现在是拿来装饰用的。游客将制作精美的畲村小斗笠挂在墙上当装饰品,也带回了另一种民族风情。”钟建中对茶铺斗笠的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刘钦赐 梁健 文/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