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棣为何如此信任郑和?浅析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条件

2020-07-22新闻7

郑和,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三保太监,在永乐年间曾带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不仅将强大的大明王朝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创造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场景,而且打通了至少是明朝和东南亚各国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明朝曾经有过近二十年将东南亚进口而来的胡椒作为官员俸禄)。

那么有着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不太光明身份的人是如何具有着指挥包括文官军队后勤在内的几万人的呢,让我们从郑和的身世说起。

郑和出生在云南昆明,回族,原姓马,父亲名为马哈只。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哈只这个名字,在某某的习俗里,远渡重洋到过圣城麦加的人便被尊称为哈只,而同为某某的郑和深受父亲影响,怀着对生成的向往,在之后哪怕再艰难的岁月里也没有放弃对海事与造船的兴趣,并最终派上了用场。

郑和十一岁,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等人远征云南,并大获全胜,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郑和的厄运。其父马哈只战死,郑和被俘。

但是明军对待俘虏的做法却造成了很多人的悲剧,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主人公郑和------施以宫刑。

于是在最懵懂的年纪,郑和这个十一岁的小孩子便开始了跟随军队的生活,虽然这将是他以后的巨大财富,但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随军对四处冲杀并最终获利下来,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之后郑和被分到了朱棣的王府,开始了跟随朱棣的日子。之后随朱棣来到现在的北京,镇守边关,与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战斗。

终于,在靖难之役中于北京郑村坝(现北京东坝村)立下大功,被朱棣赏识,发现其才能,深得信任。

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踪,随之失踪的还有受命于天的皇位象征的玉玺,而有人也看到了疑似建文帝的人从海南下了南洋,使得朱棣开始了在海上寻找建文帝的旷世工程。这时,这项工程的总指挥就出现了—郑和。这是一个不二的人选:

造船,有着朝圣海外圣城麦加梦想的郑和十分精通;海事,同造船一样从未放弃过学习;

文臣武将,跟着军队的很多年里尤其是跟着朱棣的那些年里面早就成为文能定邦武能建业的全能型人才;

身份,作为朱棣近臣—太监的他拥有着绝对的忠诚;

信仰,对自己圣城的向往是他遇到困难不折不挠的支柱。

#明朝#朱棣#下西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