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你真的了解唐朝吗?从元德秀的歌辞入手,谈盛唐时期的音乐文化

2020-12-01新闻12

盛唐时期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那也是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胡琴琵琶、箜篌羌笛,芦笙古筝,霓裳羽衣,梨园戏曲,这些都是唐朝音乐文化中的代表。唐朝的音乐雅俗共养,不管是宫廷皇室里的阳春白雪,还是乡野民间的下里巴人,音乐代表一个民族的声音,也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一、盛唐音乐文化

1、开放包容的盛唐音乐

唐朝疆域辽阔,幅员万里,万国来朝,恢弘鼎盛。自立李源建朝以来到中期盛世,唐朝历经了“永徽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再加上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发达的国际外交以及朝贡贸易。这就使得唐王朝历经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各种族、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民族大交融,文化大交汇。也让唐朝的音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汉族音乐与各民族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纳,,盛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内涵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促成了一个王朝的强大、一个盛世的开创。唐朝是一个集陆路、海外贸易并济的国家。在当时不管是从长安到西域各国、远达中西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从广州经东南亚到天竺,西亚东非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发达程度在当时看来是绝无仅有的。造船业的发展加上海上的航线不断开辟,市舶司的设置直接促进了唐朝与海外的联系,使唐王朝的影响力从陆地扩展到世界,使唐朝与世界各国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唐朝的音乐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2、内外因素的促进

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地区,也沟通了南北方不同音乐文化的交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唐朝的诗歌文艺到达一个繁荣的高峰,也导致音乐诗歌的兴盛发展。西南、东南等地的开发以及西域等边远地区商贸物质的交流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丰富,同时也让唐朝的音乐文化具有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和韵味。安定的社会、稳定的政局、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使得唐朝音乐稳定发展、繁荣昌盛。文学科技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乐器制作技术更加先进、工艺更加精湛。

除此之外,唐朝政府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教育的重视使唐朝百姓除了对物质的追求,还具有比以往的朝代更加关注自己的文化生活的心理,他们有更多地心思去考虑和发展自己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东西。音乐机构、梨园戏坊的修建,传播和发展了音乐文化。与此同时,唐朝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和情感渊源直接引起了民众对音乐的追逐狂潮,在民间音乐发展这一块,统治者的个人喜好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燃起了一股音乐热。再加上音乐从事者高超的技艺和工匠们技术工艺的革新,这些都能使音乐文化进一步巩固,使其推陈出新、持续发展。

3、特点及表现

唐朝音乐是以宫廷燕乐的兴起为开端发展的,当时一般在宫廷王室、贵族世家里演奏发扬,这便是宫廷雅乐部分。后来教坊开始设立,教坊作为一种专门的宫廷音乐机构,但包含雅乐部分了,它负责其他民族地区等区别于雅乐的音乐文化部分。而在民间,寺庙是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唐朝音乐的属性上看,这种音乐文化则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就它的表演形式和表达内容来说,有的时候它会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宫廷音乐里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唐玄宗改编的《婆罗门曲》便带有皇家的奢华和浪漫色彩。

唐朝音乐的功能和题材大多来自于生活。唐人们多用音乐来抒情,或表达志向、或排解忧愁、或诉说叙事。而音乐的表达形式就以歌曲和舞蹈为主了。在唐朝还兴起了一种集歌唱、舞蹈、器乐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歌舞大曲”。唐朝最负盛名的大曲就是李隆基创造的《霓裳羽衣曲》了。当然,唐朝的歌舞形式和风格是灵活开放、多种多样的,因为它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舞蹈特色,如胡旋舞。同时,有的表演还接纳佛教元素,带有宗教性质的特点。

盛世音乐艺术迅速发展与音乐艺人的贡献息息相关,而唐朝政府对艺人们的考核也是非常严格和苛刻的。比如《旧唐书 职官志》中就对音乐艺人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凡习乐,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上、中、下之三等,申礼部。”除了有明确制度的要求记载在策,官府还设立了大乐署对乐师及其学生进行考核。这种对音乐艺人严格的管理和要求让唐朝的音乐文化整体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除此之外,唐朝统治者对音乐无比重视,对音乐人才也是十分尊重。统治者对音乐艺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唐玄宗,在一段时期内,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有所上升的。而在民间,音乐文化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度关注,他们将音乐写入诗文中,或咏或唱,四处散播传颂,又发展了民谣小曲。

当然,唐朝音乐文化中器乐文化的繁盛是比较突出的。在教坊名流里最流行的当属琵琶了,它属于拨弦类乐器,作为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其音色变幻灵活,悦耳动听,雅俗共赏,演奏方便,广受唐人们的喜爱。在唐朝汉族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融合发展中,西南地区的芦笙得到百姓的关注,这是一种簧管乐器,独具特色的声音为唐人着迷。

二、元德秀的歌辞与贡献

元德秀是唐朝政治家、诗人,字紫芝,河南人。他本来属于鲜卑族,是后魏昭成皇孙常山的后代,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便将祖姓拓跋改为为元姓。元德秀的父亲是延州的刺史,由于家庭教育的熏陶,元德秀性格善良淳朴,同时是个带有道家思想的诗人,李华曾写过一篇文序《元鲁山墓竭铭(并序)》,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大易》之易简,黄老之清净,惟公备焉。”

1、元德秀的诗辞及音乐诗贡献

因为道家文化的影响,练就了元德秀敦厚简朴,崇尚自然,朴实清净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生活作风和为官做事上,同时也影响着他的歌辞创造。元德秀是一个杰出优秀的文学家,其诗文笔墨也绝不在王维杜甫之下,《旧唐书》中记载着对元德秀的一句评价:“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还有《新唐书》里也说到:“德秀善文辞”。

元德秀写了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诗词作品,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他的音乐著作有很多,例如《破阵乐辞》、《季子听乐论》、还有《广吴公子观乐》以及较早创造的一篇《于蔿于》。

对于音乐文化的独到见解,他的音乐思想大多反应在诗辞里,其创造来源绝大部分是生活的取材。就拿他的《破阵乐辞》来说,元德秀认为音乐创造的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让世人修身养性,亲近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调和的境界,这也就充分体现出他那清静自然的道家思想,对世人的文化道德方面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紫芝先生懂得用音乐艺术来感化和教育世人,他经常为百姓弹琴作乐,让劳动人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洗礼和感染,用琴传意、以琴理政、与民共乐的举动,使他的“琴台善政”美名广受人们传颂。元德秀创作《于蔿于》是有一段感染故事的,当时鲁山的百姓生活艰苦贫困,于是他冒着砍头的危险,到唐玄宗那里为鲁山百姓请命,恳求李隆基减免百姓赋税及徭役。其真挚的情感和琴音打动了李隆基,并赞叹他所作的《于蔿于》为“贤人之言哉!”

2、其他贡献

当然,元德秀除了有极高的音乐文学造诣、为官清廉,并坚决铲除四害,一生为国为民。他曾受理三大要案,平定百姓冤狱,铲除民间恶霸姚氏一脉。广纳义士,除虎患,逮捕盗贼;农业上兴修水利工程,除水患。

同时,元德秀在唐朝教育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德秀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的学生数以百计,学生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成就较高的有马宇、李萼等。元德秀教出来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高尚且学识渊博,科举考试大多也为进士及第,成为唐朝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学生们活跃于文坛、政坛,曾几一时,成为大唐的风云人物。

三、结语

从气势恢宏的宫廷音乐到灵活丰富的民间音乐,唐朝音乐文化的盛宴离不开强盛的国家物质基础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它可以是“昵昵儿女语”,也可“划然变轩昂”,或是“百鸟喧啾,天地阔达任飞扬”;从古至今,盛唐的音乐文化在历史的银河里都是一颗璀璨的星。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