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出“一亩三分地”开辟致富试验田

2020-12-02新闻7

来源:长春日报-长春新闻网

村民在大棚里摘豆角。 本组摄影 石天蛟

大棚里的柿子丰收了。

走进榆树市八号镇西胜村是在深秋,许多村民正在打包肉葫芦条,不久之后这些晒好的肉葫芦条将发往国外。中午,村里一排排新居冒着炊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劳作而快乐的场景告诉人们,这里的人不仅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们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日子……

生活的改变无疑是映射扶贫工作最直观的镜子。

贫困根子有多深,致富的愿望就有多强烈。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西胜村从产业到环境的改善,上演了一出出好戏,使得全村于2017年年底实现了贫困村整村出列,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85人全部脱贫,贫困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更可贵的是,他们更注重教育和扶志,在观念上与“等、靠、要”告别,在精神上也在向小康迈进。“其实我来村子这几年,最让我开心的是村民的增收,最欣慰的是他们在逐步过上好日子后,没有就此停步,而是越来越努力,通过奋斗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西胜村驻村第一书记邴玉涛将话题引向深入。

——记者手记

院里有养殖 院外有棚膜

低洼地形一直是西胜村大田种植的难题,村民收入渠道狭窄。驻村工作队走访调查后,将棚膜经济带到了村里,通过推广肉葫芦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并在今年建立了西胜村果树园基地,实现了“院里有养殖、院外有棚膜”。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架不住来钱道儿多。

“所有的豆角、柿子都已经被预订了,我得抓紧摘。”记者来到脱贫户董民家时,他刚摘完了豆角。在大棚里,红金沟豆角、黄金沟豆角是村子近两年发展起来的特色种植品种,独有的口感和味道,受到来自上海、江苏、黑龙江等客商的青睐。

而早在5年前,董民还只是靠种大田过日子,肩背和手里的茧子是他过去用农具留下的印记。“我记得过去要先走将近10里地,再绕过一片树林,才到地里,有时因为下雨,路变得更泥泞难走,花费的时间也会更长。”由于村子地形低洼,家里农机派不上用场,播种和收获都要比平地慢上十天半个月。

“现在好了,家里的地被合作社承包,在棚里种上了菜,我就近在大棚里务工,每年春秋时候忙点,剩下时间就照看老伴儿,在院子里养些鸡、鹅。”在大棚里,董民讲起他的致富经历。

和董民一样,许多村民都开始尝试棚膜生产,全村形成了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传统土地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同样是一公顷地,与玉米、水稻种植相比,种蔬菜收益多了好几倍。今年,全村蔬菜大棚已经达到120余栋,预计今年分红将达到13.8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左右。

有了新房 刮风下雨也不怕了

“住了几十年老土房,现在能有自己的新家,我想都没想过,以后刮风下雨也不怕了。”夜幕降临,窗明几净的新房内,电视机、电饭锅等一应俱全,炕头上脱贫户杨占吉老人和记者述说着幸福。

2016年村里开始危房改造,村干部实地调查核实,按照“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原则,首先解决贫困户的住房,而杨占吉的新房是最早开工的一户。

说起来,杨占吉的危房改造过程有些曲折。村干部曾多次与杨占吉沟通,每次一提到危房改造,老人总是一笑,说“家里没钱,先将就着吧”。这也让杨占吉家的危房改造一度搁浅。为了不让老人继续在老房子里遭罪,更希望他住新房时心里踏实,村干部转换脑筋,与杨占吉谈心,耐心讲解相关费用、补贴、改造期间住宿等政策细节,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杨占吉的生活热情也被点燃了。

回忆当时的场景,杨占吉几度哽咽,感慨生活的转好,“我一个孤苦老人,无儿无女,得过且过,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杨占吉老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村里危房改造贫困户的心声。

如今走在西胜村,黄褐相间的新住宅鳞次栉比,12户危房改造一户不漏、全面覆盖,所有改造户均享受到了危房改造补贴资金。

“扶贫会” 开到了村民家

“你是谁?”“不用不用!”“这样就挺好!”……以前,每当邴玉涛敲开贫困户的家门,他遇到不少怀疑的目光和表情,有时还吃“闭门羹”。而打开这个局面的是“家”字工作法。

“我尽可能每周都到贫困户家,开个家庭‘扶贫会’,以谈心为主,也学会了在炕头上唠农村嗑,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农活,一起搞庭院保洁,目的是在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的同时,近距离地融入贫困户的生活,帮助他们提振脱贫精气神。”邴玉涛说。

“大娘我又来看您了。”“涛子来了!自己找地方坐。”一段亲切的招呼开始了驻村干部与脱贫户之间的对话。进入王玉侠母子的家里,年近九旬的老人看着新闻,儿子在餐桌上用电脑自学程序编写。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场景:王玉侠的儿子杨戬刚从大学毕业,身患疾病,连基本的力气活也干不了,压垮了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

转折发生在去年的一次“扶贫会”上,像往常一样邴玉涛来看望母子二人,但这次多带了一本关于编程的书,这引起了杨戬的兴趣。“之前来他家开会,我了解到杨戬大学学的专业和电脑有关,我想着带过去一本与计算机有关的书。”邴玉涛说。

从“石头缝里讨生活”到“换个活法过日子”,儿子杨戬心态的转变,让母子的生活又重拾希望。“其实我也没想到,我能学进去,每次邴书记来都问我学得怎么样。别人对我的生活这么上心,我要不好好学都不好意思。”杨戬告诉记者,“现在我还在学新的内容,也在网上接编程的单子来挣钱,再加上那么多扶贫项目、政策,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