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自卑与超越》:常活在自定义的优越感里,根源却是自卑

2020-12-04新闻7

01任何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意义”

如果有人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可能无法回答。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阐释了这个道理:实际上,只要专注于观察行为,便会发现:任何人的观点、行为,都与他潜意识中已经锁定的“意义”异常吻合。

比如一个十几岁却爱尿床的孩子,很可能他赋予生命的意义在于:用制造麻烦的手段来引起关注。

欺骗成为他获取安全感的方式,他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所以研究出“尿床”这个好方法,使他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而母亲的殚精竭虑,更是验证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阐释。

再比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傲慢自大的人,故意用夸张、吹牛的方式与人交流。

可以推测,他的想法(目标意义)可能是:自卑并认为自己不够好,别人可能会忽略我,我要让他们明白,我可是个重要的人物。如果不做强调,我的话就会没有力量。

02 优越感根植于自卑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在四五岁时,意义目标就已经统一,心灵和身体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已经建立起来。

同时,生命的意义推导出了我们的“优越感目标”。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所有展现优越性行为的背后,都可能存在着某种需要极力掩饰的自卑感。

只要性格有某一方面不足,就需要优越感来弥补。几乎可以看到,优越感目标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又各有不同。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自卑感太重,需要倚赖的优越感太过偏颇,就会对自己的心灵造成沉重的负担,甚至导致各种疾病。

例如一位三十岁的女性,她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感到软弱,因此当有男性接近她时,她的办法就是逃离。

她采取的是与男性保持很大的距离,以此来保证“不谈恋爱来保护自己”,因为她认为恋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一旦感到有坠入爱河的危险,她反而会嘲讽这种情况,讥笑并排斥那些“威胁”到她们的人。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摆脱软弱感。

再比如,一位十六岁的女孩,总是在外面惹是生非,喜欢偷窃,让母亲烦恼不堪。

因为她认为母亲厌恶自己,于是产生了自卑情绪,她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更强,实际上她潜意识里却觉得自己比母亲软弱。所以她能想到的唯一可以肯定自我优越感的办法就是招惹是非。

自卑感影响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意义直接引导着行为,追求某种优越感即是固执行为的一种。

自卑感、意义、优越感,这三者如同一个三角形,又好像一个物体的多面,转来转去,互为因果。03 自卑感导致行为偏差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处于自己期望改善的处境当中。并且忍受自卑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我们会采取各种办法来摆脱它。采取的办法往往有两种方向:

1.能够改善的自卑:如果充满勇气,我们一般会直面问题——改善处境——摆脱自卑。

2.较顽固的自卑:如果确信和强调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便会失去勇气,这时候往往会产生指向优越感的补偿性行为。

但是这些指向优越感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根本问题依旧存在,与此同时,自卑感会愈加强烈。

这时候采取的行动不过是自欺欺人,只能面向生命中无用的一面。比如花心思在怎样避免失败上,而不是努力奋进。

例如在工作中受挫却在家里扮演着暴君角色的男士,或者没有满足愿望就喜欢哭泣的孩子。

他们其实和其他人一样,在努力获取某种充实感,却放弃了改变自身处境的现实希望。当他们感到软弱时,便会制造出自我强大的幻觉,不是把自身训练得更加强大,而是把自己训练得如何在自己眼中看起来更强大。

即使是自杀,也潜藏着对某种优越感的争取。很多时候自杀是某种谴责和报复,自杀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死归咎于他人,通过死亡控诉别人对他的残忍和不公。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其实都值得同情和理解,他都在自我定义的意义中努力地前进,不论方向如何。就如同独属于每个人的一首原创主题曲,穿插在各自的整个生命长河中。

#人生哲理#优越感#意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