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项羽的霸王戟重达300斤,如今无人拿起,是今人不如古人吗?

2020-12-04新闻6

项羽故里所展示的"霸王戟"重达三百斤,项羽能不能抡得起来呢? 历史上的项羽力能扛鼎,是一个大力士,见于《项羽本纪》: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力能扛鼎,这是一定的。商朝司母戊大方鼎重832.84公斤,西周中期大贵族膳夫克祭祀他祖父的大克鼎重201.5公斤,目前所能知道的西周最重的"淳化大鼎"重226公斤,秦始皇陵中出土了最重的秦鼎重达212公斤。

(霸王举鼎)

历史上有记载的,能举鼎的牛人就有好几个。 1.秦武王举鼎。《史记》记载: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2.淮南王举鼎。《史记》记载: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厉王是刘邦的第七子,封为淮南王。 3.广陵王举鼎。《汉书》记载: "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刘胥是汉武帝的第四子。 4.高涣举鼎。《北齐书》记载: "及长,力能扛鼎,材武绝伦。"高涣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第七子,力能举鼎,武艺、才华都是顶尖,可惜后来没当上皇帝。

而现代男子举重的,有伊朗人拉扎扎德抓举213公斤,挺举263公斤。这说明了,"霸王举鼎"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至于这个鼎到底是那一种鼎,我们不得而知。

项羽故里所展示出的"霸王戟"重达三百斤,但注意了,这不是文物!那历史上项羽所用的"戟"到底多重?

(霸王戟):这是青龙戟

霸王戟的描述出自于《楚汉争霸》,也称之为天龙破城戟,长一丈二尺(4米),重129斤。戟杆采用会稽陨石打造,有碗口般大小,巨虎头盘龙,武器一端是金属枪尖,另一侧则是月牙形锋利的刀刃,项羽更是自创"单手十八挑"。

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演义,但我们就按这个来评估吧。从唐到清,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2克,大约就是150斤。对于项羽来说,150斤重的"霸王戟"再加上一笔神骏之马,冲杀于战场之间,就等同于一辆人形坦克,怪不得后世有"王不过霸"的说法。

古代打仗的时候,大将坐在马上,无论是霸王戟、大铁枪、还是大关刀,都是拖在地面上的,只有在杀人的瞬间,才会点着地借力起来。兵器越重,就越要借助战马奔腾起伏的那股力量,所以,才会有"拖刀计"、"回马枪"等等。

(项羽剧照)

当然,不打仗的时候,也就会另一匹马专门驮放兵器。古代猛将的数据记录比较祥实就是明朝的大刀将刘铤。据《明史》记载:铤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运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刘铤的大刀换算过来就是现在的140斤,这个比较靠谱。

(刘铤大刀)

但要说"今不如古",就项羽的这一身武艺,今人是无法比得上了,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引起的,因为这个年代已经是不用打仗也能活得下去的年代了。

七八十年代,农村人靠得就是一把力气活,当时我们那就有个人能挑个230斤的担子,快步如飞,一般小伙光走路都跟不上他的速度,这个是听老一辈的人说的。不过,就我亲眼所见,有个家伙曾经扛过6包水泥袋,左右肩各一包,两臂各夹两包,走了三百多米。

(这家伙350斤)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干活大多数凭借的都是一身的劳力。久而久之,就练就了一身很好的力气,或者掌握了一些搬运重物的技巧,当然这是能吃饱的情况下,穷得吃土那些就别想了。有时候,搬运两三百斤的物品,其实也都是不在话下的。

但怎么说,如果要拿起一个150斤的霸王戟"运转如飞"这就太难了。当然,有些人天天宅在家里,上个五楼都气喘,这个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像霸王项羽生活的那个年代,天下动荡不安,作为武将世家出身的项羽,必须要勤学苦练。就像在"形意门"中,就专门一条专门用来练武的"大枪",重达六七十斤,武力高的就用"大铁枪"!

(形意门六合大枪)

总而言之,项羽如果不能抡圆那把"霸王戟",他就不能担当得起反秦大任,也不会在那个年代里扬名立万了。

我们生存在这个和平年代,是无法想像到当时是如何的动荡不安,有时候,"今不如古"也挺好。#项羽#西周#秦武王收藏

而现代男子举重的,有伊朗人拉扎扎德抓举213公斤,挺举263公斤。这说明了,"霸王举鼎"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至于这个鼎到底是那一种鼎,我们不得而知。

项羽故里所展示出的"霸王戟"重达三百斤,但注意了,这不是文物!那历史上项羽所用的"戟"到底多重?

(霸王戟):这是青龙戟

霸王戟的描述出自于《楚汉争霸》,也称之为天龙破城戟,长一丈二尺(4米),重129斤。戟杆采用会稽陨石打造,有碗口般大小,巨虎头盘龙,武器一端是金属枪尖,另一侧则是月牙形锋利的刀刃,项羽更是自创"单手十八挑"。

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演义,但我们就按这个来评估吧。从唐到清,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2克,大约就是150斤。对于项羽来说,150斤重的"霸王戟"再加上一笔神骏之马,冲杀于战场之间,就等同于一辆人形坦克,怪不得后世有"王不过霸"的说法。

古代打仗的时候,大将坐在马上,无论是霸王戟、大铁枪、还是大关刀,都是拖在地面上的,只有在杀人的瞬间,才会点着地借力起来。兵器越重,就越要借助战马奔腾起伏的那股力量,所以,才会有"拖刀计"、"回马枪"等等。

(项羽剧照)

当然,不打仗的时候,也就会另一匹马专门驮放兵器。古代猛将的数据记录比较祥实就是明朝的大刀将刘铤。据《明史》记载:铤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运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刘铤的大刀换算过来就是现在的140斤,这个比较靠谱。

(刘铤大刀)

但要说"今不如古",就项羽的这一身武艺,今人是无法比得上了,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引起的,因为这个年代已经是不用打仗也能活得下去的年代了。

七八十年代,农村人靠得就是一把力气活,当时我们那就有个人能挑个230斤的担子,快步如飞,一般小伙光走路都跟不上他的速度,这个是听老一辈的人说的。不过,就我亲眼所见,有个家伙曾经扛过6包水泥袋,左右肩各一包,两臂各夹两包,走了三百多米。

(这家伙350斤)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干活大多数凭借的都是一身的劳力。久而久之,就练就了一身很好的力气,或者掌握了一些搬运重物的技巧,当然这是能吃饱的情况下,穷得吃土那些就别想了。有时候,搬运两三百斤的物品,其实也都是不在话下的。

但怎么说,如果要拿起一个150斤的霸王戟"运转如飞"这就太难了。当然,有些人天天宅在家里,上个五楼都气喘,这个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像霸王项羽生活的那个年代,天下动荡不安,作为武将世家出身的项羽,必须要勤学苦练。就像在"形意门"中,就专门一条专门用来练武的"大枪",重达六七十斤,武力高的就用"大铁枪"!

(形意门六合大枪)

总而言之,项羽如果不能抡圆那把"霸王戟",他就不能担当得起反秦大任,也不会在那个年代里扬名立万了。

我们生存在这个和平年代,是无法想像到当时是如何的动荡不安,有时候,"今不如古"也挺好。

#楚汉#项羽#今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