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人为何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嫡长子的背后,从来就不是一个人

2020-12-04新闻3

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

简单来讲,就是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首先是看他的出身,而不是才能。其优先选择的是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其实就两句话: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个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被确定下来,延续了三千年。

就这个制度而言,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无法保证继承人的优质。对于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嫡长子贤能有才,那么选他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这个嫡长子很平庸,明显不如其他的儿子,却依然要选他,那就显得有些不合理了。

确实如此,嫡长子继承制的死板,导致其无法保证继承人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下,嫡长子继承制选出来的继承人,绝对是最合适的,即使他能力平庸。

首先,将嫡长子从制度上规定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可以防止其他儿子来争抢这个位置,从而减少内耗。历史上争储的例子太多了,在权力面前,亲情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多少手足兄弟,反目成仇,甚至于生死相向。

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使得嫡长子之外的大多数儿子们,因为身份的缘故,放弃了争储的想法,因为希望太过渺茫。即使他冒着风险,拼命杀掉了嫡长子,那么很可能这个继承人的位置还是轮不到他。

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硬性规定,那么家里的这些儿子可就没有了高低之分,都是一个父亲,谁都有资格出来争一争,那么这个家就乱了。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不就是这样吗?

总而言之,在没有制度的约束下,会被有心之人钻空子,从而因为野心而引发混乱。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其次,嫡长子的背后,往往有着足以撬动全局的势力。什么是嫡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放在皇家,那就是皇后的儿子。所以,嫡长子的背后乃是有着皇后的支持。而皇后的背后,往往就是实力强大的外戚集团。

毫无疑问,如果选择嫡长子当太子,那么这个外戚集团会因为血缘关系,鼎力支持太子。在太子成为皇帝之后,面临新君登基的缓冲期,他们将会成为帮助太子稳固朝堂的最大助力。

比如唐太宗晚年经历太子李承乾之乱之后,心灰意冷,有心立有能力的庶子李恪。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稍显软弱的嫡子李治。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李治的背后,站在丞相长孙无忌为首的整个关陇集团。

反之,如果选择了其他的儿子,那么这个外戚集团就必将成为太子的阻力,甚至于兵戈相向,引发内乱。当年西周之所以灭亡,不就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了原本的太后和太子,扶持褒姒母子上位,结果惹怒了王后的父亲申侯。最终申侯与犬戎大军里应外合,攻破镐京,为女儿出了恶气,所以老丈人不好惹。

所以,选择嫡长子,从来都不仅仅是看他这个人怎么样,还有他背后的实力。

最后,嫡长子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尽早培养。在古代,一个大家族里面有很多儿子,尤其是帝王之家,皇子一大堆。在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情况下,他们日后都有可能继承皇位。但皇帝不是天生,他们需要培养,比如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这显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量。

如果有嫡长子继承制可就不一样了,其一出生便被确立为继承人,自然可以得到所有资源的倾斜,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皇帝,再差都有两把刷子。除非是像司马衷那样的傻子。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有它存在的道理,好处多多。

当然,有人会说,选出一个最优秀的继承人不更好?确实,选最优秀的继承人是最佳选择。但这并不现实,所谓优秀的定义是动态的,没有人能一开始就确定这个孩子日后会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主要依靠他人的主观判断,有人认为这个皇子孝顺贤明,有人认为那个皇子礼贤下士,也有人认为某个皇子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等等。

当然,最终其往往就是皇帝认为你优秀,那你便优秀。很显然,这样的选择并不客观,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所以,与其耗费心力,从众多儿子里面去选一个伪装者,还不如用嫡长子继承制呢。

#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