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120年前的中国,太美了

2020-12-04新闻10

这些年,看了许多部清宫剧,

心中不免好奇,

清朝时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然而,那个年代的影像资料少之又少,

唯有在流传下来的画中

才能一探当年中国的风貌。

英国画家伊丽莎白·吉丝(Elizabeth Keith),

一名版画女画家,

恰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用木版画记录下了清朝中晚期的中国,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同电视机中,

截然不同的清朝。

清宫剧,将视线聚焦在皇宫内,

而吉丝作为一名普通旅人,

只能在街头巷尾游走,

因此她的画大多描绘清朝市井风貌,

虽不及宫廷繁华热闹,

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吉丝画的最多的是京城。

那时故宫还叫紫禁城,

城内是皇宫贵族,

城外是贫民百姓,

有老妪拄着拐慢悠悠的散步,

有一家三口在城门前带孩子玩耍,

有小贩在树荫下乘凉.....

城门外,成排的大雁划过天空,

城脚下,小童玩得不亦乐乎,

除了衣着不同,

那时平头百姓的日常,

同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

白天,北京城闹市人头攒动,

水果店、小饭馆、首饰店......

种类齐全,

小铺个个生意火爆,好不热闹。

为了多赚些钱,

许多商铺一直营业到夜晚,

晚上生意不如白天好,

相邻商铺中的活计便坐下来聊聊天,

等老板说打烊,就回到店里打扫一番,

然后回家休息。

深秋的京城,草木凋零,

雍和宫外,几名僧人路过,

忍不住抬头仰望这宏伟的宫殿。

雪中的京城,

一位穿着单薄的妇人打着油纸伞,

提着菜篮走在街上。

夜晚京城的德胜门,

神秘,古朴,

和如今截然不同。

除了京城,吉丝还去过苏州,

那时的苏州也十分繁华,

却比京城多了份温婉恬静,

小桥流水,杨柳青青,

古朴清新。

街市行人络绎不绝,

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

还有叫卖的小贩,

偶尔在某个灰暗的角落,

也能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

拿着破碗乞讨。

信步水榭若凌波,

万千灯焰夜间开。

和京城一样,

繁华的苏州也有夜市。

虎丘塔无论在哪个时代,

都不缺少瞻仰它的游人,

雁塔翔云表, 龙宫涌寺心。

乘高宜眺望, 暇日共登临。

山面支硎逼, 湖窥震泽深。

平生飞动意, 慷慨一狂吟。

杭州的灵隐寺,

除了僧人,

还有许多附近的居民在散步,

寺庙旁有酒馆驿站,

同现在比起来,

清朝的灵隐寺似乎少了一点“灵气”。

上海豫园,九曲桥,

有九曲十八弯,

每一段弯曲处就雕刻着一朵精美的荷花。

池中央,一座荷花仙子的雕像

似乎含笑迎接着来往的游人。

吉丝还曾途经香港,

那时香港还是个不起眼的沿海小岛,

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夜晚海湾有不少船只停泊,

灯火布满整座岛屿,

仿佛有无数萤火虫在飞舞。

花街行人络绎不绝,

热闹无比......

这些画,都是吉丝旅行中的见闻,

她的妹妹嫁给了英国出版商,

并在东京工作,

吉丝在探亲途中路过了几个国家,

她一边走一边画,

用艺术定格生活,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清朝市井图。

她遇到过淳朴的百姓,

也为王公贵族画过画像。

她的中文并不流利,

但受到了清朝民众的热情帮助

在中国度过了一段欢快的时光,

用画笔刻画出那个古老深邃的中国。

她彻底爱上了这片土地,

回到英国后,

吉丝将自己的画整理在一起,

放到展馆进行展出,

还将一路的见闻编撰成书,

取名为《东方之窗》。

日记中,吉丝曾提到:

“东方之旅我路过了很多国家,

最让我惊叹的是中国,

中国很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景色,

但人却都非常热情好客,

不会让人感到压抑。”

后来爆发了世界大战,

吉丝心中一直挂念着中国,

晚年,她还四处筹款,

将钱捐献给中国需要帮助的地方。

吉丝的画并不精致,

画技也称不上高超,

但画面描绘出的淳朴民生,

时至今日,依然能引起共鸣。

淳朴的百姓,热闹的街市,

世俗百态,

她都做了如实描绘。

透过一幅幅色彩鲜亮的画卷,

仿佛听到了120年前

街市上小贩的叫卖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吉丝的画最动人的地方,

便是那浓浓的烟火气。

时代在变,有些品质却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

我们依旧是那个质朴善良的国家。

画中的场景渐渐离我们远去,

但中国人的热情与善良,

永远都不会消失。

#书法字画#中国#京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