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官姓名大都带“冯”,其背后有何深意?

2020-12-04新闻29

德国军官的姓名带“冯”,还得追溯到普鲁士时代的贵族军人传统!

“冯”是德语中"von"的音译,有时也会被译成“万”,意思是“来自……”。

这个单词一般是用在姓名中,因为古代德语民族同名的人很多,为了更好的区别,就会把“von”附在名字后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来自某地的某某”。与荷兰人姓名里的“范”、俄国人的斯基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此外咱们在《三国演义》中所看到的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还有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也会要报是谁人之子的,而且私生子没有这个权利,纹饰上也有规定,以便区分。

总之有点自报家门的感觉!

在12世纪,随着条顿骑士团(早期由德意志贵族组成)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获得了大量土地,为了区分自己与本土居民,他们就想到了在名字中加前缀“von”的这个方法,这样就可以凸现他们的尊贵。

发展到普鲁士时期,这个词则成了贵族的代称,即“来自某家族的某某”,这个是由于欧洲古代的一个封建传统。一般的贵族都会有封地,以此来表明其家族地位。

而众所周知,普鲁士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那里的贵族以军人为主。在中世纪欧洲流行“嫡子继承制”,只有长子可以继承田园,财富。那么剩下的这些“冯”姓子弟,为了不被饿死,只能通过积攒军功来换取国王的恩典,毕竟有了军功,财富、领地这些的都会滚滚而来,因此这又形成了以“冯”为主的军人世家。也就是咱们所熟悉的“容克贵族”。

而且当年普鲁士建国就是以军队起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军队是其立国之本,所以有着悠久的军人贵族传统。

于是在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姓名带“冯”的人非常多,最为著名的便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了,其全名为奥托·冯·俾斯麦,即Otto von Bismarck。还有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

虽然后来到了魏玛共和国时代,这些贵族特权被废除被废除,但是军人贵族的依旧被传承了下来,贵族们被允许将头衔传递给其后裔,也就是“von”可以被保留在贵族后裔的姓名中,同时在德军内部担当军官骨干的,大都是军人世家。

所以,二战中德军军官中带"von"的人就比较多了。纳粹德国26名三军元帅里,带“冯”的占了一半 。

比如,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等等。

当然了,“冯”系大都出现在国防军里,党卫军并不多。因为纳粹时代的国防军基本曾经的普鲁士军官为主,而党卫军则是希特勒招募的“土匪”希特勒和他旗下的诸多党卫军高层出身都不高。比如希特勒是辍学的流浪画家出身,大头目希姆莱是前养鸡场场主,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前银行出纳员(正赶上经济危机,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也只能在银行做柜台),而加入党卫军也成了许多底层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

双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国防军通常都看不起党卫军的原因之一,血统差距摆在那里。当然,希特勒也是很不爽这些老“冯”们,当权后没少打压。其在1941年的大封元帅,其实就是在表示对于容克传统军人贵族的蔑视。

而在二战之后,“冯”已经不太常见了,其一度被认为是落后、封建的代表,逐渐被人所舍弃。比如,德剧《冷杉溪》(我们的父辈第三部),伯爵女儿选择嫁到了东德,毅然去掉了自己家族的“冯”,决绝的心理如同咱们当时“破四旧”一般。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德国二战后彻底失去了盛产“冯”的东普鲁士。

战后被战胜国认为“过于危险”的东普鲁士惨遭波兰和苏联瓜分。苏联因为在战争初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又不想还,于是,强行将奥德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11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在战后都割给了波兰,把德国的固有领土作为对波兰被苏联占走18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补偿。

比如,前文提及的著名军事家冯·鲁登道夫的老家波森,就是现在波兰波兹南,属于二战后德国被割让领土之一;还有,去年,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举办地,加里宁格勒,本来叫做哥尼斯堡,是原东普鲁士首都,曾被看做普鲁士的龙兴之地。

这样,被割让地区的德国700多万原住民被没收财产,一路辱骂着驱逐回了德国的新边界内,逃难的人群里面就包括诸多当年神气无比的“冯“系列的容克贵族家族成员。

当然,也还是有的,比如,最近刚当选的欧盟新任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是个“冯”(von)系贵族后代,她爸当了14年州长,冯·德莱恩当选欧盟主席前,曾任德国国防部部长。

再往前是劳工部部长、联邦家庭部长。她本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呼啦啦的生了七个孩子,一群子女各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难看出,“冯”系强大的基因力量。

#世界大战#德国#贵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