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惠文王:将国家推上鼎盛治世的一代明君

2020-12-04新闻3

赵惠文王赵何,是战国后期一位杰出的治世君主。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之善于用人,轻徭薄赋,睦邻友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最终将赵国推上鼎盛治世。他是赵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称王的君主,为赵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首位赵王

赵何,是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也是赵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至于赵武灵王,据现在能确信的资料来看,很可能生前就没有称王。

有一种说法是,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赵武灵王也称王了;但是不久,赵武灵王又取消了称王,他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强盛,称王是有名无实,便自降一格,自称赵君。

有人认为,赵武灵王最初没称王,后来见国家强盛了才称王,就应该称呼他为赵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生前并未称王,只称“君”,他所谓的“称王”之事实际上是儿子赵惠文王称王后,对他的追谥之号,其本人在生前并未直接、公然称王。

(赵武灵王)

也有人说,赵武灵王生前的确是称王了,因为他尊夫人吴娃为惠后,他若不是王,又何来后呢?但是,历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称王,夫人称后的又不是没有。故,不能将妻子称后与君主本身称王直接牵连一起。

还有人说,赵武灵王晚年,在国内已经称王,但对外还是自称赵君。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不会太大。在国内都已经公然称王了,对外还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吗?从赵武灵王的一贯作风来看,不像那回事儿。

所以,现在的影视剧中一致称呼他为赵王,实际上是欠妥的。

而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因为战国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国、中山国也跃跃欲试,要称王。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各国前列的赵国,已经没有理由不称王了。

于是,赵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是为赵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二、初政之路

在赵何之前,赵武灵王就生有儿子,其中还有赵武灵王夫人韩氏所生的嫡子赵章,且已经被立为太子。赵何幸运之处在于,他出生的时候,韩氏夫人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吴娃深得赵武灵王爱宠,且生下了三个儿子。

可惜,惠后吴娃红颜薄命,在赵何八岁那年就香消玉殒了。不过,很有政治头脑的吴娃,在自己临死前,从不求赵武灵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儿子赵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晚年最爱的女人就是吴娃,见她临死前这么请求,也没怎么考虑就点头了。

改立国储,这不是件小事儿。而且,太子赵章也没犯下什么非要废黜才能惩罚的大错,所以,改立赵何为太子应该不会多么的顺利,势必遭到朝臣的反对。

但是,赵武灵王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认定的事儿,谁反对估计也挡不住。所以,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赵何也就真当成了储君,而赵章则被废黜。此时的赵何年仅八岁,赵章应该比他大十岁左右。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当了二年太子的赵何继位做了赵王,赵武灵王退位做了主父。

赵何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很聪颖,明白自己的王位并不稳固,所以努力结好群臣,将权力下放,让群臣感受到赵王的尊重。

即位初期,赵何将肥义、周袑、公子成、李兑、信期、高信、韩徐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职,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们也乐于为少年君主效力。

这样一来,主父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作为退二线的老领导,主父的年纪并不老,还只有四十多岁,权力欲望正强的时候,猛然间如此,十分的不习惯。他还想掌权,但是群臣却不买账,因为国家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赵何,尽管他年龄小。

为了重掌权力,主父利令智昏,怂恿赵章起来与赵何争权夺利,妄图以此来充当协调人,把已经让出去的权力要回来。可是,赵惠文王赵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

后来,便出现了在赵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沙丘宫变,赵章一党被剿杀,主父被困饿死。

沙丘宫变后,赵何虽然巩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对于赵国和赵王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只要有主父在,赵国朝臣中无人敢擅权,但是他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沙丘宫变,死的人中,也有肥义。肥义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就十分得志,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义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是赵惠文王的大父。爷爷做相,孙子做王,且孙子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被爷爷所专。

公子成死后,李兑又接着专权,赵惠文王形同傀儡。

赵惠文王一直在瞅机会,想一举夺权。不久,机会来了。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苏秦发起合纵攻秦运动,李兑大力支持,但是,赵国大将韩徐为却建议联燕抗齐,发生了冲突。

后来,在韩徐为等人支持下,赵惠文王罢免了李兑,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为相。自此,二十二岁的赵何算是彻底把控了国家大权。

#先秦时代#赵惠文王#赵武灵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