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场篮球赛改变一个屯!来看看都安石桥屯如何“化茧成蝶”

2020-12-04新闻8

原标题:一场篮球赛改变一个屯!来看看都安石桥屯如何“化茧成蝶”

从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出发,不到20分钟,就抵达地苏镇拉棠村石桥屯。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连片农田之中,澄江穿流而过,恰似一副秀美的山水画卷。

石桥屯俯瞰图。

“这一片,全都是我们的产业基地,田里种黄金百香果,水里养鱼,那边还养有本地鸡。可以说,产业覆盖比较齐全了。”拉棠村卫生室村医、石桥屯屯长韦鸿瑞指着路边一片绿色田野说。

眼前不时从河里飞出一两只白鹭来,低空盘旋,飞入河滩边。河水缓缓,鱼儿在水中觅食。

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参加屯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但我们错过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之前发展缓慢。5年前,我们屯还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子,人心不齐,一些女孩子都不愿意嫁给屯里的青年。”说起令人羞愧的过去,村民们至今还难以启齿。

石桥的改变是因为一场篮球赛。

带头人求变,村民有了领航人

2018年春节,拉棠村举行农民运动会,全村有11支队伍参赛。作为人口较多的大屯,石桥屯篮球队最后连小组赛都没有出线。

赛后,队员们回到屯里喝酒,讨论篮球赛失利的原因。有队员说屯里没有篮球场训练才输球。韦鸿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输球的原因,小部分是没有篮球场,但大部分是输在不努力、不团结、不拼搏,打得无章法。”

村民召开屯务会议。

石桥屯有147户647人,全屯依托天然交通便利和地理优势,贫困户只有5户,脱贫压力不大。但进入“十三五”以后,全屯的村容村貌还是脏乱差,村民在闲散之余喜欢打牌,屯里更是没有一处像样的公共活动中心。“我们发展不了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不创新。”

一席话引起大讨论,关乎石桥屯的发展。

“力气我们有,人员我们有,如何才能打得赢?”村民韦启换提出问题。

村民召开屯务会议。

“关键是要有一个可靠的带头人,光有人和力气也不行,不然还是一盘散沙。”72岁老党员黄春玲作了回答。

这时,众人的目光投向在村里做了20年村医的韦鸿瑞。1998年从都安卫校毕业后,韦鸿瑞外出做生意。但在春节回家探亲,发现村民求医问药是个难题,就辞职回拉棠村做赤脚医生。

“他平时看病,对于贫困的人,常常免掉一些医药费,有的人甚至拖欠了20年,最后就免掉了。”

韦鸿瑞除了行医出诊,还带着爱人一起种植吴茱萸等草药,家里建了新房,也买了私家车,成为屯里先富起来的小康家庭。由于平时热心参与屯里的事务,韦鸿瑞后来被选为屯长,“我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必须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建设中的篮球场。

成为屯长,韦鸿瑞牵头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大家选举出大家公认的理事,作为协调机构,与村民一起,谋划着改变屯里的面貌。

建设文明巨变,公共文化振兴

屯里的大变化,故事还是从篮球赛输球总结那晚说起。

回忆起那晚激烈的讨论,韦鸿瑞记忆犹新,“讨论的结果是,屯内捐资筹建一个标准化篮球场。”

建设中的戏台。

当初,有一些村民持有观望的心态。主要问题是征地是否有补偿?工程怎么建?谁来建?怎么给工钱?特别是预征土地上还有12座祖坟,迁移到哪里?问题一下子喷涌而来。村民的声音越来越大,各种难听的语言都说出来。

由号召人变成主持人的韦鸿瑞以此作为突破口,“大家担心钱用得不明不白,那我就一分一毫都要上墙公开它。”他记得很细,一分不少记漏记,捐资捐物的备注中,甚至还有“4件水”“9瓶绿茶”“1只鸭子”等。

财务上墙了,阳光照进村民的心里,大家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搬迁祖坟的事两天解决了,建设篮球场的土地也无需补偿,村民们义务投工投劳。

2019年2月20日,石桥屯篮球场开工。

石桥戏台边的浮雕画。

在施工现场,黄春玲依旧和大家一起,挽起衣袖参与搅拌混凝土,“作为一名党龄40余年的老党员,我还能做力所能及的活,为屯里出一点力。”

“那段时间,村民们自发而出‘我为石桥发展出份力’的风气蔚然成风。”

3月30日,篮球场竣工投入使用。篮球场建好了,村里的妇女们提出也想着有一处跳广场舞的场所。这印证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一时代主题。

建设文化长廊。

建戏台,大家主动筹资。

建屯里文化长廊,村民自主捐资捐物。

环屯路、屯公共卫生间……据统计,从建设篮球场至今,村民筹资超过76万元。

没钱可捐,那就出力。残疾人画家黄振智,2019年返乡之后,主动发挥特长,为戏台的幕墙画了一幅57.5平方米的山水画。按照市场行情,仅仅手工一项,价值就达到8万元以上。如今,他还为350米文化长廊绘制大型浮雕,“为自己家乡做事,一切都是值得的。”

农民画家黄振智给戏台画画。

这样的例子,在石桥屯不胜枚举。

“这些筹资都是自愿,毕竟哪家哪户的生活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站在屯文化长廊的捐资公示前,韦鸿瑞介绍,“屯里有活动,人人讲奉献,家家有付出,都是自愿的,仅在2019年,全屯捐资投入公益活动有30次。”

公共文化项目建起来,村民的精神文明也跟上来了。屯里有了互帮互助的风尚,更激发了石桥村民团结互助的心,“哪家有困难,大家能帮都帮。”

集体经济量变,产业发展打破了零的记录

“家家户户心往一处使,就能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使火焰烧得更旺更持久,就必须考虑一种可持续的办法。”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韦鸿瑞对石桥发展有了更大的想法,“我明显感觉到,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建设更美丽的乡村,让农民过得更加好。”

村民给石桥桃花林除草。

一直号召捐资捐物,不现实,村民的压力也大。发展屯集体经济,成为最好的保障。

2019年,经过集体讨论通过,石桥成立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餐具服务队,专门为办红白喜事的农户或集体用餐的客户提供餐具服务。全屯农户入了股,每股1000元,“赚了就分红,亏了一起分担。”当年底的分红,每一股得200元,大家都把分红钱转为发展基金,把服务队做大做强,从此打破了石桥历史上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此后,村民理事会还从脱贫攻坚汲取经验,在2019年11月,流转屯内的农田53亩,种植黄金百香果,还在其间套种了40亩生姜和5亩丝瓜。截至2020年11月20日,黄金百香果已经卖出2万斤,纯收入超过10万元。屯里在河里库汊养鱼,投放了鲤鱼、草鱼等鱼苗,水面达15亩,到年底即可上市销售。

村民自发组织清洁乡村。

不仅村集体发展得好,有生意头脑的村民也顺势发展自家的经济。

韦启三依托自家林地草木茂盛的优势,从事土鸡林下养殖,2019年养了40000羽土鸡,养了5个月之后,因为肉质好,根本不愁市场,赚了20万元,“2020年,我养鸡场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也赚了8万元。”他也成为屯里的经济能人之一。

目前,石桥屯除了在家的村民之外,目前还有350人在外务工,每人月收入超过5000元。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屯里一共拥有65辆私家车。

不仅要发展产业,屯里还顺势谋划打造文化名屯,在公共文化中心周围种植了一片观光桃林,建设了350米长的文化长廊和画家创作工作室,提升石桥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计划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对石桥全屯进行立面改造,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让游客走进来,住得下,有得玩。”村民憧憬着石桥的未来。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潘剑 见习记者 覃新

来源:头条河池客户端

#春节#屯里#村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